新書推薦: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胶济铁路是齐鲁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义和团运动、日德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等这些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都与胶济铁路息息相关。可以说,胶济铁路一头连着国际舞台,一头连着国内政治,龙争虎斗,波翻浪涌,跌宕起伏。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细腻的笔触,大开大合,全景式展现了胶济铁路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以及这条铁路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带来的深远影响。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胶济铁路为舞台,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展现百年以来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历史人物的风云际会,从李希霍芬到胶州湾事件,从戊戌变法到济南开埠,从日德战争到巴黎和会,从二次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七七事变到解放战争,胶济铁路既是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窗口,也是一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这座舞台上的匆匆过客众多,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在胶济铁路上找到或大或小的投影,这个投影经由作者镜头般推拉摇移,呈现出变幻多姿的万千气象。
|
關於作者: |
于建勇,山东潍坊人,供职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作品多次在省部获奖,其中有全国铁路好新闻一等奖、中国行业电视节目展评最佳创意奖。业余时间研读文史,尤重铁路文史,常有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被网易、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多次登上大众网重磅头条。作品收入《齐鲁晚报》“青未了2008-2012年度选粹丛书”之《人文卷》、历史学者萨苏主编的《史客》丛书之《史客?三山》。参与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礼品书、数字多媒体读物《印象济南》“城事篇”的撰稿。2013年,参与建成了胶济铁路陈列馆。出版有《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上中下三册。2020年,组织编著了大型历史画册《“青”史“影”存》。
|
內容試閱:
|
初次接触胶济铁路,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才不到十岁,第一次随母亲乘火车,从高密去徐州,看望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那时只觉得钢轨太长太长,伸向无尽的远方,列车太慢太慢,好久也到不了终点。600多公里的路程,跑了十四五个小时。
一路上,我兴致勃勃地趴在车窗上,贪婪地看着飞速掠过、不断变换的风景,看着一座座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车站,看着一台台呼呼冒烟、咆哮如雷的蒸汽机车,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有时白色的蒸汽从窗前飘过,像云朵,真想伸手揽过来;有时黑色的煤烟顺着车窗灌进来,有些呛人,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向着远方、向着带来这一切的车头方向张望。
从铿锵有力、高大威猛的蒸汽机车上,我感受到的是力量,机械的力量。机械,改变世界。每次重大的革命性的机械产品出现,都影响着历史进程,比如蒸汽机车。蒸汽机车,一个曾经震撼过世界的庞然大物。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在铁路上行驶时,谁也不曾想到,它将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带领人类进入一个机械化的动力时代。
后来了解胶济铁路,是20世纪90年代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多次参与胶济铁路提速改造的报道。当时胶济铁路上跑的是内燃机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烧煤到烧油,动力介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一次动力介质的提升,都会带来改变世界的能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1997年至2007年,全路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六次大提速。为了适应大提速,2003年至2006年,胶济铁路首次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整条铁路就像一片沸腾的工地,空中地上,立体作业,蔚为壮观。电气化改造完成后,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时,胶济铁路开行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那条优美的弧线就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拉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胶济铁路的巨变,我感受到的是速度,发展的速度。如果把山东海岸线比作一张拉满弦的弓,胶济铁路就是一支蓄势待发的箭。这支箭,背靠资源丰富的内陆,伸向辽阔无垠的大海。
这是一个极具意象的隐喻。遥想120多年前,胶济铁路从海上走来,每一台机车、每一节车厢、每一条钢轨、每一根钢枕、每一座钢梁,甚至每一部电话机、每一个信号灯,都是从德国港口装船,历经风浪运到青岛。那时的青岛还是一个小渔村,那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工业生产能力。如今,“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登上国际大舞台。位于青岛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的四方机厂,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后来业余时间研读中国近代史,我阅读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如王守中的《德国侵略山东史》,刘大可、马福震、沈国良的《日本侵略山东史》,王斌的《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余凯思的《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等,对胶济铁路的历史纵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感这是一座富矿,一座蕴含着大量宝藏的富矿,“矿脉”既宽、又厚、且长,上下绵延百余年,纵横波及海内外,挖掘任何一条“矿脉”,都可开采出一片“锦绣”;抽取任何一个小事件,都可以做成一篇大文章。
2013年,我有幸参与了胶济铁路陈列馆的筹建。2015年,又参与了胶济铁路陈列馆的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胶济铁路博物馆”)。在这期间,我又接触了大量原始资料,如青岛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胶州湾事件档案史料汇编》,青岛市档案馆译的《青岛开埠十七年》,班鹏志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胶济铁路管理局编的《胶济铁路接收四周纪要》《胶济铁路接收八周纪要》(周,指周年)等,顿觉胶济铁路是一部大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大书。从这部大书中,我感受到的是厚重,历史的厚重。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胶济铁路息息相关,如济南开埠、日德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济南惨案、中原大战……
走到时光深处,我就像回到了历史现场,借由函电往来、专题专著,得知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借由当事人的回忆录,得知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了这些,当再次面对那些老照片时,就感觉场景立体起来,人物鲜活起来,面孔生动起来,有了温度,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波翻浪涌、潮起潮落,感受到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百年胶济路,一部大历史。一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看似冷冰冰的钢轨,经历过多少血与火,承载着多少伤与痛。当我触摸着胶济铁路博物馆锈迹斑斑的百年钢轨时,仿佛感受到沉浸在钢轨深处斑驳陆离的百年风云。当我寻访胶济铁路百年遗迹,打捞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时,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仿佛从地下冒出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仿佛在眼前立起来,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些历史呈现出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悟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让历史烛照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