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1.一手信息:这部书历时4年成稿,作者深度采访50余位华为顶级专家,访问上百位华为人和合作方,以一手信息为底本撰写本书。
2.真实华为:大众往往只看到聚光灯下的成功,但真正影响华为的,真正改变中国高科技产业进程的,往往不在大众视野范围内。本书讲述了华为幕后真实的故事,揭示华为被制裁后再次崛起的秘密!
3.官方认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作序。
4.大咖推荐:邬贺铨、田涛、胡建生、吴晓波、吴伯凡、秦朔、蒋涛、梁宁联袂推荐!
5.作者专业:作者方兴东是浙江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发起人,以工匠精神追踪华为的发展。
6.重磅披露:以欧拉操作系统近20年发展史为窗口,首次披露华为被美国制裁后,解决“卡脖子”的根技术发展历程。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华为打不倒?
大众通常只看到聚光灯下的成功,但真正影响华为的,真正改变中国高科技产业进程的,往往不在大众视野范围内。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在操作系统上的软肋比芯片更为显著。
本书作者历时4年收集一手资料,深度采访50余位华为专家,以欧拉操作系统近20年发展史为窗口,独家披露华为被美国制裁前后,解决“卡脖子”的根技术发展历程。
被时代浪潮卷入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华为,出于自身业务需要逐渐萌生出做自有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的想法,一个沉寂十余年的项目“欧拉”诞生。
做基础技术烧钱又回报慢,与当下火热的“风口”格格不入,饶是华为自己的研发团队也看不到出头之日,毕竟直接用西方现有技术便捷又高效。然而2019年美国对华为挥起的制裁大棒,改变了整个局面。华为迎来了它的生存之战,“欧拉”也因此迎来命运转折点,成为华为突围“抓手”之一,从前的埋头苦干也成为华为不服输的底气!
|
關於作者: |
方兴东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息伦理工作组(IEWG)专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双聘教授,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实验室和博客中国创始人,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中国“数字论坛”发起成员,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主要学者。出版《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网络强国》《IT史记》《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等高科技著作3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內容試閱:
|
奇迹诞生在人人开始悲观的时刻
“欧拉”和“鸿蒙”,这两件事情非常大,大到中国信息产业可以分成“欧拉、鸿蒙之前”和“欧拉、鸿蒙之后”:“欧拉、鸿蒙之前”是中国信息产业的“混沌时代”,“欧拉、鸿蒙之后”是中国信息产业对数字生态的“觉醒时代”,可以说是数字转型的新时代。无疑,这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
在很多华为人的记忆中, 2001 年是神奇的一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01 年 3 月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一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文章力透纸背,迄今依然是任正非诸多被热议的文章中最著名的经典之作。那年冬天,恰好入职华为的人很少,行业也很萧条,文章显得很应景。而深陷互联网寒冬的整个 IT(信息技术)产业,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通信行业,抑或是 PC(个人计算机)行业,工作都不太好找。这种境况下能够被华为选中,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2002 年被华为“收留”的研发人员直接被分配到一线,干起了“体力活”。七八个月下来,装机架、装设备、走线等全都过了个遍。他们至今感到最宝贵的收获,就是在一线接触了不少客户。
20 年的时间,华为堪称一路高歌,幸福的日子越来越多,层层叠叠。
这段与客户们一起“厮混”的日子,完美复刻在了 2019 年 7 月启动的欧拉开源社区的基因里:因为做开源最大的特征是直面客户,且深入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从地上打眼立架开始做起,建立新天地。
但随着美国商务部的制裁大棒越洋挥来,以及疫情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的急剧转变,华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甚至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华为进行了战略调整。
华为调整后的战略选择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市场上的收缩要坚决。我们以前怀抱全球化理想,立志为全人类服务。现在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活下来,哪里有钱就在哪里赚一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在市场结构上调整,研究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应该放弃。”
具体到业务选择上,华为认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还是我们的黑土地粮仓,一定要收缩到一个有竞争力的复杂硬件平台与复杂软件平台,挂在上面搭车的项目都要摘出来。”“军团是建基础信息平台,更好地卖 ICT,终端是未来我们崛起突破的基础,但不能盲目。现在要缩小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提升盈利。”“华为云计算要踏踏实实以支撑华为业务发展为主,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
而在云谲波诡的形势下,万众瞩目的两大操作系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和欧拉操作系统(EulerOS)——究竟在华为的战略调整中处于什么位置,无疑是公众的首要疑问,也是公众最关心的事情。
其实只要鸿蒙操作系统和欧拉操作系统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华为战略的主航道上,那么华为的未来就依然是海阔天空。如同 2000 年的那一场淬炼,使得华为在 2005 年之后开启了在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破土进程,并很快脱颖而出,踏上势不可挡的强者征程,成为全球通信设备的领导者。
那么,这一次淬炼,又会将华为带向何方?毫无疑问,这一次一定是华为整体的范式转变,而欧拉操作系统与鸿蒙操作系统,就是这次脱胎换骨中的重中之重。
乌尔里希· 贝克认为:工业社会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人为制造的风险开始充斥整个世界,在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在贝克出版《风险社会》的 1986 年, PC 革命正如火如荼。互联网革命还得七八年之后才到来。而进入 2022 年,疫情的不确定性,数字社会的不确定性,再叠加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早已进入全新的升级版。在这种形势下,悲观不需要理由,乐观则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对于真正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创新与变革最好的时候。
社会在关注华为的时候,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投射在外部事件的新闻效应之上。但是,真正影响华为的,真正改变中国高科技产业进程的,往往并不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 2022 年,华为的“欧拉”项目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相当低调,暂时被大众所低估,甚至忽视。
但是,这可能是中国 IT 产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突破。这是第一次,中国的数字生态有了自己的“根”,而且“根”的成长有了自己真正的独特模式。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可以建立在自己的底座之上。“欧拉”
这个名字,也真正与人类发展进程的时代精神开始了全新的对接。发生在16—17 世纪之间的科学革命,不仅仅是现代科学的基础,更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知识底座。而数学,更是基础的基础。达· 芬奇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在数学领域内,18 世纪可以确切地被称为“欧拉世纪”。莱昂哈德· 欧拉(Leonhard Euler)是 18 世纪数学界的中心人物,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被称为“数学之王”。
当时,大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人类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中心,是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家,依靠个人的才华,完成了科学这座大厦的初步架构。而欧拉,就是其中耀眼的一位。恩格斯说,微积分的发明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如果说在此之前数学是代数、几何二雄并峙,欧拉和 18 世纪其他一批数学家的工作则使得数学形成了代数、几何和分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微积分不可能春色满园,数学的发展进程也许会因打不开局面而荒芜凋零。欧拉在其中的贡献是基础性的,被尊为‘分析的化身’。”
“在分析之前,数学主要解决常量、匀速运动问题。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为主体的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但如果没有微积分、没有分析,就不可能对机械运动与变化进行精确计算。”
任正非认为,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基础架构核心就是软件。数字社会首先要终端数字化,但难在行业终端数字化,可只有行业终端数字化了,才可能建立起智能化和软件服务的基础。他说:“‘鸿蒙’‘欧拉’任重道远,你们还需更加努力。”
如果说欧拉不可思议的数学成就成为整个工业时代知识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那么今天正在全面开启的智能时代和数字时代,有赖于一个全新的知识“引擎”,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个人的单打独斗,显然已经不足以改变时代的进程。甚至一个公司的力量,也暴露了创新能力的局限。“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浩浩荡荡的全球数字化浪潮,需要一种全新的机制,将整个社会的力量和能量汇聚起来。
定位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和生态底座的“欧拉”,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历史使命,既要面向 IT,又要面向CT(通信技术);既要面向服务器、云计算,又要面向嵌入式,这是数字时代亟待破解的新难题。
“欧拉”正是秉承着这种历史特质,应运而生;正是秉承着这种时代精神,呼啸而出。
第一章:令华为几乎陷入绝境的“通知令”
被视为“竞争者”的惨痛代价
华为松山湖三丫坡已然成为东莞一道著名的风景,“朝圣”的以及拍照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刚到三丫坡门口,迎面就是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面写着“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中国人对这句话熟悉起来,是因为任正非。因此,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任正非说的。其实,这句话来自 2011年至 2015 年担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陆军四星上将马丁· 邓普西(Martin Dempsey)。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美国政府针对华为发动了极限打压,一位美国将军给华为提供了最契合的精神激励。这种对比,堪称另一种别有妙趣的时代写照。没有退路的华为,这些年究竟在干什么?“欧拉”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的一个精彩部分。
华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以联接起家的,成立于 1987 年,最开始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两年后开始走上自主研发道路,逐步发展起来,并陆续开拓欧美等海外市场。尽管在 1998 年进军欧美市场时,华为签下的第一单合同只有 38 美元,但到了 2002 年,其海外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 5.52 亿美元,业务发展十分迅猛,很快成为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导者。
华为一切业务的基础都是围绕联接与计算,其过去的理念是“用最好的器件,做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华为以前虽然也很注重研发,在这方面投入巨大,持续深入研发核心技术,但是与中国其他的 IT 企业一样,都以为将业务建立在美国生态底座之上,自己认真做好应用就行。
进入 21 世纪后,可以说直到 2010 年之前,数字技术依然还是资本和市场主导的领域。在互联网领域,美国和欧洲国家一直倡导非政府力量主导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极力反对和阻挠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政府介入互联网管理的呼吁和努力。
但是在 2010 年后,随着中国高科技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开始急剧转向。全球高科技行业相对平静的秩序开始动荡。尤其是华为,更被美国视为“不可轻视的威胁”。其中唯一真实的逻辑,就是因为华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出头鸟”。
其实,在中国所有企业中,华为对美国政府始终是最敏感的。从 2003年美国思科系统公司起诉华为开始,华为就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将美国市场视为拓展的重点,而保持其作为技术创新前沿的研发人才基地,尽量不去触碰敏感的重大利益,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敏感业务。即便如此,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华为终究越来越难以躲过美国政府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猎手”。而华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2012 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全球网民数量创纪录地突破 25亿人,其中亚洲网民数量占 43%。到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亿人,是美国的 2 倍。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中陆续败下阵来。
2012 年,全球几大电信设备公司因经济疲软而业绩下滑,而华为业绩则逆势上升。华为轮值 CEO 郭平在《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年》的文章中称,预计 2012 财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 350 亿美元,净利润 24 亿美元左右,同比均有超过 10% 的增长。华为历史上首次在营业收入上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通信设备商。
任正非少有地接受媒体采访,说道:“战略布局,我们唯一觉得困难的是美国。” 2012 年底,华为北美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318.46 亿元,同比增长 4.3%。在 CEO 寄语之末,任正非豪迈地写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
但是, 2012 年华为的发展势头和在全球通信领域的地位,注定了华为与美国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华为拿出最大的诚意,主动要求美国政府对安全合规等问题展开调查,但是,这种诚意显然无济于事。 2012 年 10 月 8 日,美国国会发布华为、中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调查结果报告。这篇为期 11 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称,美国情报机关必须对华为和中兴在美扩张的努力保持关注,并将它们的“潜在间谍威胁”尽可能多地告知私营单位。“我们不能相信华为和中兴免受外国政府施加的影响,因此它们会对美国和我们的系统造成安全威胁。”该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和私人企业不要与华为和中兴发生贸易关系,相当于委婉地对华为发出了“拒绝令”。
此前,华为一直希望通过竞标和并购等方式进入北美市场,但始终未能如愿。 2008 年,华为与贝恩资本联合竞购美国 3COM 公司,却因美国政府阻挠而未能成行; 2011 年,华为被迫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收购美国三叶系统(3Leaf Systems)公司特殊资产的申请;同样是在 2011 年,美国商务部阻止华为参与国家应急网络项目招标。当然,华为与美国运营商在手机业务方面的合作依然在推进之中。
2013 年,“斯诺登事件”爆发,揭开了美国监控全球通信和互联网的惊天秘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 2007 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 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2013 年 7 月 19 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局长、摩托罗拉解决方案总监迈克尔· 海登(Michael Hayden)声称,其已经了解到华为网络设备后门的确凿证据,认为该公司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并与中国政府合作,深入了解境外电信系统。华为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曾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而华为的全球网络安全官约翰· 萨福克(John Suffolk)将海登的相关评论认定为“毫无根据且有诽谤性的言论”,并要求他和其他批评者公开交出证据。
2019 年,郭平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美国打压华为暴露出害怕落后心理》,提及之前曝光的美国、德国利用瑞士加密通信设备公司 Crypto AG 监控世界几十年的丑闻,称“美国已经搬出重炮,将华为描述成对西方文明的威胁,我们一定得问问为什么”。文章紧接着引用了“棱镜门”案例,称美国打击华为,是因为华为妨碍了美国随心所欲地对世界进行监听。
2020 年郭平在推特(Twitter)开设账号,第一条推文就写道:“2019年,我在《金融时报》上写道,‘我们的技术妨碍了美国随心所欲地进行监听的努力’, Crypto AG 就是一个例子。当心,大哥在看着你!”
而华为 5G 开始在全球一马当先,成为美国政府最终对华为痛下狠手的关键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