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情绪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書城自編碼: 390045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作者: 傅小兰,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4037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7
《 红皇后效应:性与人性的演化(第2版) 》
+

NT$ 299
《 医务工作者动机访谈——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 》
+

NT$ 474
《 呆萌营销心理学:让人无法抗拒的销售魔法 》
+

NT$ 545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原书第7版) 》
+

NT$ 347
《 戒毒人员心理矫治技术 》
+

NT$ 408
《 犯罪心理学(现代犯罪心理学理论奠基之作) 》
編輯推薦:
科学解读人类情绪,展现当代情绪心理学的全貌与应用。
《情绪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这本教材系统展示了当前国内外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全貌和新进展,从情绪理论、情绪结构、情绪发展、情绪与认知、情绪与疾病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情绪心理学这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体系和内容,既有助于情绪心理学初学者入门,也将为其未来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是傅小兰研究员与二十余位研究者的集成之作。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立足国际前沿,汲取中西成果,力求兼收并蓄;细品经典神韵,彰显现代精萃,力求古今交融;剖析流派理论,介绍技术方法,力求博采众长;探究情绪规律,分析现实应用,力求雅俗共赏。
內容簡介:
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成分与结构?情绪研究的历史上,不同心理学家持有哪些观点?什么是基本情绪,什么是复合情绪,如何评价?情绪有哪些外部表现,什么是微表情,如何识别?情绪背后有什么样的神经反应和生理化学反应,科学家如何进行测量?人的一生,情绪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什么是情绪的“正性偏向”?社会文化如何决定儿童情绪社会化?情绪如何影响人类的记忆与学习绩效?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育者该如何调整学习环境中的情绪因素?情绪如何影响人类决策?如何理解情绪感染与群体行为?负面情绪都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吗?情绪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情绪是基本心理过程之一,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情绪研究历史及情绪理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评价、情绪的外部表现及识别、情绪的生理激活及测量、情绪的生理学基础研究、情绪与认知、情绪与行为、情绪与健康、情绪智力、情绪发生与发展的研究等。
關於作者: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岗位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原理事长,原秘书长。1984年和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研究,发表论文38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当选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和“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目錄
前言
第1章 总论
第一节 情绪的含义
第二节 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节 情绪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 情绪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 情绪理论
第一节 情绪早期理论
第二节 情绪生理理论
第三节 情绪认知理论
第四节 情绪功能理论
第五节 情绪心理建构理论
第六节 情绪社会建构理论
第七节 情绪理论的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3章 情绪的主观体验及评价
第一节 基本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评价
第二节 复合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评价
第三节 情绪状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
第四节 情绪的基本维度及其测量
第4章 情绪的外部表现及识别
第一节 表情
第二节 表情的识别
第三节 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表情识别相关理论与展望
第5章 情绪的生理激活及其测量
第一节 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
第二节 情绪中枢神经反应
第三节 情绪的生理化学反应
第四节 情绪自主反应与中枢机制的整合
第6章 情绪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 情绪的早期发展
第二节 情绪的晚期发展
第三节 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7章 情绪记忆
第一节 情绪与记忆绩效
第二节 情绪记忆的脑机制
第三节 情绪记忆的应用
第8章 情绪智力
第一节 情绪智力的定义和理论模型
第二节 情绪智力的测量
第三节 情绪智力与生活
第9章 情绪与注意
第一节 情绪与注意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情绪与注意研究的实验范式
第三节 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第四节 注意训练对情绪的调节
第10章 情绪与学习
第一节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情感化学习
第三节 学业情绪
第11章 情绪与决策
第一节 预期情绪与决策
第二节 预支情绪与决策
第三节 偶然情绪与决策
第12章 情绪与道德
第一节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第二节 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第13章 情绪与行为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情绪调节与适应行为
第三节 愤怒、恐惧、羞怯与行为
第四节 情绪感染与群体行为
第14章 情绪与疾病
第一节 情绪的致病机制
第二节 情绪与心身疾病
名词索引
作者简介
內容試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情绪心理学:研究与应用》针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中应特别重视的情绪问题,面向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后大众对情绪管理的迫切需求,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系统学习和掌握情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情绪研究与应用工作所备技能的高质量教材,以提升人们识别、理解、管理和掌控情绪的能力,促进情绪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质、建设“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贡献心理学专业力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主题,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2016年1月,我主持编写了《情绪心理学》一书。作为《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情绪心理学》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情绪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成果,重点介绍了新研究、新范式、新成果,并注重反映中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的贡献,较为系统全面地为读者呈现了当时情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完整图景,因而得到读者们的广泛好评。
在过去的七年里,情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层出不穷,因此,《情绪心理学》的内容亟待更新。另外,《情绪心理学》有65万余字,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并非十分理想,因此有必要再出一本符合教科书要求的新教材!我们的计划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情绪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写作随即提上了日程。本教材全面更新了每章内容,一方面尽力纳入最新进展,另一方面用心精简原有内容,因而更加有助于情绪心理学初学者入门,也为其未来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教材的写作团队,除第14章有2位同学未再参与外,均为《情绪心理学》的原班人马,具体信息如下:
第1章 总论(曲方炳、王云强)
第2章 情绪理论(曲方炳、李贺)
第3章 情绪的主观体验及评价(郝芳)
第4章 情绪的外部表现及识别(申寻兵、吴奇)
第5章 情绪的生理激活及其测量(李开云)
第6章 情绪的毕生发展(陈文锋、仝可、唐薇)
第7章 情绪记忆(赵科、范伟)
第8章 情绪智力(张兴利、李丹枫)
第9章 情绪与注意(任衍具,梁静、郝芳)
第10章 情绪与学习(付秋芳、尚俊辰、王云强)
第11章 情绪与决策(李晓明)
第12章 情绪与道德(王云强)
第13章 情绪与行为(宋胜尊)
第14章 情绪与疾病(汪亚珉)
上述21位心理学博士或教授目前都活跃在心理学科研和教学一线且治学严谨。虽然他们各自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且压力巨大,但都高度重视本教材的写作,并给予我最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最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保证了本书按写作计划有条不紊地顺利完稿。
概括而言,本书具有思想性、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充分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力图体系化展现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全貌。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读者可通过进一步阅读相关参考文献进而更加全面地学习情绪心理学知识。
第1章“总论”是本书的开篇,首先界定情绪概念,然后阐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最后概述情绪研究的历史和主要研究方法,展示了情绪研究的发展概貌。
第2章“情绪理论”对纷繁复杂的情绪理论进行梳理,重点介绍目前为止较有影响力的情绪理论,并且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和争论,为读者呈现了当今情绪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3章“情绪的主观体验及评价”从情绪的分类取向和维度取向两个角度,较全面和系统地阐释了情绪的主观体验与评价,总结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并在各种情绪的评价部分列举了丰富的量表评价和实验评价范式。
第4章“情绪的外部表现及识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最新研究,对表情的识别及相关机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还结合计算机对表情自动识别的相关成果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5章“情绪的生理激活及其测量”系统地介绍了测量情绪的外周自主神经反应、中枢神经反应、生理化学反应常用方法和指标,并基于不同的测量指标详细介绍了基本情绪的外周自主神经反应模式、中枢神经反应模式及生理化学反应模式等。
第6章“情绪的毕生发展”以相对独立的情绪主题作为编排方式分别介绍了情绪的早期发展和老龄化,然后基于情绪早晚期发展的共性问题阐述了情绪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第7章“情绪记忆”基于情绪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情绪记忆的影响因素、情绪记忆的脑机制及其个体差异等。
第8章“情绪智力”重点介绍情绪智力,按照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过程、研究过程一步步地探讨情绪智力的本质、测量和与其他心理行为的关系,并将学术研究中的情绪智力概念与大众心中的情商概念进行了区分。
第9章“情绪与注意”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以情绪与注意领域的研究历程、研究方法、情绪与注意的相互作用来组织材料,力求选择经典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成果,突出主流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及应用。
第10章“情绪与学习”着眼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介绍情绪对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情感化学习及其对认知的影响及应用,以及情绪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业成就中的作用。
第11章“情绪与决策”首先对影响决策的诸多情绪因素进行了分类,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对预期情绪、预支情绪和偶然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力图通过对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介绍向读者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情绪与决策间的关系图。
第12章“情绪与道德”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来介绍情绪与道德的关系,注重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模型的评价,尝试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来统领已有研究。
第13章“情绪与行为”从情绪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情绪调节与行为改变的关系,关注情绪与攻击行为、趋避行为和群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第14章“情绪与疾病”着眼于情绪性应激在应激导致疾病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介绍了应激的理论发展,然后探讨了情绪性应激如何影响免疫系统机能而加剧致病进程,最后综述了三种常见心身疾病受不良情绪影响的相关样本研究。
在此,我要对写作团队的每一名成员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我由衷地感谢全体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感谢整个团队成员的全程支持和配合,以及谨慎细致的反复审阅和修改。本书是我们写作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整个写作集体的心血与智慧结晶。这是一本可读性较高的情绪心理学教材,希望得到读者们的喜爱。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观点偏颇或写作不当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分社彭呈军社长以及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人们!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会比较全面地认识情绪的产生过程和作用机制,了解情绪的相关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明了情绪调控的科学依据,进而能更深入地开展情绪心理学研究,或者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1月16日

第14章 情绪与疾病
现实总会给人带来压力,而这些压力一旦过度就会导致心身系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是压力事件经过心理的加工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强烈的情绪反应启动行为、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等系统的反应,这些心身反应的长期累积最终促发多种类型的躯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这里的躯体疾病既包括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也包括多种多样的机能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虽然疾病的产生常常是多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本章将主要聚焦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已有研究在讨论情绪与健康问题时,总容易给人一种印象: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只会有损健康而无任何益处可言。实际上从情绪的适应性角度看,适当的负性情绪,如愤怒、恐惧等,在很多时候是能促进个体健康的。此外,在应激过程当中,积极情绪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限于篇幅,本章仍然主要介绍不良情绪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只在情绪调节与免疫部分会介绍少数积极情绪调节在应激中的作用。
第一节 情绪的致病机制
科学家们在探讨情绪致病的机理时都会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进化来的情绪为什么会致病?情绪的基本功能是生理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对这些问题,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生理学家们设想情绪是生物体对环境中的威胁所做出的快速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将导致生物体机能异常;社会学家们认为情绪是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媒介,异常的社会压力导致异常的个体机能;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情绪是认知与生理反应之间的交互调节系统,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个体对情境中威胁产生更强烈、更频繁的情绪反应,最终导致心理生理机能异常。虽然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但都指向相同的情绪致病机制:环境压力启动过度的情绪反应,进而启动急性或慢性的应激反应,最终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损伤。虽然完整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情绪与应激(stress)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可(Cohen et al., 2007; Levenson, 2019; Solomon et al., 1974)。
1 情绪与应激
情绪的研究早期主要在心理学领域,而应激的研究则主要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从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 1871—1945)关于应激的研究开始,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Fink, 2009)。这一研究主题最初只局限于生物医学领域,而几十年后,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们深入理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的过程。从坎农的开创性工作(Cannon, 1915)到塞利(Selye, 1936)的重要贡献,再到梅森(Mason, 1975)以及拉扎勒斯的研究(Lazarus, 1966),应激理论逐渐完善,应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清晰起来,同时情绪在应激的心理与生理反应中的中介作用也逐渐被勾勒出来。情绪与应激的综合反应首次将心理与生理两大系统实质性地关联起来。尽管纯粹的生理性应激也能够启动神经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但相比而言情绪性应激导致的病理影响更为久远(Li et al., 2019),情绪性应激在应激导致疾病的过程中作用更具现实意义。
1.1 应激的适应性理论
坎农(Cannon, 1932)最早把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 1813—1878)介绍的“稳态”(homeostasis)概念(Bernard, 1966)应用到应激的机制解释当中来。根据稳态的观点,所有的生理指标都有其理想的水平(正常的体温、血糖浓度、心率等),而生理调节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平衡态(或者“稳态平衡”),这一动态平衡将使尽可能多的生理指标优化。作为应激研究的奠基者,坎农立足于应激概念,将“应激”定义为任何打破稳态平衡的事物,而将“应激反应”定义为神经和内分泌相适应,以重新建立起稳态平衡(Cannon, 1932)。
坎农通过研究动物的应激过程发现(Cannon, 1915),应激导致的稳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副交感功能的抑制与交感功能的激活。坎农提出的“战斗—逃跑”反应主要涉及交感功能的激活以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也就是所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领域的另一位开拓者,汉斯?塞利(Hans Selye, 1907—1982)则确定了应激反应的另外一种响应方式——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的分泌(Selye, 1936,1937,1946,1950)。塞利将应激引发的肾上腺分泌的一系列类固醇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并提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的应激调节功能。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一起就构成了应激的主要生理反应系统。很快,其他一些内分泌系统也与应激反应联系起来:应激不仅会导致一些激素(如R-内啡肽,催乳激素,加压素和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增加,而且也会导致一些激素(如雌激素和雄激素等生殖系统的激素、生长介素等生长激素,胰岛素等能量储存激素)的分泌减少,并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分支的抑制(Sapolsky et al., 2000)。
坎农建立的应激理论为我们理解有机体的应激反应机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在应激时,为了给肌肉运动运送能量,储存的能量(例如脂肪细胞)会被调动出来,释放到全身。这一能量的调动过程由心血管系统来完成,于是血压和心率开始升高,为了更好地向肌肉运动区域运送能量,机体还会同时抑制血液流到不必要的区域,例如肠道、生长、消化、组织修复和繁殖等区域系统。与能量运送相适应,免疫防御也得到增强,痛觉变得迟钝,认知的某些功能得到加强(Munck et al., 1984; Sapolsky et al., 2000)。
在应激理论提出后的几十年里,人们逐渐揭开了神经内分泌反应的更为完整的故事,包括一些缓慢起作用的激素,这些激素的缓慢调节使得机体从起初的应激反应状态恢复到常态。例如,原先应激反应中的能量调动效应导致机体储存的能量被消耗,激素调节能通过刺激食欲和增加脂肪组织来补偿应激反应中消耗的能量(Eisenberger et al., 2002)。再比如,原先应激反应中的免疫刺激效应最终会通过激素抑制免疫来抵消。这种延迟的抑制,被认为能够防止免疫系统过分活跃以致对身体的正常成分作出错误的反应,误把身体的正常成分当成是人侵的病原体。
1.2 应激的病理理论
在坎农的研究基础上,塞利开拓性地研究了应激反应的破坏性的一面,即长期暴露于应激状态下对机体机能的损害。塞利发现,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应激反应并不是完全有益的、具有适应性的,而是可能会出现病理现象,特别是消化性溃疡、肾上腺扩大和免疫器官(如胸腺)萎缩这三类疾病的病理过程(Selye, 1936)。该研究首次提供了应激与疾病关系的证据。后来,塞利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应激的共同致病机制,提出GAS综合征学说(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将应激分为良性应激(eustress)与不良应激(distress)两大类,其中不良应激会导致疾病。这种不良的应激反应过程是一种“慢性”的病理过程,它最终引起了机体中内分泌“枯竭”的状态(Selye, 1946)。塞利的枯竭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明,相反,持续存在的应激仍然会继续调动应激反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反应本身将会成为一种危险(Munck et al., 1984)。
如果说坎农的稳态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有机体如何从应激态恢复到理想的稳态,那么其后塞利的研究则进一步告诉我们有机体在遇到应激源时如何快速地适应挑战,应对挑战,进入一种异常状态(heterostasis)。这种异常状态后来被称作应变稳态(allostasis),即机体通过改变来维持稳定。而当这种改变过度就会逐渐变成一种病理性改变。
自此,应激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应激事件导致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机能性的躯体疾病可以是由于糖皮质激素分泌受阻(如阿狄森氏病)或儿茶酚胺分泌受阻(如直立性低血压综合征)导致的应激反应失败造成,也可以是由于持续的应激反应本身造成。首先,长期的应激将能量从储存的地方运送到躯体各部位,如果持续进行,会导致肌肉萎缩、疲劳,并增加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的危险。此外,代谢应激反应的反向调节功能的长期激活会导致肥胖(Akiskal et al., 1983)。其次,心血管活动的急性增强有很高的适应性,但这种持续的增强将提高患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持续地抑制消化系统则会增加患吸收障碍疾病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对发展中的机体成长会起到抑制作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由于应激导致的生长迟缓综合征(即心因性侏儒症)。虽然对生殖生理的暂时抑制可能不会导致病理生理的后果,但长期的抑制将会降低生育能力,这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再者,虽然在暂时性应激中,免疫系统的延迟抑制可能有助于避免免疫系统对自身免疫的影响,但长期的抑制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放松并增加感染的风险。最后,同一种激素,既能在应激过程中增强认知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影响,包括树突萎缩过程对突触可塑性的损害和神经突触形成的抑制(Sapolsky et al., 2000)。
1.3 应激的心理社会调节理论
在坎农与塞利的研究基础上,应激理论的研究很快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以拉扎勒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发现,应激的致病并不是与外界的应激事件直接对应,而应激事件是否会启动应激的病理过程是由个体的认知因素在起调节作用(Lazarus, 1966)。在失去认知调节的情况下,应激事件并不能够启动相应的病理过程(Jacobs et al., 1984; Lazarus, 1966)。这表明个体的心理系统是应激事件与疾病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陆续的研究揭示,儿茶酚胺释放主要出现在积极努力的情况下,而皮质醇释放则主要出现于无助和“放弃”应对的情境中(Frankenhaeuser, 1983; Henry, 1992; Lundberg & Frankenhaeuser, 1980)。这表明,应激事件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中,情绪是最直接的中介调节机制,大脑中的认知评价系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而不同情绪继而启动不同的生理反应,最终决定应激事件是否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拉扎勒斯与梅森等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将坎农的生物应激模型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应激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至此,塞利的不良应激致病说已经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过多应激导致疾病,也不能解释为应激反应失败导致疾病,而应该理解为应激反应的过度激活导致疾病。这引出了一个数十年来都未曾引起应激生理学研究者重视的问题:大部分生理应激,如果严重到足以激活应激反应的程度,那么这种应激的持续存在将会损害机体功能(Kempermann & Kronenberg, 2003)。然而,这种生理应激的过度激活与持续存在并没有导致个体的快速死亡,而是引发了广泛和多样的慢性病变,其进程是如何被控制的?心理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种长期的应激过程最终都是由心理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生理机制控制的。如果心理的应激启动消失了,那么经由情绪调节的生理的应激反应也就停止,疾病自然就不会出现(Henry et al., 1992)。
塞利格曼等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不可预知性、不可控性以及糟糕至极等这样的一些认知观念与随后的疾病发生关系紧密(Seligman & Meyer, 1970; Davis & Levine, 1982)。这些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塞利的应激理论,同时也对典型的应激概念做出了具体的内涵界定,那就是不可预知与不可控制是引起典型应激反应的基本条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