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172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廖名春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3111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9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以爱为名的支配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916
《 炎帝黄帝蚩尤与西泰山研究 》
+

NT$ 428
《 历史学家的技艺 》
+

NT$ 2061
《 沙苑子文史论稿 》
+

NT$ 428
《 文化融合:基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文化批判 》
+

NT$ 493
《 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插图修订本) 》
+

NT$ 493
《 清代史学与史家 》
編輯推薦: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论语》《周易》《尚书》《老子》《礼记》《孟子》《荀子》中思想史上重大的却悬而未决的问题,廓清思想史上后人叠加的误说。
內容簡介: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是关于中国早期思想史及相关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与《论语》相关者六篇,与《周易》相关者四篇,与《尚书》相关者四篇,与《老子》相关者三篇,与《礼记》相关者五篇,与《孟子》相关者四篇,与《荀子》相关者六篇。主要是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解决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廓清思想史上许多后人叠加的误说。本书特色为:由小学切入,以解决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值得古典文献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献研究者、普通文史爱好者、大专院校文史哲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参考。
關於作者:
廖名春,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有《<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真精神》《孔子真精神》《荀子新探》《出土简帛丛考》《中国学术史新证》等。
目錄
第一编 孔子与《论语》 1
“仁”字探原 2
“六经”次序探源 18
《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再研究——以郭店楚简《尊德义》
为参照 37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 47
《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章新证——兼释《学而》
《为政》及帛书《五行》篇的“易色”“色难”“色然” 67
《论语·宪问》篇“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辨证——兼论
“君子道者三”章“我无能焉”的释读 92
第二编 《周易》 105
《周易》真精神的探求 106
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 115
《周易·乾》卦新释 129
从帛书《二三子》论《周易·蹇》卦六二爻辞的本义 147
第三编 《尚书》 163
《尚书》名义与清华简《书》类文献 164
从郭店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 178
清华简《尹诰》篇研究 190
《尚书》“孺子”考及其他 200
第四编 《老子》 219
《老子》篇序的新解释 220
《老子》首章新释 237
《老子》“尚仁”说辨证 251
第五编 《礼记》 263
《大学》篇四考 264
《大学》篇“汤之盘铭”新释 277
“慎独”本义新证 291
《缁衣》作者问题新论 307
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 323
第六编 《孟子》 339
《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辞”段考实 340
《孟子》三考 350
《孟子》与出土文献两则 362
郭店简《鲁穆公》篇“极称”说及其思想史意义 371
第七编 《荀子》 383
《荀子·天论》篇“大天而思之”章新诠 384
由《荀子》书“伪”“綦”两字的特殊用法论《荀子·性恶》篇的
真伪 400
荀子非子思孟轲案再鞫 412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兼论《大禹谟》“虞廷
十六字”的真伪 423
《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章释读及其意义 438
    《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释 449
內容試閱
我1992年7月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分配来清华大学工作。近30年来,
一直在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历史系任教。所在的历史学专门史学科点,其
中国思想史研究是一门先4个学分、后3个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最
早由钱逊、羊涤生、刘鄂培、胡伟希教授担任。钱逊教授退休后,先由我
和董士伟教授担任,最后则由我一人独任。可以说,在我们学科,我是担
任这门课时间最久的老师。但不管与人合开,还是一人独任,我讲的中国
思想史研究,都是先秦部分,都是先秦经典和先秦诸子,从没讲过先秦以
下部分。我是先秦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的是先秦文献与先秦学术,所以不
敢开秦汉以下的课,只敢讲先秦思想史,也就是早期思想史。从这一点而
言,应该是委屈了听我中国思想史研究课的学生。
讲中国思想史研究,到底是讲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还是讲自己对
中国思想史的特殊研究,这在我们同行中是有过争论的。我认为,如果给
本科生开中国思想史课,应该多讲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或者说,以讲
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为主,以讲自己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辅。而给硕士
生、博士生开中国思想史研究课,则应以讲自己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主,
不应只讲一般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独创工作。老实地说,没有充满自己个
性的工作,没有对中国思想史重要典籍、中国思想家系统而独特的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课完全没有必要开。现在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
国学术史的著作汗牛充栋,以我们博士生、硕士生的阅读水平,完全能够
通过自学,掌握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用不着老师来饶舌。因此,所谓
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课以讲一般知识为主的提法,实质是将研究生课的质量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
II
下降到本科生课的水平。
研究中国思想史,到底是以中国思想史的通史写作、教科书撰写为主,
还是以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具体问题为主,这些年来也存在激烈的争论。这
一问题,在自然科学界并不存在。比如物理学的研究,大家都聚焦在前沿
问题上,没有谁特别关注物理学史的写法问题。不会因为谁的物理学史写
得好,就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谁。化学、数学、生物学都是如此。而我
们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学界,却非常奇怪。所谓的大师,往往以撰
写通史、教科书出名。甚至一介新丁,撰写了一部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
史之后,就一夜成名,成为大师。风气所及,人们对中国思想史的具体问题,
既缺乏探索的兴趣,也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却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
撰写通史、编写教科书。在他们的通史、教科书里,谈孔子,说孔子鼓吹“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搞愚民政策的一套。也不想想,孔子如果鼓吹“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怎么会“有教无类”,教出来弟子三千、贤人
七十?说荀子称人性全恶,那么人的善从何而来?圣人从何而来?岂不是
自相矛盾?只知沿袭王国维之问,全不顾及《荀子·解蔽》篇有“凡以知,
人之性也”说。以“道”为老子的最高范畴,不惜拾人牙慧,篡改《老子》
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义,说“道法自然”
即“道就是自然”。诸如此类的一般知识,在通史、教科书著作里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没对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各家做过精心的研
究,对《周易》《尚书》《礼记》等典籍有一定发明,是不能讲先秦思想史
的。对先秦思想史、宋明理学、明清学术没有独到的认识,短时间赶出来
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著作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学术界,对通
史、教科书的“热”,实在应该降降温,实在应该多研究点具体问题,少
谈点宏观叙事。
我有如此感慨,并不是为自己在二十多年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课的教学
中没写教材辩护。我上课基本上是讲自己的研究工作,每次上课都有不同,
都有新的论作要谈。所以,教材一直定不下来。现在,退休了,再也不要
上课了,讲授的内容就可以定下来了。归纳起来,大致在七个方面,以下


III
前言
列三十二篇论文做代表。
第一编:有关孔子与《论语》方面的(六篇)
一是《“仁”字探原》,原刊《中国学术》第8辑(商务印书馆,2001
年)。该文认为“仁”的本字当从人从心,作“”。后来“人”与“身”
通用,就写作了“”;“身”形讹为“千”,就写作了“忎”。“”亦作“伈”,
或者从人未变,而“心”却简省为“=”,则变成了从人从=。许慎《说文》
将简省符号“=”误释成“二”,于是从人从=就变成了从人从二,“(伈)”
就变成了“仁”。“”从人从心,当是会心中有人之意。此“人”当是指
一般性的人,特别是指他人。心中有人,也就是爱人,这就是“(仁)”
之本义。
二是《“六经”次序探源》,原刊《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该文对
“以《诗》为首”和“用《易》居前”的两种“六经”次序这一古老的经
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并非出于今
文家;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虽然出自古文家,但也渊源
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诗》《书》《礼》《乐》之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
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
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文献尚难以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
线索看,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
之后;晚年以后重《易》而轻《诗》《书》《礼》《乐》,所以冠《易》于《诗》
《书》《礼》《乐》之前。
三是《〈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再研究——以郭店楚简〈尊德义〉
为参照》,原刊《华学》第9、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该文本
于郭店楚简《尊德义》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
可强也”说,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当读为
“迪”,“迪”,导也。而“知”当读为“折”,义为阻止、挫败、折服。孔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
子是说:民众可以让人引导,而不能用暴力去折服、压服。这是正视民众
力量而得出的民本学说,根本就不是愚民思想。
四是《〈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原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年第2期,后被译成英文,刊于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15。该文认为文献中习见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
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櫽”。《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当读为“父为子櫽,子为父櫽”,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
儿子也要替父亲矫正错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非血缘至上主义
者,社会公德与父子私情有违时,他们主张的是“不成人之恶”“从义不
从父”。因此,“其父攘羊”,孔子是不会主张子为父隐匿的。
五是《〈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章新证——兼释〈学而〉〈为政〉
及帛书〈五行〉篇的“易色”“色难”“色然”》,原刊《四川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后增补了《论语》“易色”“色难”两节,
刊于《儒藏论坛》第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又被译成英文,
刊于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20, Vol.70, No.4(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该文认为《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之“色”当读为“疑”。
帛书《五行》篇的六个“色”字当读为“譺”,训为“敬”。《论语·乡党》
篇“色难”之“色”也当读为“譺”,训为“敬”。《学而》篇的“贤贤易色”,
“易”当读为“惕”,训为“爱”“悦”;“色”也当读为“譺”,训为“敬”。《乡
党》篇“翔而后集”之“翔”当读为“祥”,是“色(疑)”的反义词。“子
路共之”之“共”当作“拲”,也就是“执”。“三嗅而作”的主语并非孔
子,而是“山梁雌雉”。所谓“三”者,形容“山梁雌雉”之“嗅”是多次、
不断地进行。
六是《〈论语·宪问〉篇“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辨证——兼论“君子
道者三”章“我无能焉”的释读》,原刊《孔子研究》2019年第3期。该
文认为《论语·宪问》篇使者所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既非谦辞,
说蘧伯玉“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也非其对蘧伯玉的非议,言其过
多而无能。而是说蘧伯玉“喜欢舍弃他的过错”,在喜欢改过、勇于改过上,


前言
无人能及,没有谁赶得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亦非谦辞,孔子是
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件事“我无能焉”,没有人比
得上我。
关于《论语》的论文我还有一些,大体见于《孔子真精神——〈论语〉
疑难问题解读》(孔学堂书局,2014年)一书,限于篇幅,就以这六篇作
为代表。
第二编:有关《周易》方面的(四篇)
一是《〈周易〉真精神的探求》,原为拙作《〈周易〉真精神——六十四
卦卦爻辞新注新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一书《前言》的一
部分,又刊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该文认为《周易》源
于卜筮,文王、周公父子的思想,是借用筮书的外壳来表达的。后人只见
其筮书的外壳,便以其为卜筮之书。读《周易》容易歧途亡羊,主要就是
迷于其卜筮语言。《周易》“旧瓶装新酒”,在古老的卜筮语言里,注入了
文王、周公父子的“德义”。而其“德义”的说解,传世文献不是缺乏,
就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了帛书易传的出土,我们才得窥孔子易学的真容,
才有机会超越王弼、孔颖达、程颐等前贤。而传统的易学方法,无论是象
数说,还是爻位说,对于读懂《周易》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研究《周
易》的卦爻辞,正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帛书易传等新材料激活传统文献,从
《周易》卦爻辞语言的特点入手来把握其内在的哲学,也就是透过“旧瓶”
发掘出其“新酒”,寻求蕴含其中的文王、周公之道。
二是《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原刊台湾《哲
学与文化》月刊第31卷第4期(2004年)。该文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不
但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而且是“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
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全部三十二个卦
组间两卦的意义是相反的。《周易》六十四卦不但卦形是以“对”的形式
出现的,其卦义也是以“对”的形式呈现的。“对”是《周易》的基本特点。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
“二二相耦”、相反为义这一意义结构规律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了
解《周易》六十四卦的本义,也有助于正确认识《杂卦传》和《序卦传》,
有助于易学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是《〈周易·乾〉卦新释》,原刊《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该文认为《乾》《坤》两卦卦名的本字当为“健”“顺”,正揭示了《周易》
作为阴阳哲学的本质;“贞”当训为“定”,“利贞”即利于贞静而不争;“夕
惕”之“惕”,和《讼》卦“有孚窒惕”、《小畜》卦“血去惕出”之“惕”,
都当训为“止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与卦辞意义是一致的。《乾》
卦有鲜明的主旨,就是主张刚健而不争,刚健而和谐。
四是《从帛书〈二三子〉论〈周易·蹇〉卦六二爻辞的本义》,原刊《文
献》2018年第3期。该文认为帛书《二三子》篇所载孔子对《蹇》卦六二
爻辞的论述,“戒今”可读为“戒申”,即“申戒”,叮咛告诫意也。“非言
独今也”当读作“‘非’言渎信也”,是说爻辞的“非信之故”之“非信”,
意思是“渎信”。“古以状也”当读作“故以状也”,即“故以‘蹇蹇’状之也”。
而帛书《衷》篇“子曰:《蹇》之‘王臣’,反故也”之“反故”,即反对欺
诈之意。《蹇》卦六二爻辞,无论是今本的“躬”,还是帛书《二三子》篇
和楚竹书的“今”皆非本字,本字当作“信”。“蹇蹇”当为本字,义为艰
难。“故”义为缘故,王引之训为“事”不可取。《蹇》卦六二爻辞的逻辑
性、思想性很强,整个爻辞强调的是诚信对于政治的重要。由此可知,《周
易》卦爻辞富于哲理,不能简单地以卜筮之书视之。
研究《周易》经传的专著除《〈周易〉真精神——六十四卦卦爻辞新注
新释》外,我还有《周易研究史》(与康学伟、梁韦弦合作,湖南出版社,1991年)、《帛书易传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帛书〈周易〉
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
2001年)、《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出土简帛与传世文献的互证》(中
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等,论文有近百篇。以上四篇论文算是新作的代表。


前言
第三编:有关《尚书》方面的(四篇)
一是《〈尚书〉名义与清华简〈书〉类文献》,原刊台湾《哲学与文化》
第562期(2021年3月号)。该文认为先秦所谓“《书》”,不但包括今文《尚
书》二十九篇,也当包括属于所谓“《书》”“百篇”的逸《书》,还当包括
今本《逸周书》。《书》无定本,亦无定形,不在记言,也不在记事,唯在
于价值。只要是被公认为有资于治的文献,皆可谓之《书》。而《尚书》
之“尚”,并非“上古”之义,而是价值上等,最为重要的意思。《尚书》
当是孔子从“百篇”《书》——前代重要政治文献中选出来用于教学的政
治教材,其价值最高,故谓之《尚书》。由此看,清华简真正属于今文《尚书》
的,只有《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一篇。属于《书》类文献的,
有今本《逸周书》范围内的《皇门》《程寤》《祭公之顾命》和《命训》四
篇。属于逸《书》的,有《傅说之命》《尹诰》《厚父》《摄父》。至于《尹至》
《封许之命》《四告》诸篇,尽管整理者认为它们是“《书》类文献”,但它
们既不在《逸周书》的篇目中,又不见于逸《书》,更不属于今文《尚书》,
只能称为“类《书》文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