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青少年写作训练:全二册(莫言、余华、董宇辉、房琪为什么那么会写、那么会说?)

書城自編碼: 390312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语文作文
作者: 陆九奇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22675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59
《 且读且思:高考作文满分得主的素材积累 》
+

NT$ 108
《 同步作文 7年级上册 黄冈作文 班主任推荐作文书素材辅导七年级12-14岁适用满分作文大全 》
+

NT$ 347
《 李智勇升维作文法 : 高中版 》
+

NT$ 305
《 语文山水写作课 》
+

NT$ 265
《 语文阅读与写作(中册)(高中学科强基丛书) 》
+

NT$ 235
《 语文阅读与写作(上册)(高中学科强基丛书) 》
編輯推薦:
★莫言、余华、董宇辉、房琪为什么那么会写、那么会说?真正会写的人,不耍花招,但有绝招!
★中学生写作的46个“怎么办”,全面精准,逐个击破。
★无物可写、表达啰唆、语言干瘪、人物没特点、叙事流水账、主题模糊、选材匮乏、病句频出、结构散乱、情节乏味、修辞陈旧……写作只要遇到一丁点儿问题,马上打开这套书!
★基础篇6大重点,让你提笔就能写;提分篇6大战术,让你轻松驾驭考试!
★46堂写作课:全面梳理,精细归纳,写作难点一扫光;46幅工具图:要点清晰,即学即用,看图就能懂一半;167个名家范例:像作家一样塑造人、刻画物、描写景、叙述事。
★囊括各种作文文体和写作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想象作文……无所不包!
內容簡介:
专为中学生打造,一套全面系统、循序渐进的作文提分指南。适合每一个因想写写不出,写出写不好而绞尽脑汁凑字数,最终在作文上丢分的中学生。
书中从感知力、想象力的培养,到写人写景、叙事状物,再到遣词用句、修辞手法以及各种文体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中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所有困惑或难题,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解决方案。
全书共两册,基础篇六大关键:观察、阅读、描写、用词、模仿、联想,快速唤醒你的写作天赋,让你提笔就能写;提分篇六大战术:定题、选材、段落、结构、情节、修辞,总结实际场景中的作文策略和实用技巧,让你稳拿高分,轻松驾驭中考、高考等人生重大考试。
關於作者:
陆九奇,资深作文教练,作文教学研究者。
在考场作文、创意写作等领域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一套帮助青少年提升作文能力的综合训练方案,让10万+青少年爱上写作,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群体青睐。
目錄
基础篇
第 1 课 / 001
从体验自然开始
第 2 课 / 012
从观察动物开始
第 3 课 / 018
从欣赏植物开始
第 4 课 / 024
从体察人物开始
第 5 课 / 032
随时随手记录灵感
第 6 课 / 037
学会快速阅读,提升阅读量
第 7 课 / 049
复述能力比背诵重要 100 倍
第 8 课 / 055
在阅读中接收和理解信息
第 9 课 / 064
从阅读中感受主次
第 10 课 / 069
领悟作者的观点
第 11 课 / 075
训练概括的能力
第 12 课 / 080
学会有效描写
第 13 课 / 092
感受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第 14 课 / 098
阅读理解中的“深层含义”
第 15 课 / 105
学会调动阅读过的作品
第 16 课 / 115
模仿是写作的必经之路
第 19 课 / 130 第 17 课 / 119
用联想和想象扩张全文 三种方式跳出模仿
第 20 课 / 138 第 18 课 / 125
从 A 到 B 的联想 虚构锻炼原创能力
第 21 课 / 143
想象也需要控制
第 22 课 / 148
形成属于自己的文风
第 23 课 / 164
多读多写有效减少病句
第 24 课 / 170
养成给自己改作文的习惯
提分篇
第 1 课 / 001
目标有且只有一个
第 2 课 / 006
怎样选择适用的素材
第 3 课 / 014
素材的组合方式
第 4 课 / 021
选择合适的文体
第 5 课 / 032
议论文要一针见血式说理
第 6 课 / 038
说明文不需要情感和技巧
第 7 课 / 044
线索在动笔之前就要想好
第 8 课 / 051
从写好一个段落开始
第 9 课 / 058
对情节进行打磨
第 10 课 / 064
让情节有节奏地递进
第 11 课 / 078
暗示不能明说的情节
第 12 课 / 083
找到内在含义的象征物
第 13 课 / 088
人物的一言一行很关键
第 14 课 / 094
有意识地表达人物心理
第 15 课 / 100
避免为了凑字数而啰唆
第 16 课 / 107
写作结构不仅是“总分总”
第 19 课 / 140 第 17 课 / 123
修辞需要用出新意 适当地删减和调整结构
第 20 课 / 160 第 18 课 / 130
用长短句打造节奏感 抒发感情要真实、适度
第 21 课 / 165
对话不是加引号那么简单
第 22 课 / 175
利用视点写变化
后记 / 181
內容試閱
自序
许多青少年是勉为其难地完成中学写作课的,他们从未享受过写作的乐趣。这使得许多青少年步入大学后,排斥大学语文的学习,导致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拿不出一份像样的工作汇报、策划方案,甚至丧失了写文章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从自己出发,通过有效的努力来改变。
写作到底是什么?大部分人看过N部电影、超多电视剧,有丰富观影经验的人会猜想到故事的结局,或对导演和演员的表现有很专业的认识,当他们热情洋溢地发表对导演的意见时,常常忽略了一件事:如果由自己来写一部剧本、导演一部影片呢?也许他们无从做起,结果可能更糟。我无意“吐槽”普通人的专业改编能力,而是想说:大部分人在提笔写一部剧本的时候是束手无策的——这不奇怪。
除了编剧这种专业的写作之外,其他的写作也是一样。当我们对某部小说感到不满的时候,如果由我们自己来写,也会发现:写出一部结构严谨、故事一般的小说并非易事。这些现象其实都在提醒我们:阅读(观看)和创作(写作)之间是有某种巨大的鸿沟存在的,能够跳过去的人,依靠的绝不是一份勇气就行——我们只有洞察到阅读的本质、掌握写作的原理,才能在两者之间轻松地转换,才能在读书的同时,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
为什么青少年学习了许多写作技巧,却难以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当我们更多在技巧方面徘徊、思索和运用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写作的本质,从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写作的要义,难以在原理层面思考和安排全文。技巧是灵活而琐碎的东西,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难以撼动一个人对写作的根本性认识。
所以在中学阶段,许多人不仅没有写出优秀的文章,反而出现写作能力的倒退,乃至对阅读丧失热情。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写作的本质,故而无法敲开写作之门。不夸张地说,不少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写作的启蒙问题还没有解决,所写的“作文”只是一团模糊的、不知所云的松散文字的集合。这不只是结构问题,而是存在各种问题。
我发现,青少年对写作的认识常常是从以点概面开始的。当我们接触写作是什么的时候,老师会说“作文就是写句子”,于是我们在句子堆砌中感知作文的定义;后来老师说“作文就是写一个简单的故事”,于是我们冥思苦想创作故事;再后来,老师说“作文就是把图中看到的写出来,作文就是一道题……”,也就是说,需要写几百字而已,或者写作文就是写心中所想的,写某个事件的过程,写出你观察的景致。最后,老师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于是我们搓搓手、想想心中所想,露出一副茫然不知的表情。诸如此类。
我想说,这些说法都对,然而都片面。这些反复变化的概念确实影响了我们对写作的认知。这些概念在最初启发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许容易理解,但随着我们真正投入写作的实战中,你会发现那些概念有点似是而非。
那些对写作的定义,就像一片片花瓣,在不同的阶段伴随我们一段时间,但这些花瓣还是难以拼出一朵完整的花。我们不禁陷入思考:作文到底是什么?如何像数学课上的定理一样给作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作文确实是一件难以定义的事情,但是就没有一种定义可以很好地概括它吗?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对写作的基本原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令我们早一点“顿悟”吗?
我想,有的,然而抽象。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时,我们似乎习惯了说:这孩子悟性真好。我们很少说:这个孩子已经领略到了作文的原理,并运用自如。悟性是一种十分玄妙的东西,常常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仿佛一说就会错。所以,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开悟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形成总结性的思考并表述出来,就很难对他人形成有价值的启发。在青少年的智力开发过程中,开悟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手段,它甚至像灵感一样飘忽不定,不知什么时候到来,难以被我们指望。所以,掌握写作的原理并加以训练,才是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气和灵感的,但谁能通过规范的东西来让灵气和灵感降临到每个青少年的身上?所以,当你探究写作的原理,明白了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时,也许才能感受到灵感和灵气的存在。
对学习而言,掌握抽象的原理是必需的。因此,我对青少年写作的定义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对素材进行战略性安排,再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进而体现出你的思想感情。这个定义当中,“一个特定的目标”当然是全文唯一的主题,对素材的战略性安排涉及选材、“裁剪”和全文结构,最后对作者的语言和情感做了要求。这固然是抽象的定义,但在启发写作方面,是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的。当然,如果你对写作的定义感兴趣,我觉得完全可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用自己的语言定义作文。毕竟什么是作文,什么是写作,我觉得在定义它们的时候,有很强的开放性。
毫无疑问,写作是一个人在智力层面的综合表达。什么叫作智力层面的综合表达?难道写作只有智力起效,而没有情商的存在?我当然不能将人的情商从这种综合表达中剥离出来,但现实的情况是,情感表达已成为青少年写作时的“惯用伎俩”:赞叹、讴歌、激情、振臂一呼。然而,这无法令一个人真正踏入写作之门——这仅仅是写作当中的一个局部视角。当我们过多用抒情来代替记叙、描写、细节、心理时,我们应该反思:在思维高速运转,文思如泉涌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开发的是智力层面的东西,那才是更有价值的内容写作。

第12课 学会有效描写
描写是青少年写作中语言表达的最大障碍——不管你承认与否。在我常年的批改过程当中,只有一次一个作者告诉我:她对描写这件事儿不头疼,甚至可说是很擅长;而对议论和抒情比较头疼。阅读她的文章后我发现,其实她的自我要求很高,她希望在使用议论和抒情这两种手段时能摆脱简单化,而达到像细致、细腻刻画描写那样的层次。因为在她和她周围的人看来,所谓抒情不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连续感叹几句足矣;而议论不过是在感慨基础上提出两三个句子的看法,一个人想提出真正的独特见解来——实在难死了。我感叹这样的作者是罕见的,至少她在尝试突破同龄人对抒情、议论的简单化处理,并且她对刻画的认识,是她身边的同龄人所不及的。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抒情和议论被认为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来自我们的主观,来自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如何抒发情感、表达意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即使抒情和议论有粗疏和浅薄的意味,至少抒情和议论是不难的。而刻画不是从我们的心中主观性地流淌出来的,它主要依赖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切实的观察力。
一、描人
当你刻画一个人的时候,他的长相、神态、动作等,需要你在十分细致地观察过后表达出来,只有观察细致入微,而且表达能力不差,才有可能把这个人刻画得细腻、细致。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不足,对一个人只有粗浅的、模糊的印象,就难以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细致的画像。我相信,他刻画的这个人也一定是模糊不清的。
一个作家最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将复杂的立体生活,在一个平面内精彩地展示出来;将一个动态的有机过程,用静态文字的刻画功力有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你看曹雪芹的《红楼梦》,那么复杂的荣国府、宁国府,聚合了多少人的性格和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的事件,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自然能感受到这份复杂。但在平面的纸面上,如何有序地塑造出每个人的样子,整合出他们的故事,就不是一般的作者所能操作的了。
以对人物的刻画而言,描写是我们不能绕过的一面“高墙”。逾越这面高墙不容易,它可能是所有写作手段当中最难闯的一道关。一名学生可以用带感叹号的句子表达内心的情感,可以写出犀利无比的见解,也可以用平实的句子(说明)介绍眼前的茶杯,并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叙述),但要想在关键时刻,对其中的人与物做细致、准确的刻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对人物的刻画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一是刻画人物的表象、表面,或者说外部;二是刻画人物的精神,或者说内在。
1.描人的外部(表面)
青少年在写作过程中,喜欢追求各种技巧,这固然是进步的表现,但如果没有以基本观察为前提,即缺乏对周围的人和物的观察,使用再多的技巧也终将无用,常常导致你的刻画陷入一种无效描写当中。即使是对人物的表象——外在的长相做肖像描写,也常常是失败的。比如,一个学生这样写他第一次见到的一个孩子:“乌黑明亮的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高挺的鼻梁、黑框眼镜。不大不小的嘴,饱满的嘴唇。”当读到这样一段对人物的刻画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无效刻画,因为我觉得自己也长这样。大家想想看,我们对一个人的肖像的刻画,如果不能花三言两语抓住他有别于人的特点,那么这个人物在我们的眼中要么是模糊的,要么只是一个抽象的人,不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当中,对苏七块的描写是这样的: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习,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
这样的刻画,人物的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当然,这是名家尤其是承继了中国传奇故事的大作家冯骥才特有的一种刻画手法,然而对青少年来说,抓住人物的关键特点进行刻画,才是一个有效的方向。
鲁迅先生对“少年闰土”的刻画也是极为传神的。他在文章当中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作者从少年闰土的年纪——十一二岁开始向读者交代,对他在海边沙地上戴着银圈、手捏钢叉,以有力的动作——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形象做了很好的刻画。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刻画?在细致观察的同时,我们在哪些方面用有效的语言转化,才能实现一种有效的刻画?首先,观察所写人物独有的一些特点,不用泛泛的形容词概括一个人的模样,就像上面说的“大大的眼睛、不大不小的嘴”,这给读者造成的印象是难以把握的、模糊的,什么叫作大大的、不大不小的?可以用词汇组合出具体的、可感的句子来形容。
其次,可以用动词形容当事人(刻画对象)的样子。一个人的动作是在动态地展示其行为,较之静态的形容,给人的印象更深。
再次,每一个短句的刻画,都隐藏着深层次的信息,刻画人物的表象时,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给读者传递出他性格、心理上的某种信息才行。“少年闰土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可以说明少年闰土了解猹的狡猾的脾性,他是一个聪明的少年,他有能力、有智慧保护这片西瓜地,也能看出少年闰土虽然年纪不大,但干活儿时认真、尽力和负责等各种各样的心态。如果鲁迅先生说闰土“抓起一柄钢叉,朝着猹的方向扔过去”,你看,如果换掉动词,闰土将不再是这个闰土!“抓起”虽然能体现一个人反应快,但忽略了猹的狡猾,可能打草惊蛇,同时显得这个举动有点糙;如果朝着猹的方向扔过去,那目的也变了,他没有打算抓住这匹猹,而是胡乱地吓走而已。可见,准确用词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最后,青少年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容易有一个错误的意识——追求大段文字的堆砌式刻画。其实不必,抓住一个人的特点,常常需要三言两语就够了。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当中,只说他“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尤其是“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就足以让藤野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了。这种简洁的文风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换作青少年初学作文,面对同样一位藤野先生,也许会这样写:进来一个先生,皮肤有些黑,长的也很瘦,他的胡子很有特点,一撇一捺的,像一个八字。这样的写法,显得啰唆,不够简洁。而鲁迅先生只用了八个字就刻画得很充分。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必把文字的数量当作主要追求,相反要“做减法”,力争用最短的文字让你的人物栩栩如生才好。当然,有时你的大段刻画带有某种暗示性的信息,是为下文的一些内容做铺垫,这时候,我们自然不必拘泥于上面这个原则。这也符合“文无定法”的作文原则。
2.描人的内在精神
人的内在精神是可以直接描出来的吗?这涉及描写人物肖像之外的一些手法,上面其实已经有所提及,毕竟这些手法在运用的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关于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在《诗经》当中,有这样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很灵动地刻画了人物的神态——轻巧美妙的微笑,体现出人物顾盼生姿的情态,很传神。
在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当中,十个人乘坐马车劳顿了整个上午(其实从清早到过了中午时间),大家是又饿又累,周围又没有饭店。只有羊脂球一个人拿了一篮子食物,她几次弯腰后终于把吃的拿出来。这时,周围人的神态是耐人寻味的。当时,“每个人的脸都苍白无光”——说明他们早就又饿又累、疲惫不堪;两个修女“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是一种面无表情的样子,作者说:“肯定是在向天上表示她们的痛苦,以答上天赐苦之恩”——这是一种讽刺;“所有的目光都盯着她(羊脂球)”“鸟先生的眼睛发着光”。这些关乎神态的刻画,传神地体现出在特殊的环境当中,饥饿、疲惫的人们面对羊脂球的一篮子丰盛的食物所表现出的某种心理——这里的信息很丰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不错的。一个人的内心是可以通过他的眼神,包括他的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有时候掩饰都掩饰不住,就像羊脂球周围的九个人对她的一篮子食物产生的本能的觊觎心理,内心对羊脂球身份(一名妓女)的不屑。这种心理上的巨大优势,在没有食物可吃的情况下变成了一种悻悻的心理,包括贵妇人对她的不屑和嫉恨等,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个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有多少种心理,就可以有多少种眼神。空洞的眼神、傲慢的眼神、慌张的眼神、自信的眼神、不屑的眼神、蔑视的眼神等,无不在暴露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要想很好地掌握神态描写,我们不能不结合一个人的心理来展示。
动作描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的行为是由一连串动作构成的。在《羊脂球》当中,“伯爵当机立断,他转过头去,对着他怯生生的胖姐,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贵族派头,说道:‘好吧,夫人,我们领情接受邀请。’”在伯爵开口说话之前,是一系列的动作:转过头、摆出贵族派头。这些动作一方面展示了他“当机立断”的“果断”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忘体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他是一个贵族。
所以在动作描写时,请牢记: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人物的行为变化。比如,写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动作:猛地转过身,目光如刀子一般朝着发出声响的所在,逼视着某某同学,然后缓缓地说道:“请你站起来。”在塑造连串的动作过程时,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掌握的。这就是看电影时的慢动作拆解,或者说反复还原当时的动作过程,从而找到最贴切的词来形容其过程。动作描写是一连串动作的连接,也可以说是人物举止出现变化的节点造成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我的小学》一文中,写他的语文老师十分关心他,在他受尽班主任的嘲弄之时,把他找回来,给他整理个人卫生。他是这样写的:“她又拿起她的脸盆,领我到锅炉房,接了半盆冷水再接半盆热水,兑成一盆温水,给我洗头,洗了三遍。”在这个句子当中,他的语文老师给他洗头的整个过程,是一连串的动作构成的:拿、领、接、兑、洗等。这样就体现出作者对当时这件事、整个过程的深刻记忆,老师对他的关爱也自然地显露出来。——不同的动词,可以在特定的节点上产生变化的效果。拿脸盆和领着学生是衔接的,接冷水和接热水是衔接的,等等。
一连串的动作自然地延续下来,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从而形成一段有意义的文字单元——语文老师爱我,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我也爱我的语文老师。
动作描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只要准确了,内容就会生动。有青少年在写作过程中,刻意选择一些华丽的“大词”,行文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形容词,反而败坏了读者的兴致。
其实,细节描写也是如此,不过是将特定的对象、情节等充分放大的结果。梁晓声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原文)当中,对母亲工作的纺织厂的女工的口罩有很细致的刻画,比如:“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濡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当然除了口罩之外,还有她们的头发、肩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以至于梁晓声感叹:“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小小的细节,衬托出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她们工作时的辛苦程度。从细节刻画的技巧来说,细节刻画是针对有意义的内容点充分放大的结果,从而起到更好地突出、衬托的作用。形象一点说,细节就像一个圆心,我们从这个圆心延伸出去,以某个适度的半径画出一个圆。本来它只是一个点,经过放大,它成了一个圆。
二、描物
除了对人物的描写,另一种重要的描写是对物的刻画。这种刻画也十分常见,并且包括了对风景、风俗、风物等方面的刻画。对青少年而言,最主要的一种是对风景的刻画,包括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自然风景,风雨雷电、高山大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内。同时也包括一些人工制造的景点,是我们常去游览、旅游时见到的场景,如辉煌的宫殿、美丽的壁画、各种道观和寺庙、寻常的公园等都在其内。
风物对青少年而言,在写作时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器物;而风俗则主要是一些民风民俗的东西,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国庆等节日,在这样的节日全国都会放假,假日作文、节日作文也随之而来。此外,便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以及自己的故乡特有的民风习俗。比如萧红在《呼兰河传》当中所说的:“呼兰小城人民的精神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戏,等等。”当年东北小城呼兰的这些风俗,虽说大部分有着很强的封建色彩,但这就是一种民俗。
对物的刻画,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它的形式,一方面是它的意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名句呈现给读者的,一方面是刻画景致实实在在的样子:竹林的外边开放着三三两两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经变暖,已经在江水里游了起来。这是表象,是形式。另一方面是其意义:作者通过这种刻画,表达出春天来了,眼前的景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哲理,尤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经常被人们加以引用,说明深入实际的人,才能透彻地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好的刻画绝不是浮在表象上的,一幅《蒙娜丽莎》何以如此有名?仅仅是因为画得像而已?绝不是的。这幅画代表了文艺复兴时的美学方向,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具代表性。
对物的刻画,除了专门的写景状物的文章之外,在其他的记叙文当中也存在。虽然后者的刻画主要是服务于文中人物的心理、展示写作背景等,然而也很重要。当我们以这样的目的来描景、描物的时候,不必过分细致,能取其大略,简明扼要,便是有效描写。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格外注意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