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成果,是文化学者岳永逸教授多年来研究非遗文化的论文合集。全书围绕民间文艺中与非遗有关的神话、节日、曲艺、庙会等方面展开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思考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标准化以及文化建构、社会参与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社会意义。
|
關於作者: |
岳永逸,四川剑阁人,民俗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兼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土著”之学:辅仁札记》《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朝山》《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和《忧郁的民俗学》等。主编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中国节日志·苍岩山庙会》《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等。荣获“腾讯·商报华文好书” 2015年度社科类好书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
目錄:
|
代序 个人的非遗,实然与应然 1
壹 绪章
非遗的“雾霾” 54
贰 野乘
重述中国神话 68
仙话的当代赋意 78
叁 节日
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 98
大春节观,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 109
肆 曲艺
言地语人,非遗曲艺之魂 128
技术世界曲艺的可能 162
伍 庙庆
层累金顶,非遗化皇会 184
庙会的非遗化与学界书写 230
陆 转场
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 264
转基因,非遗的馆舍化 289
柒 余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312
附录 修山,小民的丰碑 323
后记 335
|
內容試閱:
|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是南宋人高翥(1170—1241)的诗:《清明日对酒》。
根据晓欢的调查,该诗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和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常常作为楹联出现在川渝两地乡野的坟茔,以寄墓主之思、家人之情、士子之才和匠工之艺。这些坟茔,有的是逝者生前就处心积虑、兴师动众修建好的。在川渝多地的方言中,人们多把建造坟墓叫作“修山”。多年来,在乡野大地,一个人在生前就能将自己的寿域、寿材以及寿衣都准备好,那是其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当然,修山也可能是子孙后代为了表达自己孝顺而有的作为。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寿域直接关涉香火的延续、子孙的福祉、家业的兴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等等。所以,涉及生死两界并同时指向死与生的“修山”,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阳宅的修建。俨然高人或隐士修“道”,因为修“山”的符征与符旨,一个人终老了,川渝两地的人们也惯称“上山了”。这些或者都是晓欢用“修山”二字作为其新著书名的原因。
在此引用高翥的诗,而非流传度更广的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因为后者已经被世人诵读得太过诗意与浪漫,诵读得太过幸福和欢愉。仿佛一次任性的踏青、远足,有些乏困而找酒家的诗人-行者,即使不是春风得意,也是一片祥和与心安理得。与此不同,高翥《清明日对酒》明显多了分沉重,多了些感慨,放得下又放不下。于是,生缠绕着死,死咬合着生;生者知道自己死后的情形,死者则在坟茔笑看生者的哭;生者会伤痛如啼血杜鹃,死者也会安然与狐同冢而眠。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强调的是生者祭奠死者的悲,是真情,但何尝不是不同坟头生者之间的一种表演和攀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则是曾经的生者——已亡人,和未来的死者——当下的生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调侃、戏谑,看透也想得开的游戏精神满满。其中,有蓦然回首,有幡然醒悟;有回天乏力,有怅然无奈;有对子孙墓前祭扫的殷殷期许和镜像展望,生如死;有独守坟茔的凄然认命和对儿女灯前欢笑的人生之乐的祝福,死如生。
其五味杂陈、欲说还休、一哭一笑、生如鸟、死同兽、生死缠绕,剪不断理还乱,更是思量难忘,不思量也难忘。这些让杜牧的清明时雨、行人、牧童、杏花和酒家更显清爽、单薄。丝雨无痕。其原本要抒发的淡淡的羁旅之怅、人生之叹,益发地淡了。当然,这或者也是绝句和律诗的体裁之别、之限,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这两个同样伟大朝代的别与限。显然,对杜牧《清明》和高翥《清明日对酒》迥然有别的日常化阅读体验和再利用,源自后人对这两个过往“盛世”的拟构。这种拟构既是充满集体无意识、辩证色彩的梦境意象,也是一帧帧相互叠加的动态显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