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內容簡介: |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呈全球分布。100多年来,弓形虫的泛宿主性、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寄生虫-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之谜,一直吸引着医学、动物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强烈兴趣,引起极大关注。弓形虫感染人和其他温血动物可导致弓形虫病。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弓形虫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妇感染可致不良妊娠结局和小儿先天性弓形虫病,严重影响优生优育。近年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强烈提示,慢性和隐性弓形虫感染并非“无临床症状”,而是与某些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密切有关。家畜弓形虫病更是导致畜牧业生产巨大经济损失的原因之一。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总论、弓形虫的生活史与形态、基因结构与基因分型、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组学、生化代谢、弓形虫-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宿主免疫应答、致病机制、人体弓形虫病、动物弓形虫病、弓形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病学、疫苗研究、预防与控制、实验室常用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应用等。
|
關於作者: |
沈继龙,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分会常委、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副主编;《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常务副主编;《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6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指导中外博士和硕士毕业生110余名。获省、部厅等奖励和发明专利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的发现 /1
第二节 弓形虫的分类与生物学特征 /11
第三节 弓形虫病的传播 /12
第四节 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特征 /15
第二章 弓形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 /22
第一节 弓形虫的形态结构 /22
第二节 弓形虫的生活史 /26
第三节 亚细胞结构与骨架结构 /34
第三章 弓形虫的基因结构与基因分型 /73
第一节 弓形虫基因组特征 /73
第二节 基因分型 /76
第三节 弓形虫基因型的全球分布 /86
第四节 弓形虫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 /92
第五节 弓形虫的基因型与毒力 /98
第四章 弓形虫的基因表达调控/104
第一节 基因调控 /104
第二节 转录调控 /111
第三节 转录后调控 /117
第五章 弓形虫的蛋白质组学 /123
第一节 质谱分析与蛋白质组学 /123
第二节 弓形虫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125
第六章 弓形虫的生化代谢 /149
第一节 弓形虫的糖代谢 /149
第二节 弓形虫的淀粉代谢 /155
第三节 弓形虫的糖基化修饰 /158
第五节 弓形虫的蛋白质代谢 /168
第六节 弓形虫的核苷酸代谢 /171
第七节 弓形虫的营养分子的跨膜转运 /176
第八节 虫体与宿主代谢的相互作用 /180
第七章 弓形虫效应蛋白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188
第一节 弓形虫分泌性效应分子 /188
第二节 弓形虫的入侵和逸出 /204
第三节 微线体分泌的信号通路 /207
第四节 弓形虫调节宿主程序性细胞死亡信号 /209
第五节 细胞的自噬 /211
第八章 弓形虫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 /222
第一节 免疫应答相关的弓形虫虫源性分子 /222
第二节 宿主对弓形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232
第三节 弓形虫免疫逃逸 /263
第四节 宿主抗弓形虫感染免疫的特征 /267
第九章 弓形虫的致病机制 /274
第一节 弓形虫速殖子- 缓殖子转换的机制 /274
第二节 速殖子增殖导致组织炎症 /279
第三节 弓形虫诱导宿主细胞凋亡 /288
第四节 弓形虫突破宿主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294
第十章 人体弓形虫病 /302
第一节 孕期感染与先天性弓形虫病 /302
第二节 弓形虫脑病 /311
第三节 弓形虫感染与精神疾病 /321
第四节 眼弓形虫病 /327
第五节 肺弓形虫病 /334
第六节 肝脏弓形虫病 /336
第七节 弓形虫性淋巴结炎 /339
第八节 器官移植与弓形虫病 /341
第九节 弓形虫感染与肿瘤 /345
第十一章 动物弓形虫病 /352
第一节 猪弓形虫病 /352
第二节 羊弓形虫病 /361
第三节 牛及骆驼弓形虫病 /368
第四节 马属动物弓形虫病 /370
第五节 猫弓形虫病 /372
第六节 犬弓形虫病 /378
第七节 鸡及其他禽类弓形虫病 /380
第八节 野生动物弓形虫病 /382
第十二章 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388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388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 /400
第十三章 人和动物弓形虫病的流行 /414
第一节 流行与易感因素 /414
第二节 人群弓形虫病的流行 /416
第三节 家畜与野生动物弓形虫病的流行 /421
第十四章 抗弓形虫病疫苗 /438
第一节 减毒活疫苗 /438
第二节 重组疫苗 /443
第十五章 弓形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460
第一节 孕期血清学筛查 /460
第二节 食品卫生检(监)测 /462
第三节 宠物检查与环境防控 /465
第四节 畜禽弓形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467
第五节 卫生宣传与教育 /469
第十六章 弓形虫病研究常用实验室技术 /472
第一节 弓形虫的动物传代保种及纯化 /472
第二节 弓形虫体外培养 /474
第三节 弓形虫的低温和冷冻保存 /478
第四节 虫体活力与增殖的检测方法 /478
第五节 弓形虫的遗传改造及其应用 /486
第六节 动物模型与应用 /499
第十七章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512
第一节 弓形虫研究常用数据库 /512
第二节 数据库资源 /515
第三节 数据库工具 /539
中英文名词索引/573
|
內容試閱:
|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呈全球分布。100 多年来,弓形虫的泛宿主性、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寄生虫- 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之谜,一直吸引着医学、动物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强烈兴趣,引起极大关注。弓形虫感染人和其他温血动物可导致弓形虫病。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弓形虫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妇感染可致不良妊娠结局和小儿先天性弓形虫病,严重影响优生优育。近年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强烈提示,慢性和隐性弓形虫感染并非“无临床症状”,而是与某些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密切有关。家畜弓形虫病更是导致畜牧业生产巨大经济损失的原因之一。
弓形虫于20 世纪初被法国学者 Nicolle C 和Manceaux L 发现并命名后,捷克医生 Janku L(1923)报告了首例人体弓形虫病,到美国学者 Frenkel JK 等(1970)证实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间历时六十余年。20 世纪60—80 年代,有关弓形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活史、形态结构、抗感染免疫、体外培养及其他细胞生物学以及流行病学、药物治疗和初步的疫苗探索等。21 世纪以来,在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研究方面,美国先后有三位学者(Dubey JP,Boothroyd J 和 Sibley D)利用弓形虫作为模式生物和病理模型,在生物学、基因组与基因功能研究、寄生虫- 宿主间相互作用研究等作出了突出成就,并分别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虫三院士”在近年医学寄生虫学与动物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实属罕见,但也表明弓形虫与弓形虫病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性。1990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弓形虫病研讨会,并每两年定期举行一次,延续至今。参会学者和国家数目不断增加,显示国际社会对弓形虫研究的日益重视。
我国弓形虫病的总体研究水平虽属亚洲领先,但起步较晚。1955 年,于恩庶在福建的家兔和猫体内分离出弓形虫;1964 年报告了首例人体弓形虫眼病;1977 年发现了猪弓形虫病的暴发流行;1985 年和2001 年,先后开展了全国人畜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在此阶段,我国对于弓形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均与欧美国家有一定差距。21 世纪以来,我国在此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各地先后开展了地域更广泛、宿主更多样的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我国人兽弓形虫感染的基本概况和感染因素;从家养和野生动物中分离获得了一批弓形虫株,并进行了遗传结构、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深入研究我国弓形虫的生物学、种群演化、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1 世纪以来,随着大批优秀年轻学者的加入,我国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兴未艾,在某些方向已经跻身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若干重大寄生虫病(例如淋巴丝虫病、疟疾、利什曼病、血吸虫病,以及肠道蠕虫病)先后被消灭、基本消灭或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弓形虫病的研究和防控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由于先进技术如组学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基因操作技术等的应用,对推动寄生虫,特别是顶复门原虫的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有关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的专著匮乏。于恩庶作为主编或总编曾于1982 年、1992 年和2000 年先后出版了《弓形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弓形虫病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弓形虫病》(亚洲医药出版社)专著, 但上述著作所述内容多限于国内资料、范围较狭窄,文献年代久远,不能适应目前蓬勃发展的研究和防治的需要。
由于弓形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本着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理念,我们经过多年的酝酿,组织国内医学界和动物医学界在此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各撰所长,编写出版了这本《弓形虫与弓形虫病》专著。本书全面介绍了当今国内外弓形虫和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的特色与实际,提出了某些有待探讨的科学问题,旨在适应国内外弓形虫和弓形虫病研究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为同行提供一本具有权威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总论、弓形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基因结构与基因分型、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组学、生化代谢、效应蛋白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宿主免疫应答、致病机制、人体弓形虫病、动物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流行病学、疫苗研究、预防与控制、实验室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应用等。弓形虫除了作为模式生物外,弓形虫病更是全球公共卫生、医学与动物医学共同关注的疾病,因此百余年来研究文献如汗牛充栋。编委们虽不遗余力,但本书难免留有遗憾,甚至纰漏或谬误,衷心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以便再版时订正。此外,书中有关药物的使用疗程和剂量仅供临床参考。
全书模式图由安徽医科大学储德勇副教授倾力绘制。我们对储老师严谨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深为感佩;承蒙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杨玉荣教授、郑州大学医学院王中全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剑博士、江苏省沛县兽医站张弥申主任和美国农业部Dubey JP 博士等惠赠和同意引用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沈继龙 伦照荣
2022 年6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