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編輯推薦: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传统文化核心密码,详解命运改造之法。
曾国藩、林则徐、稻盛和夫的人生之书;印光大师、弘一法师盛赞推荐。
复旦大学教授王雷泉数十年心血结晶,一书通透《了凡四训》。
附赠便携式全书注释读本。
|
內容簡介: |
《了凡四训》系晚明著名学者袁了凡的传世名著,以作者一生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见证传统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遇,是塑造命运的根本。作为明代中下层官员的训子文和官箴,本书具有匡正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阐明个体的德福传承与社会责任。
本书逐句精讲《了凡四训》,引述《袁氏家训》《游艺塾文规》《两行斋集》《训儿俗说》《宝坻政书》《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述,从行事、明理、治心三个维度,阐述《了凡四训》的理论与实践。并随书附赠注释版《了凡四训》别册。
|
關於作者: |
王雷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校任教,历任哲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等。担任宗教学原理、佛教哲学史、佛学原著选读、中国佛教史专题、禅学研究等课程。著译有《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书。
|
目錄:
|
导言 《了凡四训》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结构
一 安身立命
二 广培福田与德福一致
三 理事圆融的内容结构
第一讲 立命之学(上):被命数阴影困厄的前半生
一 袁了凡家世及学问渊源
家族的隐痛与夙志
家学渊源及家训转型
袁父夙心与家庭变故
二 占测之术与神秘孔道人
转向举业的偶遇
神奇的命理预测
关于神秘孔道人
袁家善占的传统
三 艰难冷酷的科举之路
第二讲 立命之学(中):从宿命论到正命论的转折
一 引儒入佛阐释立命之学
栖霞山中访云谷禅师
命数只拘缚凡夫俗子
以业力因果解析命数
内外双得的释义转换
二 立志塑造义理再生之身
发露忏悔,心中清零
特殊语境下对机说法
肉身与法身
天命与实相
因果与心性
三 静坐、功过格与准提咒
静坐、忏悔与发愿
功过格的量化管理
准提咒的修持方法
四 命自我立,不落凡夫窠臼
无思无虑,入不二门
修身俟命,性修不二
无念离相,了达实相
改号了凡,重塑生命
第三讲 立命之学(下):袁了凡改造命运的实践
一 中科举:游历与参学
乡试中举,扭转命数
拜师求道,结社论学
游历边关,受学兵法
二 得子嗣:改名的附带结果
发愿求子,佳儿天启
著述《祈嗣真诠》
三 授官职:公门里面好修行
进士登第,礼部观政
上任宝坻,盟誓城隍
《宝坻政书》与《当官功过格》
善行的动机与效果
边防献策与抗倭援朝
四 延寿考:隐逸课子的生活
赵田逸农,教子授徒
编著《游艺塾文规》
未尝祈寿,自享天命
诫子勉行立命之学
第四讲 改过之法
一 获福远祸,先须改过
观察吉凶之征兆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二 发三种心
发耻心
发畏心
发勇心
三 改造命运的三个维度
从事上改
从理上改
从心上改
三种方法之比较
四 改过的效验及榜样
改过的幽明效验
蘧伯玉的榜样
不改过的孽相
第五讲 积善之方
一 深明因果报应之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 举证古今十件善行
1、杨家济渡救溺亡
2、杨自惩宽待狱囚
3、谢都事插旗救民
4、林母常年施粉团
5、冯父雪地救路人
6、应大猷卖田全妇
7、徐凤竹荫父之德
8、屠勋密疏平冤狱
9、包凭倾囊护佛像
10、刑房吏不欺暗室
三 从八维辨为善之理
1、舍假取真
2、舍曲取端
3、舍阳取阴
4、舍非取是
5、舍偏取正
6、舍半取满
7、摄小归大
8、辨别难易
四 种德之事十大纲要
1、与人为善
2、爱敬存心
3、成人之美
4、劝人为善
5、救人危急
6、兴建大利
7、舍财作福
8、护持正法
9、敬重尊长
10、爱惜物命
第六讲 谦德之效
一 坦然面对顺逆境遇
隐居著书立说
批评程朱理学
为佛教作辩护
历述科场坎坷
忍辱以明心志
满招损谦受益
二 近举谦虚受福实例
丁敬宇年少谦虚
冯梦桢结交诤友
赵裕峰虚心受教
夏建所先发其慧
张畏岩折节息怒
三 总结谦德取善之理
存心制行,敬畏神明
虚怀若谷,福慧双修
人之有志,树之有根
得之有命,求之有道
结 语 《了凡四训》的社会土壤与精神实质
一 从世间善法到菩萨道
大乘菩萨道的社会基础
《善生经》的社会伦理观
《演道俗业经》论财有三辈
《维摩经》展示的居士典范
二 佛教社会化与组织化
从三学到六度的社会实践
佛教社会化组织的历史沿革
江南善举运动的宣导者
三 真俗不二的方法特征
站位法界,福慧双修
引儒入佛,回俗向真
以义为利,内外双得
量化功过与三轮体空
以终为始,素位而行
参考书目
后记
附册:《了凡四训》注释读本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