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王松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作家,他曾表示:“我宁愿把小说的外形写得更像故事,也就是说,我讲述的基本原则是,一定要符合‘故事’的起码特征。”他的小说《巴克夏的温柔》讲述的是知青杨超、付强与刘阳在农场养猪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人与猪之间的信赖与对垒为主线,展现了巴克夏这头猪与杨超的深厚信任与依赖,以及它与付强的冲突与对立。这种对比和反差构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在叙事时间上,小说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文革”后期年代,一个是“我”和杨超记忆中的“后知青”岁月。
王松的创作风格是聚焦知青群体和知青年代,通过故事的复现来构筑一个创作体系,深入探寻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互为参照的知青精神世界。在《巴克夏的温柔》中,他没有热衷于历史与时代的宏大叙事,也不再推崇英雄形象,而是将杨超等知青在农场生活的碎片撒播在小说之中。这种强烈故事性的叙事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使得“有意味”的微叙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小说集。《巴克夏的温柔》是一部中篇小说,文中描写一头几乎成精了的猪仔,通过它来反映当年的知青生活,读来别有情趣,文字温馨动人,语言亲和有力。故事讲述的是杨超用了几十年研究猪这种动物,最终得出两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结论。第一,猪是一种很干净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心地干净,单纯,善良。第二,从基因角度讲,猪与人很相近。杨超说,猪的皮肤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人的皮肤上存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猪的肾脏、肝脏乃至心脏等等一些重要器官都可以移植到人的身上。到那时,说一个人狼心狗肺也许仍属贬损,但猪头猪脑很可能就是一种褒扬了。
|
關於作者: |
王松,男,1956年生于天津,原籍北京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写小说的同时,历任教师、编辑、记者、电视导演等职。1990年由天津市文联调入天津市作协。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食色》、《落风的街》、《欲望如歌》、《欲望都市》、《春天不谈爱情》、《午夜阳光》、《浮·游》、《歌·谣》、《蛾的飞翔》、《动机》以及《从良》等十余部。出版中短篇小说自选集《阳光如烟》,《王松作品集》(四卷)。曾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花城》、《钟山》、《大家》、《中国作家》等国内各大文学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作品700百余万字。
|
目錄:
|
巴克夏的温柔——1
蛾的飞翔——45
哭麦——185
秋鸣山——234
双驴记——281
|
內容試閱:
|
总 序
“中国小说100强”(1978—2022)是资深出版人张明先生和腾讯读书知名记者张英先生共同策划发起的一套大型文学丛书。他们邀请我和宗仁发、谢有顺、顾建平、文欢一起组成编委会,并特邀徐晨亮参与,经过认真研讨和多轮投票最终评定了100人的入选小说家目录。由于编委们大多都是长期在中国文学现场与中国文学一路同行的一线编辑、出版家、评论家和文学记者,可以说都是最专业的文学读者,因此,本套书对专业性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编委们的个人趣味、审美爱好虽有不同,但对作家和文学本身的尊重、对小说艺术的尊重、对文学史和阅读史的尊重,决定了丛书编选的原则、方向和基本逻辑。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1978年以后开启的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不仅涌现了一批至今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而且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并某种程度上改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版图。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家族中,小说和小说家无疑是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中国小说100强”(1978—2022)就是试图将这个时期的具有经典性的小说家和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完整、系统地筛选和呈现出来,并以此构成对新时期文学史的某种回顾与重读、观察与评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对1978—2022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体性回顾与检阅,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重要成果,从特定的角度集中展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需要说明的是,与1978—2022年新时期文学繁荣兴盛的局面相比,100位作家和100本书还远远不能涵盖中国当代小说的全貌,很多堪称经典的小说也许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能进入。莫言、苏童、余华等作家本来都在编委投票评定的名单里,但因为他们已与某些出版社签下了专有出版合同,不允许其他出版社另出小说集,因而只能因不可抗原因而割爱,遗珠之憾实难避免,而且文学的审美本身也是多元的,我们的判断、评价、选择也许与有些读者的认知和判断是冲突的,但我们绝无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别人的意思。我们呈现的只是我们观察中国这个时期当代小说的一个角度、一种标准,我们坚持文学性、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注重作家个体的生活体验、叙事能力和艺术功力,我们突破代际局限,老、中、青小说家都平等对待,王蒙、冯骥才、梁晓声、铁凝、阿来等名家名作蔚为大观,徐则臣、阿乙、弋舟、鲁敏、林森等新人新作也是目不暇接,我们特别关注文学的新生力量,尤其是近10年作品多次获国家大奖、市场人气爆棚的新生代小说家,我们禀持包容、开放、多元的审美立场,无论是专注用现实题材传达个人迥异驳杂人生经验、用心用情书写和表现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执着于艺术探索和个体风格的实验性作家,在丛书里都是一视同仁。我们坚信我们是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艺术原则和艺术良心的,但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角度和标准是唯一的,我们期待并尊重各种各样的观察角度和文学判断。
当然,编选和出版“中国小说100强”(1978—2022)这套大型丛书,除了上述对文学史、小说史成就的整体呈现这一追求之外,我们还有更深远、更宏大的学术目标,那就是全力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和“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建设。
杨超告诉我,他用了几十年研究猪这种动物,最终得出两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结论。第一,猪是一种很干净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心地干净,单纯,善良。第二,从基因角度讲,猪与人很相近。杨超说,猪的皮肤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人的皮肤上存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猪的肾脏、肝脏乃至心脏等等一些重要器官都可以移植到人的身上。到那时,说一个人狼心狗肺也许仍属贬损,但猪头猪脑很可能就是一种褒扬了。
我相信,杨超的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也经得起时间检验。杨超的父亲当年是研究哲学的,而且曾将研究领域延伸到生命科学。但1957年被打成“右派”,送去农场喂猪。于是他又将自己的哲学研究投注到猪的身上。杨超的父亲养的猪不仅爱清洁,讲卫生,而且每天都坐在干松的稻草上细眯着眼睛思考或讨论一些深不可测的问题。每当遇有重大节日要杀猪庆贺,别的同伴在被拉走时意识到危险,都拼命挣扎着哀嚎,只有杨超的父亲养的猪,泰然赴死,嘴里还轻松地哼哼着如同唱歌。杨超的父亲对杨超说,它们已将这种杀戮和死亡上升到哲学层面,所以也就没有了恐惧。那时杨超只有两岁,但已经懂得尊重这些有思想的动物。后来他甚至养成一个习惯,喜欢在猪圈里和父亲的这些猪一起躺在干松的稻草上睡觉。杨超曾告诉我,和这些动物躺在一起的感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们的身上很柔软,而且有一种甜丝丝的特殊香气,闻着这种气味浑身就可以放松下来。尽管后来杨超的母亲不准自己的儿子再去和猪一起睡觉,但杨超这种对猪的感觉却已根深蒂固。也正因如此,十几年后,当杨超再一次去农村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种叫猪的动物竟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当时杨超去插队的那个村庄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不知是什么原因,生产队里饲养的生猪突然一头接一头地相继死亡。这样一来,他们那个村的生猪存栏数也就锐减。那时上级正号召“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从县里到公社,对各村的生猪存栏数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达不到数量不仅是没完成任务的问题,还会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村干部一下都慌了手脚,问生产队里的饲养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饲养员也搞不清原因,说喂了几十年猪,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就在这时,知青集体户的付强想出一个办法。上级只要求生猪存栏数,但并没具体要求存栏的生猪有多大,既然这样,我们死了多少大猪就再补多少小猪,只要保证栏里的生猪数量达到要求就是了。当时村里的集体户只有三个知青,付强,杨超,还有一个女知青叫刘阳。付强是集体户的户长。付强对养猪的事也很内行。据付强自己说,他父亲在食品厂下属的一个屠宰场工作,他从小就经常去看父亲杀猪,所以对猪这种动物的习性很了解。村干部经过研究,觉得付强说的倒是一个办法,付强对养猪又很在行,于是就决定让他去为村里买一批猪秧。所谓猪秧,也就是小猪。付强接受了村里的任务,表示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次要买十几头小猪秧,他担心自己忙不过来,就让杨超和他一起赶着一辆牛车去。事后杨超告诉我,他当时并不想去。他从没在村里说过自己对猪也很熟悉,而且这次买猪秧责任重大,万一出了什么问题也不好向村里交代。但付强坚持让他去。付强说不要杨超承担什么责任,也不用他干什么,只要帮着搭一把手就可以了。付强这样一说,杨超也就不好再推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