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瑜伽哲学/瑜伽文库·正念系列(立足于身心灵健康,基于生命管理视角 呈现瑜伽哲学体系)

書城自編碼: 390580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志成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4050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汉匈战争全史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不止江湖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14
《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
+

NT$ 245
《 亚里士多德 》
+

NT$ 250
《 敏感与自我 》
+

NT$ 800
《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
+

NT$ 435
《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南京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 》
+

NT$ 449
《 《礼记-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崇文学术文库·中国哲学03 》
編輯推薦:
哲学,尤其是瑜伽哲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哲学思维”的理论维度上,更应该思考“身心灵”这一生命体整全的“真—智—乐”实践维度。基于生命,立足瑜伽,《瑜伽哲学》对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系统梳理。
《瑜伽哲学》6篇27章3个附录,分别从生命的觉醒、生命潜在的可能性、身体这具特殊载体的特征,以及生命实践潜在可能可行的瑜伽实践方式和道路,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阅读此书,可以充分理解瑜伽哲学这一特殊类型的生命大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的丰富内容,助力生命的成长、生命的丰盛和圆满。
內容簡介:
本书属于“瑜伽文库·正念系列”。《瑜伽哲学》基于生命管理的视角,对瑜伽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包括瑜伽哲学中生命管理的基础、管理主体,瑜伽哲学基本理论(道夏、三德、三身五鞘、三脉七轮)的管理学维度,瑜伽哲学的实践。本书是国内*部正式的瑜伽哲学教科书式*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關於作者:
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瑜伽文库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主编,出版翻译和*作多部,有《阿育吠陀瑜伽》《直抵瑜伽圣境》《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生命的管理——瑜伽经72讲》《调息法70种》等。
目錄
目录
第一篇 觉醒的生命..............................................................................001
第1章? 人啊,人..............................................................................003
第2章? 生命是实践的唯一载体 .................................................... 011
第3章? 瑜伽,现代生命哲学实践................................................016
第二篇 潜在的实现..............................................................................021
第4章? 自在天的顶级潜能.............................................................023
第5章? 向瑜伽成就者靠拢.............................................................031
第6章? 探径瑜伽的文本经典.........................................................037
第7章? 学习身边的瑜伽教练.........................................................041
第8章? 从我们自身开始.................................................................044
第三篇 特殊的肉身..............................................................................049
第9章? 肉身,一种特殊的瑜伽对象............................................051
第10章? 体质道夏............................................................................054
第11章? 原质三德............................................................................067
第12章? 三身五鞘............................................................................081
第13章? 七大脉轮............................................................................094
第四篇 成长的道路.............................................................................. 119
第14章? 瑜伽八支基础...................................................................121
第15章? 从外支起步 .......................................................................127
第16章? 制感的科学 .......................................................................139
第17章? 内支的自控 .......................................................................145
第18章? 突破八支边界...................................................................151
第五篇 生命的内在格式.....................................................................155
第19章? 内在心学的瑜伽本质 ......................................................157
第20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163
第21章? 被捆绑者............................................................................170
第22章? 脉轮再论............................................................................175
第23章? 超越的困惑和自由...........................................................181
第六篇 生命风流无贲.........................................................................185
第24章? 生命
第25章? 规划行程............................................................................191
第26章? 体位法启迪 .......................................................................194
第27章? 相遇生命的圆满...............................................................198
附 录........................................................................................................201
附录1:? 从西方哲学到印度哲学................................................203
附录2:? 理念辨析与“生命的管理”........................................234
附录3: ? 问—答.............................................................................251
参考文献....................................................................................................262
后 记........................................................................................................266
內容試閱
前 序
关于瑜伽哲学的一个历程

20多年前,我完成了《神圣的渴望——一种宗教哲学》这部著作,相信自己已经完成了哲学的思考,不用再专门另写一部哲学作品了。这样的理解体现了那时我对哲学的感受,表达了我对哲学形态的感知。我试图为我一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确定性安排”。20多年中,我出版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但没有再建构某一个哲学系统,重点针对尘世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我自己的考察和理解。
应该指出,那时,我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宗教,尤其是宗教哲学和神学的研究,花费了大量时间思考那些西方学界思考的问题。我的学术性格是考察、反思和重建,对很多问题试图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记得大学时,经常和同学外出爬山、散步,在爬山、散步时,总是争论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无所不争。我们几乎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没有达成过一致,谁也反驳不了谁。这种争论、这种反驳的“锻炼”对我的影响极深,使我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什么问题都要提出所谓自己的看法。
我生性好奇,阅读的书真心不少,思考很多问题,并尝试把它们写下来,通过若干方式来“显化”我的思想。第一种是翻译。我对那些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比较有好感,对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翻译冲动,觉得好作品就需要翻译出来。例如,翻译或合作翻译约翰·希克(John Hick)的7部作品、保罗·尼特(Paul F. Knitter)的3部作品、学贯东西方思想的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重要的5部作品、乔治·林贝克(George Lindbeck)的1部作品,还有后现代思想家唐·库比特(Don Cupitt)的16部作品。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我的思维似乎进入他们的思维,感受到他们所感受的,反思到他们所反思的,并且做出一种非常系统的思想解释。这些知名学者讨论的若干重要问题,扩展了我的思维视野,提升了我的学术认知。学术的翻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想“显化”。这种“显化”,把我能够理解的思想“显化”了,同时也“显化”了很多我尚未知道的内容。第二种是注释。 在一些经典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原著篇幅有限,但这些“小册子”的思想很重要,我就在翻译过程中加以注释。在注释中,跟着经典一起思考,演绎出我个人的理解,表达出我个人一些新的想法。这可理解为是“六经注我”。第三种是著述。我已经出版的不少作品都属于著述类,大多是学术类的,还有散文类的,甚至还有一本诗歌集。通过这些著述,把我个人独立的思考表达出来。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思想。
然而,人的思想,在某个时候达到的高度,并不是他一辈子只能达到的天花板。我们完全可以冲破天花板,达至更高的地方。人的思想认识就是这样。某个时期、某个境界所说的话是对的,这个“对”是针对当时的处境和认知状态来说的,这也是存在前后时期的矛盾和差异的一个原因。人不可能始终活在某个一致性中。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并不能保证以后就一直如此。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有了新的人生阅历,面对新的生活图景,忍受了生活的特殊苦难,或者获得高人的教育或指点,进入新的社会变化期,甚至碰到某个无缘的恩典,等等,都完全可能迭代我们原有的认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我出身贫寒,早年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遇到很适合的老师,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我很用功,但多是无用功。不过,有一点似乎是对的,当大家智商都差不多、都不那么用功的时候,那个愿意花费笨功夫的人会多占一点机会。可以说,赶上若干个机会,人生就比较容易幸运地跃迁。思想的道路也有点类似。我在不同的书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能理解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反思和对比,这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快速累积。当然,累积并不一定带来创新。但因为这样不断积累的过程,让我有机会获得一点创新。
一个偶然原因,英国朋友韩德(Alan Hunter)教授邀我翻译我那时还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作品,即辨喜(Swami Vivekananda,又翻译为维维卡南达)的《瑜伽之路》以及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Swami Prabhavananda)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合著的《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以前熟悉的基本上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于印度思想——诸如瑜伽、数论、吠檀多等都还不太熟悉。然而,我居然神奇地答应了韩德教授的请求,接手翻译了这两本书。通过这两本书的翻译,我对瑜伽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我意识到瑜伽这个领域非常重要。由于有机会继续翻译《冥想的力量》《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等作品,所以我对吠檀多哲学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机缘巧合,我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访学。其间,韩德教授带我去了一个属于罗摩克里希那传统的吠檀多中心(修道院)。我在这个中心住了十天。这十天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关于吠檀多哲学的作品——古典的吠檀多,当代的吠檀多,等等。古典的吠檀多作品,我认真研究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Swami Nikhilananda)对商羯罗(Sankaracharya)大师《自我知识》一书的翻译和注释。正是通过这本书中的长篇导论,我真正感受到了吠檀多哲学的魅力。那时,我也阅读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翻译并注释的《奥义书》(四卷)的一部分。当代的吠檀多作品,则重点阅读了尼萨格达塔·马哈拉吉(Nisargadatta Maharaj)的《我就是那》。当时,我用相机拍摄了这部厚厚的书,结果因为拍摄太多相机发热而坏掉了。另外,不知道是何原因,返回伯明翰大学时发现了很多白头发。我找不到直接原因,就把白发都一根一根拔掉。后来没有再出现白发突然增多的现象。
回到伯明翰大学后,我就有了一种冲动和激情,想要马上翻译和注释吠檀多哲学作品,我翻译了大瑜伽士、最著名的吠檀多哲学集大成者商羯罗的《自我知识》。这部经典的经文只有68小节,篇幅很小。我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就吠檀多思想做一梳理。最终,我出版了《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这本浓缩了吠檀多哲学思想的著作。
受到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的滋养,我的内心显然发生了认知上的突变,有了极大的冲动要去突破原有的哲学认知,即体现在我原来的《全球宗教哲学》中的认知。学术早期,我的思想受到约翰·希克(John Harwood Hick)、保罗·尼特(PaulKnitter)、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乔治·林贝克 (Gorge Lindbeck)、唐·库比特等人的影响,基本上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我的宗教哲学体系。深入瑜伽和吠檀多哲学领域后,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在原有的认知框架中。
之后的一些年,我继续或翻译或注释吠檀多哲学典籍,相继独立或合作出版了《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瑜伽喜乐之光——〈潘查达西〉之“喜乐篇”》、《直抵瑜伽圣境——〈八曲仙人之歌〉义疏》(新版改名为《觉知真我的旅程:〈八曲仙人之歌〉精解》)、《九种奥义书》(新版改名为《奥义书》)、《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等。我的思想是否已经实现了认知上的转变?应该还没有。我注意到,伟大的哲学家、瑜伽士商羯罗活了32岁,辨喜活了39岁,还有一些吠檀多大师,都不长寿。我在想:走上智慧瑜伽之路的瑜伽士是否容易短寿?因为智慧瑜伽之路非常难走。但对此,我没有深入反思。只是在这个进程中,我有个学生走向了智慧瑜伽之路,她不远万里飞到杭州,拜我为师。然而因种种原因,她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离世前她对身边人说拜我为师是幸运的。我却悲伤,因为在肉身问题上,我无法为她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的信息于我有着强烈的“震撼”。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恩典”,开始接触阿育吠陀,也注意到很多有效的养生实践,包括中国传统道家的种种方法。这些传统方法让我的内心充满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我连续完成了《阿育吠陀瑜伽》《健康的身体 有趣的灵魂》《调息法70种》这三本书。
至此,我的心深度游走在瑜伽、数论、吠檀多、阿育吠陀之间,并逐渐开始把它们融合起来而非对立起来。这期间,我得感谢戴维·弗劳利(David Frawley)、瓦圣特·拉德(Vasant Lad)、狄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莎哈拉·罗斯·克塔比(Sahara Rose Ketabi)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启发了我,也帮助了我。在我的理解中,阿育吠陀的思想和瑜伽是不能分离的。这一思想在戴维·弗劳利那里也十分明确。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编著了《阿育吠陀瑜伽》,并通过苏磨教育来推广这样的健康思想和实践。
人,复杂的生命体。人,要通过身体达至身心灵整全的健康。人,需要对这个复杂而精微的身体有一个合理的有效管理。我们不能只看到身体维度(身),或者心意维度(心),或者精神维度(灵)。在思想上,人或许可以认同身心灵的整合和统一,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现实中大多数人说的主要是身体。当然也有人谈论心或灵,但他们又远离身体,很少人把身心灵有机融合起来。
对于我们人来说,身心灵,这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它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整合性的,难以分离、不能割裂。作为从事传统哲学研究的人,我所从事的哲学研究自然首先关注心灵维度的探索。但自深入研究印度思想始,我就越发觉得哲学不能只停留在思”的维度上,也该考虑“身”的维度。我希望有一种把身心灵三个维度融合起来的哲学,这一哲学目前在我心中就是“瑜伽哲学”。
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的非常时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非常时代,在技术主义大流行的非常世代,写本《瑜伽哲学》非常必要。这不仅仅是我对自身过往哲学探索的一个思想迭代,不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哲学思辨上,不再只是关心观念的更新上,也不再只是关心概念系统的一致性,而是关心人,关心人这个整体,关心人的内在维度和外在维度的协同,关心身心灵的统一性。我所从事的瑜伽哲学研究也不再是单纯地梳理资料、提供信息,而是有我自己的理解的新视角,这个视角就是生命管理。

觉醒的生命

开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
——《梨俱吠陀》,X129

无论是宇宙的初起,还是万物的来源,这世上再没有什么比“人”更复杂的了,也没有什么比“人”更加令人着迷的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是人,不仅是因为人在时间的长河中经验了种种,更是因为人对其生命中那些最为困难的问题,做出思考回应和搭建思想框架。在当下世界,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人的经验框架就是瑜伽。
瑜伽,一种复杂的经验范式,似乎从未消失过。自2000多年前始发以来,带着无数先人的经验印迹,瑜伽不断为人们所思、所实践。世界正面临着3000年未有之巨变,面对技术主义的狂飙,宇宙中的生命,尤其是人——包含着构成性“不确定”的一个种类,他们再一次觉醒。孔老夫子“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积极的生命洞见,也在我们的现代沉思中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他的生命,既要呼应宇宙自然,更要融入尘世人间,还要与那不见的天地之道和谐共融。在这条道路上,人需要自我自觉管理,以期赢得人应有的尊严,在天地间占有一席之位。瑜伽的现代性开放,使得瑜伽哲学在生命管理中得以再一次浮现和重建。










第1章
人啊,人

究竟“人”是什么?
人啊,你要警惕。

希腊有一个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古老神话。这个狮身人面像,叫斯芬克斯,她是巨人堤丰和蛇怪厄喀德娜的女儿,她长着人的头、狮子的身体,还有鸟的翅膀。她擅长出谜,生性残酷。有一天,她遇到了青年俄狄浦斯,她给这位年轻人出了一个谜语:“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东西?”智慧的俄狄浦斯告诉斯芬克斯,早晨就是人的幼年,婴儿还不会走路,只能用四肢爬行;中午就是成熟健壮的青年;而傍晚则是老年,需要拄拐杖行走。
我们看到,希腊人借用神话把人的一生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神话毕竟是神话,还并不是对人之生命经验的深度认知。之后众多的哲学学派和其他学科,也从没有停止过对“人是什么”的深入探索。大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总有些普遍性特征。如以下一些结论性认知:
第一,人是一种动物。这意味着人和各种各样的其他动物是同一个序列,和其他动物具有共同性,即动物性。从现实看,从后来人类文化的发展看,肯定人的动物性非常必要。忽视人的动物性这一重要层面,我们就会犯错。
第二,人是政治动物。最初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从人类建构社群、参与社会生活、介入城邦政治、营造理想未来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非常深刻。宇宙如网,人就如这网上的结,难以解开这结而与宇宙之网分离。
第三,人是理性存在。人作为理性存在,或理性人,这一观点在古希腊就已经形成,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现代经济领域中,这一理性人假设占据着关键位置。西方哲学史中不同流派对何为理性有不同的看法。唯理论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凡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并试图要建立一个理性王国;而在大哲学家康德那里,理性和知性相对,理性是认识的一个阶段。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指的是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四,人是非理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流传甚广。古希腊酒神精神就代表了人的非理性主义的一面。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尼采主张“强力意志”,鼓吹非道德主义,而柏格森则宣扬直觉,现在还在流行的存在主义者们则说“存在先于本质”等等。非理性主义是一股重要思潮。
第五,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人生活在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中,文化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非理性的。文化,人自己创造的家园。这和其他类型的动物、和动物性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的文化反过来造就了不同的人。文化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卡西尔的著作《人论》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虽然人是动物,但也已然不同于动物。
第六,人是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的统一体。从整体角度看,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构成。作为生命系统,其要素是细胞。在生命生理层次上,人的身体结构与其他生物的身体结构一样,由细胞这个生命的基本单位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生命生理系统有着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适应、自我调节、复制和选择性反应等。但人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人还有强大的意识系统。甚至就是这意识,让我们意识到人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高度发达,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甚至有人认为目前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拥有发达意识的最高级动物。但是,人的意识又不同于功能性的“脑”。
第七,人是宇宙—神—人共融的存在。当代思想家潘尼卡就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是宇宙—神—人的共融。这里,宇宙,最低限度是人的物质性、存在性维度。神,代表了超越的维度、意识的维度。而人代表了喜乐的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结,不可分离。当我们说到人的维度,必定说到神的维度和存在的维度,它们代表了那个终极本身的三个维度,而人则集中体现了这三个维度。因此,要理解人就需要在存在、意识和喜乐的神秘自觉中理解。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人,存在的维度和神的维度就自动坍塌。潘尼卡对人的洞见,为我们在这个时代从更高的维度全面理解人提供了新视域。
第八,人是没有真正定性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我们人自身,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物理学、哲学、人类学、医学,等等,都给我们理解“人是什么”提供了信息。在公共空间中,通常的印象是,对人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确定的。但现实告诉我们,对人的定义取决于我们当下或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理解视角。并且,一旦我们对人的认识建立了,相应的体验和看法、主张也会固定下来。这种“固定”带来了一种局限——把生命局限在某个赛道上。而如若人(性)不被确定,就意味着对人的理解和成长还有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第九,人是纯粹意识。以商羯罗为代表的印度吠檀多传统哲学认为,人不是这个由细胞组成的粗糙身体,也不是心意,不是身体能量本身,不是智性本身,也不是感受到的各种快乐。对人的这一认识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的只能是粗糙的身体、心意、能量、智性和具体的快乐。在吠檀多哲学看来,人是纯粹意识,用它的专业术语来说,人就是阿特曼(atman)。这纯粹意识如何独自存在呢?这纯粹意识一直存在,不增不减,它就是存在本身、意识本身和喜乐本身。在那些瑜伽觉醒者看来,这纯粹意识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对于我们普通人,这个从未改变的纯粹意识是不能见、不能说的,我们只能见到具体的现象层的 事物。虽然人是纯粹意识,但这纯粹意识在现实世界必须显化, 成为可见、可触、可闻、可听的对象。人是这纯粹意识的显化。
第十,根据具体的处境确定人是什么。在不同语境中,我们可以对人是什么提出相应的判断,或者说,我们可在不同层次上对人做出主张。在瑜伽哲学中,我们就可以有多个理解视角来对人是什么提出看法。传统上,瑜伽士关注人的最终极的部分。吠檀多传统的瑜伽士主张,人是纯粹意识,即梵。在商羯罗看来,每一个个体都是吉瓦(jiva,个体自我,个体灵魂),而吉瓦就是阿特曼(真我),阿特曼就是梵(Brahman,纯粹意识)。
基于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处境来讨论人是什么,答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有很多种回答。可以更进一步,每一个答案就如一个导演的剧本,回答的那个人可以是他剧本中的某个角色。 每个人都可以是导演,也可以扮演很多角色。或者,反过来,在这个世界上,人在不同处境下,基于各种因缘扮演着不同的生命角色,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人是什么”的答案。如此,我们也只能在具体处境中才能看明白“人是什么”。这种生存/生命的技艺,意味着人选择他自己的剧本,或被动接受别人写好的剧本,成为他自身行为的“主体”,就如福柯说的,主动或者被动所选择的一种生命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谈的只是人表现出来的是什么,而非真正在回答“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人是动物,人是政治动物,人是理性存在,人是非理性存在,人是符号动物,人是文化动物,人是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的统一体,等等。但就瑜伽哲学的理解,就如数论哲学主张的,人是由原人(即纯粹意识)和原质(即自然)构成,而本质上人是原人。这一认识很深刻。吠檀多传统破除了数论哲学的原人—原质二元论,只承认纯粹意识(梵),只承认人本质上是纯粹意识。这里说的人是纯粹意识,可能是对人最终是什么的最好回答。
但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一种观点并没有解决问题。就如登山。我们登山是为了爬上山顶,纵览山河景色,但最终我们还是要下山来。向上的山路艰难险阻、危险重重,下山的路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剧本负责的人,站在向上、向下之间,“存在性的挣扎”就会浮现而出。我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选择。人,生活在“面相”上,而非本质中。或者,用瑜伽哲学术语说,人始终是活在摩耶(能量)中的,本质是颠倒的。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凭什么说人是颠倒的,而你是在清醒状态?注意,这里我们只是站在某个立场上说话而已。
或许你会提出某种“人是什么”的标准。确实,真的有个标准,传统上,这个标准就是“痛苦”。消除生命的痛苦,获得人的快乐,成为一个标准。因为“痛苦”是普遍的,所有人都不想要。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标准也很难被认可。何为痛苦?何为快乐?这都是个体的体验或经验。不同人有不同经验。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普遍的关于人的定义。
尽管如此艰难,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人的实际需求,对“人是什么”提供必要的界定。如果你从事生物学的研究,那你就可以从生物的角度去定义;如果你从事社会学的研究,那你就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定义……如果你从事瑜伽、阿育吠陀或者吠檀多哲学的研究,那你可以从瑜伽、阿育吠陀或者吠檀多的角度定义。人都是境遇中的。我们应该允许经由境遇、允许境遇引导我们努力写出自己的剧本。
但是,我们需要时刻记得生命本身,警惕陷入“剧本”或者“角色”划定的边界。无论人的境遇是什么,人的本质首先是一种生命。你需要上山,更需要下山。你需要纵览无限的宇宙之美,更需要实践的健康体魄。这两点,是我们瑜伽哲学的出发点。







第2章
生命是实践的唯一载体

宇宙无限,生命唯一。
找到生命的金线。

人,会成长和成熟,也终将面临衰败和腐烂。宇宙的风景有 着无限的可能,但生命却只是我们的唯一。要拉长剧本,演好精彩的角色,就需要对我们的生命做好瑜伽管理。
天地有大美。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管理系统。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幽深的海洋,乃至其间的鸟虫鱼兽等等,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管理系统。人们把这个宇宙性管理系统称为宇宙的“节律”。在瑜伽哲学中,这个节律被称为“rita”,它是宇宙大剧本中的一条金线。这条金线,精微而不可思议,它也可以被称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揭示这条宇宙金线管理所做的哲学尝试。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宇宙管理。
人是宇宙中的一种生命存在。从自发管理的角度看,生命自当遵循其宇宙性的金线节律。但人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本身的自觉管理进程中。几千年来,人不断努力,寻找秘方,寻求密道,训练身体,驯服心意。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活得健康但不快乐,有的长寿但毛病不断,有的既健康又长寿还快乐。
管理都是对一个具体对象也即客体的管理。这个客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生命的管理其对象有点复杂,因为它的对象是人。这人,和一般的生命又不同,他具有自我的意识,具有自由的意志。正是这自我的意识和自由的意志,使生命的管理既包含着客观化的自觉管理,又包含着主观化的自觉管理。客观和主观,形成了生命管理内在的两根金线。
客观化的自觉管理,把生命视为一个客体。例如,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深入了解人体生理心理结构,并根据这些认识来管理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管理就是客观化的自觉管理。但生命同时也是一个主体。如果仅把生命视为一种客体,一切就很容易处理。 问题是,生命是有情绪的主体,这个主体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期待、自己的好恶,最关键的是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交融一体。因为生命主体和客体的这种特殊性,生命的管理就和其他对象的管理有了巨大差别。
生命是一座城。在瑜伽哲学经典中,人的生命被看作是一座九门之城: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一个生殖器、一肛门。通过这外在的“九门”和外界发生联结。当然,除了这显在的“九门”,还有很多和外界联系的器官,如皮肤,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每个毛孔都和身体的内外联通。还有肚脐,尽管不是一个活跃的器官(在出生之前,通过脐带从母亲那里获得能量;出生之后,脐带截断,这个能量通道停止使用),但是在瑜伽中,却是重要的脐轮所在核心地。这九座“城门”,首先要进行有效管理。
我们还需要管理“九门”之城的外在环境。人是宇宙之网中的结。这个结联结着我们外部的一切。我们需要管理自我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管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管理我们个体生命和外在社会环境、组织机构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这还意味着我们需要管理自我和外在自然如气候、环境的关系,甚至还要管理我们的饮食、运动,等等。在瑜伽哲学中,如何去处理生命和外在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生命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们还需要管理“九门”之城的城内部分。从数论瑜伽来讲,人体由原质构成。用现代生理学术语来说,人体由细胞构成,或者说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又构成了组织,组织具有一定特征的形态,执行某种特定的功能,这就是器官。多个功能相关的器官组合起来,一起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就形成了系统,如肌肉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系统间密切配合,发挥着复杂的生命功能。但是,这些系统会遇到问题,例如出现运动障碍,消化不良,呼吸 困难,循环系统问题,等等。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生命的管理首先就要让已存在的系统保持正常运行。总体上,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是功能维持,即是为生命系统的自发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每天正常的吃喝,必要的运动,合适的居所休息环境等等。没有外在的保障和维持,人这个生命的自发管理是无法维持的。
第二是康复,即是为调解、恢复生命功能的自发管理所做的努力。如,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消化不良,拉肚子,反胃,胃出血,胃癌,从亚健康到严重疾病的各种功能失调现象。这就需要康复的瑜伽实践管理。
第三是强化,即是为突出生命的某种功能或能力,通过强力干预,去强化某个特定系统,如肌肉系统。瑜伽士为了进一步达 成身体核心的平衡,需要就肌肉、骨骼等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无论是维持,还是康复或者强化,总体上都是这座“九门”之城自觉的主观精细化管理。这种管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否则会伤及身体原有的功能,而成为生命的障碍。
最终,客观、主观这两条生命内在的金线必须要协作、协调。这是极高明的瑜伽生命管理哲学。由此最终回到生命纯真的状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