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考古笔记:疫中读书记(全3册)

書城自編碼: 391128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李零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83957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NT$ 121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笔记”是李零创制的写作方式,即借由细读一部书,用笔记体散论学术和思想问题,展开个人思考。表述干脆直接、灵动轻盈,阅读体验佳。
这部《考古笔记》由三卷极具分量的读书笔记构成,是李零2020—2022年疫情期间大量阅读考古学类书籍后的输出,也是继2019年出版的《波斯笔记》后又一部“笔记体”新作。
作者既在社科院考古所工作过七年,对考古学有真切的体验,又在北大中文系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持续不断地关注考古学的动态,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部围绕考古学的读书笔记,则汇集了作者新近的所思所想,其中涉及的书均逐章记述,并写下案语评点,其细致、精妙程度令人叹服,从中也可一窥李零的读书与治学之道。
全书三卷即上、中、下三篇。上篇《考古研究大历史》核心是历史与考古的关系问题,不仅对中外考古学史分而论之,且对“考古”“考古学”“考古学家”这几个加字迭进的词做了专章解说。
中篇《我身边的考古学史》谈中国考古家夏鼐、苏秉琦、张光直,以及俞伟超、张忠培两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记述了这几位考古学大家的学术渊源、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变迁与其间的思想分野,以及作者对考古学前辈的追念与对考古学的思考,同时
內容簡介:
《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
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
關於作者: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
李零已在三联书店出版了《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波斯笔记》《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小字白劳》《十二生肖中国年》等书。他说,他的书都是读书笔记。
目錄
自 序
上 篇 考古研究大历史
I 从博物馆说起
II 什么是考古
Ⅲ 什么是考古学
Ⅳ 什么是考古学家
Ⅴ 世界考古学史
Ⅵ 中国考古学史
Ⅶ 读《剑桥中国上古史》
附 录 史学与考古:如何整合

中 篇 我身边的考古学史
I 夏鼐师承记
II 夏鼐的“周公之梦”
Ⅲ 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
Ⅳ 张光直的“两系文明”说
Ⅴ 新旧之争
Ⅵ 读其书如见其人
附 录 考古百年——“新知大会”第三季发言

下 篇 魂断蓝山
I 《史前学家柴尔德传》
II 《柴尔德的方法和理论:史前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阐释》
Ⅲ 《柴尔德:考古学的革命》
Ⅳ 《柴尔德的神秘生涯:人类精神的独特显现》
Ⅴ 《致命的政治诱惑:柴尔德的生平和思想》
附 录 柴尔德的书
总 结
后 记
內容試閱
自序(注释从略)
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但它研究的却是遥远的过去,时历千古,纵横万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在它的身上最合适。
20世纪离我们最近。研究考古学史,这段最重要。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是近百年来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学家。他的名山之作诞生于1920年代。我国的考古学也是从1920年代才开始起步。这一百年来的考古学史,既投放其光芒于万古长夜,又折射出当代历史的每一步,因为它毕竟是当代人做出和写出的历史。
这段历史值得回味。
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考古学的读者——一位旁观者。
这本小书是我的读书笔记。我理解,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大学问。这门学问跟所有人有关,每个读者都应该关心。而考古学家呢,他们也有责任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向所有人,而不只是学者。
我不相信,考古学是与世隔绝象牙塔中的学问,高深到无人问津,只能用“学术黑话”交谈的地步。考古学的老家好像没有这种说法。
我记得,从前批判“成名成家”思想,提倡献身革命工作,干考古的人是叫“考古工作者”,很少有人自称什么“家”,就算有“考古学家”
这么个头衔吧,也就仨俩人配叫。我在社科院考古所工作那阵儿,年轻人都是“小媳妇”,我没听说过什么“青年考古学家”。如今,“考古学家”突然多起来,好像干考古的谁都可以戴这顶帽子。我琢磨,今之“考古学家”,大概只是泛称的archaeologist,俗称“考古人”。如前两年上洛阳,史家珍(时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请我喝他特意定制的一种白酒,就叫“考古人酒”。干考古的喜欢抽烟喝酒,但抽烟喝酒的不一定都是考古学家。所谓“人”也者,-ist之谓也。
现如今,这种叫法很流行,如用天文望远镜放眼宇宙看星星的人叫“天文人”,跋山涉水满地找矿的人叫“地质人”,这种什么什么“人”,无非是说,你在什么单位干什么事,靠什么养家糊口,即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考古人”,有点像过去的“考古工作者”,低调,平等,一视同仁,大家都是人,我喜欢,但有些叫法容易造成误会,比如“植物人”“动物人”。
前两年,许宏在北大文研院驻访,搞了很多活动,每次都拉我参加。我在楼上开了门阅读课,读《剑桥中国上古史》,每次他都来参加。罗森和夏含夷也参加过我的课。
有一次,许宏搞活动,他在台上问台下,李零是考古学家吗?我不知道他想问什么。活动结束,到勺园吃饭,饭桌上,王占奎问我,你怎么不回答?我说,没必要回答。因为我早就不干考古,也离开了考古单位,1985年以来,我一直在北大中文系。虽然我没有学过中文系的各种课程,我是以古文字的名义调入。
后来呢,许宏自问自答,他说我“也是,也不是”。我猜,大概他是想起我在考古所学过考古也干过考古,“也是”是过去时,“也不是”是现在时。
其实,我早就说过,不止一次说过,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考古学的读者,见拙作《说考古“围城”》(1996年)、《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3年)、《考古:与谁共享——读〈赫章可乐二○○○年发掘报告〉》和《第一推动力——怀念俞伟超老师》(2009年)。在我心里,单位只是个挣钱吃饭的地方。我从不认为,我端谁家的饭碗,就必须从一而终。我说,我是“学术乞丐”,吃百家饭长大,我就是我,我才不在乎我算哪行哪业哪门子家。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是为自己求知,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满足学术界的认可或读者、粉丝的追捧。
人都是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先当读者,后当作者。而且就是当了老师,当了作者,也还要学,还要读,一辈子当这个都不寒碜。
我常说,我当作者,我是第一读者,我当老师,我是第一学生。我喜欢写书,但更喜欢读书。我说,我怕讲课,自己都没学好,何以教人。我是拿我的书,拿我的文章,当读书笔记和备课笔记来写,把求知当第一位。我的书很多都来自课堂。说是教学生,其实也是教自己。
陈胜前写过一本书,叫《学习考古》。他说,他之所以写这本书,原因之一是“我一直都是学生,甚至当了许多年教师之后,还是像学生”。这样的话,我爱听。过去我是学考古的学生,现在也是,过去我是考古学的读者,现在也是,这就够了。
考古学是门基础学科,特别是对广义历史学而言。所谓基础学科,就是给很多学科提供精神食粮。农民种地,是给全社会吃,不光给自个儿吃。
许行,中国古代的重农主义者,崇拜神农,喜欢种地。种地重要,谁都得吃饭,这个道理没错。但他认为,天下人全都种地,这个世界就变好了,其他都是多余,这就过了。孟子跟许行的学生陈相说,你这个老师,他头上的帽、身上的衣、煮饭的锅、耕田的犁,总不是种出来的吧(《孟子·滕文公上》)。
我在考古所时,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咱们搞考古的跟搞历史的就是不一样,文献,我们也会玩,考古,他们完全不懂。我离开谁都行,谁离开我都不行。
离开考古所,我串过很多行。我发现,别的行当也有类似讲法,而且越是垫底的学科越爱这么讲。比如搞历史的吧,有人相信,历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们说,史料我最熟,历史我最牛。但搞文献的说,你说的史料是啥东西,还不就是古书,你不懂版本、目录、校勘,搞什么历史。搞文字的就更牛了,他们说,古书还不都是由字写成,你不懂古文字,什么都是瞎掰。
这些“老子天下第一”,都是蔽于一曲之学。《荀子》有《解蔽》篇,值得一读。我串过很多行,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互相比一比,其蔽自见。我理解,学术乃天下公器,是为全社会、全人类提供精神食粮。“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瓜再好,总要卖给大家吃吧?否则夸什么夸。好瓜,没用过农药,自产自销,全都留给自个儿吃,你也吃不完呀。
行里人讲行外人,现在有个说法,叫“吃瓜群众”。“吃瓜群众”有什么不好?我作为读者,不懂才学,不懂才问,“学问”不就是打这儿开始的吗?更何况,我是“吃水不忘打井人”“吃瓜不忘种瓜人”。我总是跟别人讲,考古如何如何重要,总是向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考古工作者请教,总是把考古资料当我的研究基础,感谢他们的辛勤奉献。很多行里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并不拿我当外人。
瓜,种出来就是给人吃的,只要正道上来的,没偷没抢,谁都可以吃。瓜好不好,只有吃完了才知道。种瓜,没人吃,是最大的不幸。
读书是对写书人的尊重,正如吃瓜是对种瓜人的尊重。
2021年5月10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