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編輯推薦: |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随笔集全新增订
融汇文学、建筑、艺术,记录四十年观察与思考
|
內容簡介: |
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张永和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文学、艺术”“思想”“教育”“城市”“父亲”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
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更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
關於作者: |
张永和
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荣休教授。
1984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与鲁力佳创立非常建筑,2000年主持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5年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首位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华裔学者,2011至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
|
目錄:
|
又记 7
补记 9
写作文 11
一
窥视剧场——实地考察 15
四间房——单身公寓 19
书房——建筑师会所 23
垂直玻璃宅 25
幼儿(墙)园 28
策划家居 30
十二月令 52
园/宅 57
坠入空间 59
平常建筑 68
向工业建筑学习 81
基本 建筑 动词化 91
浮出空间 94
我的红楼梦,或三考 107
问题建筑 111
现象与关系 118
张与张:对阵与分离 133
形式和程式 141
建筑就是这样 147
画图画 150
壮建筑 155
杨廷宝的空间 159
南东南 184
二
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启示 191
后窗 193
烟斗——概念性物体 196
文学与建筑 198
文学与空间 207
第三警察局 217
“看”的建造 229
环 254
照相簿 260
三
过程思想 265
设计逻辑 270
向现实学习 274
第三种态度 277
设计:“谋” 284
革命者矶崎新 289
意匠之手 293
四
自行车(的故事) 299
匡溪行 301
四函(评译) 305
关于建筑教育 317
AA与我 334
通用建筑学 340
五
时间城市,又及超薄城市 368
小城市 376
物体城市 382
六
我的家教 397
父亲的文学 403
译名表
|
內容試閱:
|
又记
这次再版,有增有减。增加十七篇。减去三篇:《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体》《马达客栈》及《建筑改变我们》。现在重读,这几篇从理念到文字都显欠缺了。
挑选新文章的准则,仍是史建先生为过去两版定的文学性。准确地说,文学性是目标,过去不曾完全实现,此版也未能篇篇做到。就性质而言,有些话题似乎是超越文学的;或者,是我还没有找到把形式和内容恰当衔接的路径,如建筑教育。
文章数量的增多促使了对原书编年式组织的重新思考。该版共含五十篇,按涉及论题分为六组,分别关于“建筑,居住”“文学,艺术”“思想”“教育”“城市”“父亲”。组的属性只能是模糊的,因为有些文章是跨类别的,如《坠入空间》既可入“建筑,居住”也可入“文学,艺术”,《张与张》既可入“建筑,居住”也可入“父亲”。因此,组在目录中仅以数字区分,并无标题出现,文章在组内仍以时间排序。
2023年
补记
回想起来,这些年也没少坐在计算机前用左二右一三个指头敲字:除了当建筑师必做的设计说明之类的文案工作,就是些应付考试似的笔头采访,反复回答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在麻省理工当系主任,则需不停地起草各式各样的文件、报告、计划、通知、通讯、备忘录。要说出书,我最适合编写一本大部头《美国大学行政文稿尺牍》,当然是英文的,姑且不论这本巨著是否有出的价值。更糟糕的是,正因为这些年的被动式写作使我染上了厌文症,长期以来绝少自己主动提笔。
于是,此次增订旧作《作文本》,只能打个小小的补丁,添上了寥寥三篇。其中《第三警察局》好歹是个剧本,尚有一定的文学成分。
卸下系主任一职以来,我开了微博。尽管难得写到一百四 (也许更短的日本俳句更适合现在的我?),也算个写字的新开端吧。
书,也仍是随身总带一本:其中字最多的当数东野圭吾,否则更多是绘本,图茂过文。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颇具野心的写作计划:准备将剧本《第三警察局》大规模扩充,说不定还能搬上舞台,那我就有机会全程涉猎戏剧这个对我来说新的领域,同时又从文学转回到我更熟悉的视觉以及设计的世界。
2012年
写作文
直到现在,一写东西就想起中学时写作文。当时成绩总在四分或良的左右徘徊,上不去;老师说我的主要问题是该到高潮时感情抒发不出来。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但我觉得抒情实在是件尴尬的事儿。我连看演出有时都会低下头,替演员投入地表演不好意思。最怕的就是诗。高中朗诵考试抽题,先抽到文言文的《鸿门宴》,心中窃喜,以为天助我也,再抽抽到《海燕》,高分的奢望即刻化为乌有。后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到根本无情可抒。逐渐走上了不懂浪漫、不会庆祝、反高潮的不归路。再后来学了建筑学,也是偏向理性建筑多些。
我对文学的兴趣倒未因此受到影响。读理论、哲学对我来说很困难,读小说有时还能有所领悟。特别是发现了一马平川的1960年代法国新小说后,还疯狂过一阵子。因为不懂法文,看了一堆英译本、中译本。杜拉斯用的法文句法很基本,我把她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还英法对照地过了一遍,过足了平淡的瘾。于是我在感情上也很同情意识流,但又无法忍受乔伊斯、普鲁斯特的费解与枯燥。
理想主义时期过去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侦探小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很容易接受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侦探小说,阅读变成了消遣。中国建筑界读侦探小说的前辈同好有刘开济先生,克里斯蒂曾经一晚上一本;还有张钦南先生,每晚睡前读几行,第二天如记不起昨晚读到了哪儿,这几行还要重读,因此进展缓慢,一旦坚持到底,对该书也印象全无,又可重新开始。理论上说,张先生只需要一本侦探小说来回读就够了。我的状态在刘张二位之间;是早晨在马桶上和夜晚在被窝里读,一次一页两页。阅读时间的零碎与军人于征途中在马背上吟咏或许有些相似;侦探小说也可以称为是我的“马、被”文学。正由于此,其实也没读多少。
把建筑和文学扯到一块儿,还是刚到美国念书时上的一个设计课开的头。当时任课的建筑老师请来一位作家,带着学生一边写故事一边画房子。尽管课上得稀里糊涂,但后来也总会想到这回事。
回国从事建筑实践的这些年,作文,如果发生的话,就是在上床看侦探小说的前一刻,起码十点以后。写的内容基本上都与建筑有关。有点儿晚上记录日间的思想活动的意思。晚上的思维方式也受白天的影响,是白天的延续:建筑,盖房,设计结构,搭接材料,建造空间;写作,排字,建立框架,组织词句,制作文本。于是有了本书书名的又一层意思。另一个更直接的影响是:随着建筑实践越来越忙,文章越写越短。这次在史建先生敦促下整理出书,发现二十年来一共没写几个字。“是不多。”史建说。然而,要不是《读书》的汪晖先生当年向我约稿,我目前已经极少的量恐怕还能打个折扣。在此还要感谢汪晖对我的鼓励。
也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收进这本书。史建给入集的文字下了一个文学的定义,即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的。我作的文能满足这一苛求的本来不多,再排除质量太差的、用英文写的来不及翻译的等等,勉强剩下来三十来篇。以前做的概念设计中,文本构成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占了很大比重。还有就是对某些建筑学问题的讨论,如空间、城市等,以前都曾发表过。收录文字中有一些很个人化的认识以及论述方法,可能对于即便是建筑专业的读者来说也难免莫名其妙,只好在此先抱歉了。书中文章按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因此还是应该能读出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
以后是不是还会写侦探小说,现在还拿不准。也许,我与文学或文字之间相互折磨的时间已经太长了。
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