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編輯推薦:
☆ 设计大佬在这里!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的经典名篇结集,不止于建筑设计。
☆ 紧抓全球性热点,深耕设计研究学,为传统建筑学提供必要的学理框架。
☆ 主编推荐本书用作本科生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的建筑理论教材。
內容簡介: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方法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已逐渐融入新兴的设计研究学中。随着21世纪建筑研究的飞速发展,设计研究学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为传统建筑学向前沿、交叉、创新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学理框架。
为了帮助国内读者更系统地了解设计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学术脉络,本书遴选了近年来国际设计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性的经典文献11篇,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任校长克里斯托弗·弗雷林,剑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达利博尔·维斯利,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建筑联盟学院的建筑师及历史学家罗宾·埃文斯,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建筑学院教授乔纳森·希尔和耶奥里亚·马诺洛普卢,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建筑实践教授佩里·库尔珀,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利昂·范·斯海克和理查德·布莱斯,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及建筑师多伊娜·佩特雷斯库等知名学者的论文和案例,以及由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撰写的一篇论文。本书将入选论文按照认识论、实践与表现、方法与行动三个主题进行了分组,这些论文大多配以由默里·弗雷泽撰写的简短的导读,便于读者理解其写作语境。
關於作者:
主编介绍
默里·弗雷泽(Murray Fraser)
伦敦大学学院(UCL)建成环境学院终身教授。曾任英国建筑史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弗莱彻全球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s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第21版)总主编、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主编等职。2021—2023年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海外专家。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艾萨克·牛顿基金学者、德绍建筑研究所DAAD客座教授。任Architectural Design、《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师》等期刊客座主编。
王洁琼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目錄 :
目录
001 / 一、认识论
003 / 1. 一场双重运动:设计研究作为辩证的批判性实践
默里·弗雷泽
046 / 2. 假如设计实践很重要
利昂·范·斯海克,理查德·布莱斯
069 / 3. 艺术与设计中的研究
克里斯托弗·弗雷林
086 / 4. 建筑与表现的诗意
达利博尔·维斯利
105 / 二、实践与表现
107 / 5. 从绘图到建筑物
罗宾·埃文斯
147 / 6. 追逐阴影:非物质建筑
乔纳森·希尔
169 / 7. 绘图实践
佩里·库尔珀
185 / 8. 绘图实践案例:研究生毕业论文图像
佩里·库尔珀
197 / 三、方法与行动
199 / 9. 基于公共用地的合作生产韧性:RUrban策略经验
多伊娜·佩特雷斯库,康斯坦丁·佩库,科里亚·拜巴拉克
240 / 10. 表演建筑平面: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的绘图
耶奥里亚·马诺洛普卢
257 / 11. 回应的实验1978—2018:当代中国建筑实验的演进过程及其关键词
鲁安东,窦平平
內容試閱 :
序言
论设计科学的范式变化与驱动力
鲁安东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设计的实践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设计实践具有一种韧性,它既是“设计科学”持续的难题,也是其发展过程的内部驱动因素。此外,“设计科学”命题的提出的背后有着语境的变化。这个变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既是基于战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激发的科学乐观主义的社会土壤,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生产的支持机制的变化——“科研”。从20世纪50年代迄今,这一大趋势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研究是设计研究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
因此当我们说设计研究的时候,其实涉及一对矛盾。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太可能被完全简化为普遍、可重复、可验证的知识;但同时以研究为内核的新机制使得设计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系统化成为一个社会工程。
(1) 方法导向的设计研究
从1962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设计方法大会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相应的学会(Design Research Society,Design Methods Group)再到Design Studies(《设计研究》)这样的专门期刊的出现,设计方法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狂飙突进。其关键词无疑是“方法”,即把设计视作一个建立解决方案的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视角下,才能够将设计视作一个有效的科学研究对象,进而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这种“方法”的观点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被质疑,质疑者中包括曾经的主要倡导者们。例如克里斯托弗·琼斯,他是1962年设计方法大会的发起人,但在1974年辞去了大学教职,回归乡里从事诗歌和写作。同样的还有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他关于模式语言的博士论文是公认的设计方法领域最早的博士论文,但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反过来成为设计方法的批评者。他们在观点上的转变,可以从设计实践的韧性角度来理解,就是设计实践不断地从内部来质疑设计科学这个事情。
(2) 问题导向的设计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第二代设计方法”的代表者们(例如霍斯特·里特尔)试图去校正之前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当我们试图把设计知识化、系统化的时候,它跟实践之间的脱节。他们找到的解决办法是转向“设计问题”的特殊性。霍斯特·里特尔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强调设计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这类问题跟成因、语境和价值观有关,所以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设计方法无法适应现实世界,而第二代的“论证型方法”则关注对问题的塑造,其核心是设计决策过程中的用户参与。
(3) 行动导向的设计研究
在1995年Arq(《建筑研究季刊》)杂志创刊的时候,主编彼得·卡罗林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设计实践应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研究形式,这个观点在英国的设计研究者那里基本上是一个起点,甚至认为需要重新定义出一种研究叫设计研究。你会发现同一个设计研究项目也许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这当然会有实践方面的优势,但坏处是将多种方法用在一个很特定的实践场景时,它获取的知识是非常碎片化的,因此也丧失了一种普遍的解释力和本体上的可能性。随着这种经验性的研究和对设计实践的回归,它带来一种行动主义导向,即“作为行动的设计”。一方面,它使得设计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这种行动性针对并局限于特定的应用情景。
(4) 过程导向的设计研究
在当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跟学科交叉有关,特别是认知科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对于人类的思维和决策的认识在增加。这跟我们今天重提设计科学有比较大的关系。比如说人工智能是不是科学反过来对人的模拟?这样的交叉使得我们可以对人类的思维过程有更多的科学化的可能性。第二个变化是当代的设计交流、设计协作和设计相关的信息、知识、理念的交换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建筑的创造力发生在建筑师这样一个单一主体的模式中,正在从行业一端发生变革。新的交流、协作和交换形式正在激发个人化的创造力新形态(例如众包设计、参与设计),这使得设计趋向科学有了新的路径。第三个变化是设计过程中新技术的渗透与普及,包括新的可视化、三维打印、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等。实际上设计从来都与工具有关,而工具和思维实际上是一体化的,工具产生思维,思维也产生工具。这样的一种设计过程的技术化、信息化,使得这个过程本身趋向于一种新的科学性。
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设计研究的四种范式,可以看到“设计实践”作为内部驱动因素和“科学研究”作为外部驱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更多受到“设计实践”驱动力的作用,更加注重让设计与社会的具体问题和情景建立关联,也更加关注落地性和综合效应(impact)。而“方法导向”与“过程导向”则更多受到“科学研究”驱动力的作用,它们推动了对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化与重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研究”这一命题在今天的重提是一次学术回归,我们回到与20世纪50年代类似的科学与人文、个体与社会的分岔路口,试图构建学科未来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