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纳丁·戈迪默一致推崇,战后德国文坛传奇、德语文学桂冠“毕希纳奖”得主沃尔夫冈·克彭,代表作中文首译。沃尔夫冈·克彭从1951年起发表“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全景呈现战后德国的社会文化状况。三部曲的发表成为轰动德语文坛的划时代事件,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因此称赞克彭为“当代德国的伟大小说家”。在现当代德语文学这个丰富的领域内,继赫尔曼·布洛赫的《无罪者》与《着魔》后,克彭的“战后三部曲”是明室再次推出的重量级德语作家的经典代表作。
2.“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致敬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与君特·格拉斯《铁皮鼓》、W.G.塞巴尔德齐名的大师级作品。本书是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的第三部,1954年出版之后因内容大胆、手法超前而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是对整个民族的一次全面而精彩的挑衅,正如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迈克尔·霍夫曼所言:“《死于罗马》是我读过的关于德国人的极具毁灭性的小说。”《死于罗马》很快被引进到其他国家,目前已经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死于罗马》《温室》《草中鸽》组成著名的“战
|
內容簡介: |
《死于罗马》是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文学经典,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享誉国际文坛。
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逢的故事。在这幅四分五裂的家族肖像中,有怀念战争的党卫军,有投机取巧的官僚,有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现实的后代。他们各怀心思,游荡在充满旧日神话和历史遗迹的罗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沉重的过往。
克彭在本书中再次展现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多重视角、内省式叙事。他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内心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冲突,对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
|
關於作者: |
沃尔夫冈·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
德国作家,战后德国文坛传奇。早年做过记者、演员、戏剧顾问、报刊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伤心情事》等。1951年起发表的“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完整呈现了战后德国的社会政治氛围,轰动当时的德语文坛,被公认为战后德语文学经典,奠定了克彭的大师地位。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称其为“当代德国的伟大小说家”。然而,克彭在完成三部曲之后,从此停止小说创作,后期仅出版了几部游记及回忆录《青春》。1962年,荣获德语文学桂冠奖项“毕希纳奖”。
|
內容試閱:
|
1
曾几何时,这座城市中有众神栖居。拉斐尔,阿波罗的幸运之子,如今就安葬在万神殿中。说起来拉斐尔尚是半神,令人唏嘘的是,后来葬其侧伴其眠的又都是些什么东西?一个功绩泯然的红衣主教、几个国王与他们有眼无珠的将军们、跃上了高枝的官员、名字忝列词典的学者、身居学院高位的艺术家。有谁会在乎他们?万神殿的穹隆之上曾覆有青铜瓦,正中开着一个圆形的窗口。在这古代的穹隆之下,立着瞠目结舌的游客们,他们面容呆滞,举头仰望着从这唯一的窗口中投射下的光线,光线如雨水般洒向他们。是金色的雨水吗?达那厄听任托马斯·库克和意大利旅游局的导引;不过她了无欲望,兴致欠缺。她不会掀起裙裾,恭迎神的临幸。珀尔修斯因而无从降生,美杜莎就此保住了头颅,隐于市井。朱庇特呢?化身为退休的无名小卒,混迹于我们这样的凡人当中,或许他就是美国运通公司的那位老先生、德欧旅行社的客户?又或者他寄居在城市边缘的城墙后面,被关在疯人院里,接受好奇的精神病医师的分析,抑或被扔进了政府的监狱中?一只母狼被关在了卡比托利欧山下的铁牢中,这只罹病而绝望的野兽远离了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令他们再也无缘吮吸奶水。游客们的面容在万神殿的光线中像一块块面团,是谁家的面包师将其揉捏成型,又是哪家的烤炉为其抹上了色彩?
他的音乐声响起,却又似是而非,再也无力拨动他的心弦,这让他心烦意乱。一个人第一次在录音机中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也是如此,这个人会想,原来这就是我,一个肤浅小人、花花公子、骗子、伪君子、爱慕虚荣的轻浮之徒。更加离谱的是小提琴声,声音过于完美,但不是横扫树林的狂风,不是黑夜中孩子与魔鬼的密语。这不是生存的恐惧,生存的恐惧不会这么节制、这么温和,生存的恐惧应该是内心的折磨。那种原生的恐惧源自森林的幽绿、四野的苍穹、翻动的浮云—这些才是齐格弗里德想要吟唱的主题,他终究无法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要怪就怪他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刻,他心情沮丧、虚弱无力、郁闷想哭,然而库伦贝尔格情绪高昂,对他的交响乐赞赏有加。齐格弗里德打心眼里佩服库伦贝尔格,佩服他对乐谱的处理、对指挥棒的驾驭;但是在某一刻,齐格弗里德觉得自己遭到了库伦贝尔格的强暴。他对不知反抗的自己更是心生怨恨。可是他对此无能为力,因为库伦贝尔格拥有渊博的知识,对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刻,而齐格弗里德所学甚少,在理论方面更是难以比肩库伦贝尔格。库伦贝尔格对齐格弗里德的乐谱做了修整、进行了分段、突出了重点,然而齐格弗里德心中所系的是对某种声音的追寻,是要唤醒关于所有生命诞生之前的那座花园的回忆,是要寻求逼近事物的真理—而真理必然是非人的。可是在库伦贝尔格的指挥棒下,音乐变得明朗而富有人性,变成了给文化人聆听的音乐;对齐格弗里德而言,自己的音乐如今变得陌生起来,令他感到失望,音乐中应有的情感遭到驯服,趋向和谐,这些都让齐格弗里德烦躁不安,但是他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素养,又让他无法不欣赏音乐表达的准确性、乐器的纯粹性,以及这个著名乐团的百名艺术家的倾心演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