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和小野兽一起学哲学](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67438.jpg)
《
和小野兽一起学哲学
》
售價:NT$
347.0
![大学问·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875860.jpg)
《
大学问·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
》
售價:NT$
454.0
![哪吒三界往事 (預售,預計三月到貨)](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69555.jpg)
《
哪吒三界往事 (預售,預計三月到貨)
》
售價:NT$
857.0
![危险辩护](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680808.jpg)
《
危险辩护
》
售價:NT$
301.0
![DK地图上的人类史](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21762952.jpg)
《
DK地图上的人类史
》
售價:NT$
1010.0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II(口碑长销好书《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译介“真实故事奖”获奖报道)](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32192052.jpg)
《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II(口碑长销好书《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译介“真实故事奖”获奖报道)
》
售價:NT$
301.0
![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超人气古人王维国风美书出炉!历史知识+诗词雅赏+颜值新高,一个都不少!)](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2622113.jpg)
《
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超人气古人王维国风美书出炉!历史知识+诗词雅赏+颜值新高,一个都不少!)
》
售價:NT$
305.0
![货币的反噬](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500180906.jpg)
《
货币的反噬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进行审视和分析。
|
內容簡介: |
学校与社区作为教育和社会的单位实体存在,其二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探究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之路不仅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社区有效治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实诉求。但目前,学校与社区合作仍困难重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与社区合作研究也一直难以深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缺乏方向一致且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本书依据“问题-分析-建议”的逻辑框架,从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取向、实践策略、困境、趋向等层面进行文献评述,以济南市历下区甸新一小和甸新社区、名玉小学与名玉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各类资料收集,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码,以互惠理论、增能理论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进行审视和分析。
|
關於作者: |
李文淑,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社会科学与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家校社合作、基础教育改革、社区治理、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一项;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一项;参与其他级别课题2项;参编中外书籍3本;赴挪威、瑞典、芬兰参与NERA2018-46th congress、ERNAPE2019、NERA2020-48th congress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发表CSSCI及其他中英文论文若干。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缘由
(一)个人层面:不忘初心的七年之惑
(二)社会层面: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
(三)国家层面:教育现代化政策推进
(四)国际层面: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势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校
(二)社区
六、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研究进展
(二)以往研究的特点与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互惠理论引发了合作机理的重构与实践转向
(二)增能理论提供了赋能与自我增能的思考视角
(三)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揭示合作场域的结构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四)研究资料的分析
(五)研究伦理说明
第三章 “因循守旧”与“顺势而为”: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合作发展的博弈背景
(一)甸新小学与甸新社区之间的“强强联合”
(二)名玉小学与两个社区之间的“尴尬周旋”
二、参与主体“行为—意识”的多维审视
(一)安于现状的“背众”行为
(二)顺应时势的“从众”行为
(三)自主探索的“出众”行为
三、合作发展的促成方式
(一)“审慎”与“友谊”的相互性导致直接关系的建构
(二)“家委会”与“社工”的嵌入支持外力赋能合作
四、合作发展的实践内容
(一)标签化公共理性发展实态的“教育合作”
(二)以资源赋能共生发展需求的“民生合作”
(三)教育与管理层面和合博弈的“经济合作”
(四)节假日互动活动协同组织的“时际合作”
(五)日常教学与实践融合认同的“德融合作”
五、小结
第四章 “内卷外困”与“举步维艰”: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实困境生成机理
一、“弱互惠”性学校与社区之间合作关系的受益失衡
(一)对融合理念的抛离导致“割裂”与“偏爱”
(二)对共生责任的逃避导致“敷衍”与“模仿”
(三)对传统规范的盘桓导致“表面”与“形式”
二、“内卷化”学校和社区合作实践发展的能量缺失
(一)低水平专业学习力下的增能障碍
(二)弱势自我效能下的内生认知错位
(三)不完美公共理性下的局限性赋能
三、“非定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难以突破创新瓶颈
(一)形同虚设的寡助止步于局域利他
(二)迷惘的学校与社区合作道路荆棘
第五章 互惠:重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发展
一、明晰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演化向度
(一)秉承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广泛互惠美德
(二)规范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政策导向
(三)提升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实践理性
二、落实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实践维度
(一)互惠共享的价值理念认同
(二)自我导向学习与反思对话
(三)支持民主协商与共同决策
(四)提供合作必需的物质资源
第六章 增能:深化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内涵发展
一、为学校与社区合作关系“赋能”
(一)坚持以党政引领,保持和强化合作底色
(二)加快政策化进程保障,提升合作权威性
(三)完善合作评估监督机制,提高榜样效能
二、学校与社区的“自我增能”
(一)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品质
(二)社区应践行科学治理策略,统筹合作发展规划
第七章 创生:迈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协同创新发展
一、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机构成
(一)以共同学习丰富实践互动
(二)以相互学习推动共同进步
(三)以智慧学习引领深度探索
(四)以终身学习赋能合作未来
二、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节点
(一)以合作教育课程协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请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三)完善合作平台的构建以协同强化教育效能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1:学校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社区书记或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社区活动日常参与人员及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附录6:家长访谈提纲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学校与社区作为教育和社会的单位实体存在,其二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探究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之路不仅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社区有效治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实诉求。但目前,学校与社区合作仍困难重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与社区合作研究也一直难以深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缺乏方向一致且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本书依据“问题—分析—建议”的逻辑框架,从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取向、实践策略、困境、趋向等层面进行文献评述,以济南市历下区甸新一小和甸新社区、名玉小学与名玉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各类资料收集,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码,以互惠理论、增能理论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进行审视和分析。
本书中的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知识传递、提供学习服务等教育活动,以教育人、培养人的城市小学。本书中的“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配套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管理或组织等文体机构和生活设施比较健全的城市社区。
本书撰写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缘由、研究问题、研究框架、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章内容对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内容是在对济南市历下区两所学校和两个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合作博弈背景、参与主体的“行为—意识”、合作方式、实践内容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和深入分析,并辅以案例的形式对相关合作实践进行深度解析、总结和反思;第四章是对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生成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内容是分别从互惠、增能和协同创生角度分析了实现学校与社区合作深度、内涵和创新发展的维度、策略及建议。
本书的结论如下:
第一,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状整体呈现出“因循守旧”和“顺势而为”两个特质,两所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总体合作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合作学校和社区的组织者所具有的能力、理念和行为表现出差异化;第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参与主体“行为—意识”特征呈现出“背众”“从众”和“出众”三个层面,其中,“背众”的行为主体意识是安于现状,体现在负能的个体和负能的合作关系两个方面,“从众”的行为主体意识是顺应时势,体现在抛离“一致性”的理性自利和瓦解“互惠性”的刻板印象,“出众”的行为主体意识是自主探索,表现在尝试自我增能和自主创新;第三,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促成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审慎”与“友谊”的相互性,属于直接关系建构,其二是“家委会”与“社工”的嵌入,属于外力赋能合作;第四,学校与社区合作实践内容的特点主要呈现“政治合作”“民生合作”“经济合作”“时际合作”“德融合作”。
学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的现实困境呈“内卷外困”和“举步维艰”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弱互惠”性学校与社区之间合作关系导致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受益失衡,表现在对融合理念的抛离导致“割裂”与“偏爱”、对共生责任的逃避导致“敷衍”与“模仿”、对传统规范的盘桓导致“表面”与“形式”;第二,“内卷化”学校与社区合作实践发展使得能量缺失,产生低水平专业学习力下的增能障碍,弱势自我效能下的内生认知错位,不完美公共理性下的局限性赋能;第三,“非定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难以突破创新瓶颈,形同虚设的寡助止步于局域利他,迷惘的学校与社区合作道路荆棘。
基于现状调研和困境分析,本书认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应从互惠、增能和协同创生三个发展维度来实现:首先,应从互惠角度出发重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发展,从广泛互惠美德、政策导向和实践理性三个层面明晰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演化向度,以互惠共享的价值理念认同、自我导向学习与反思对话、民主协商与共同决策和支持合作必需的物质条件来落实学校与社区互惠合作的实践维度。其次,以增能深化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内涵发展,以党政引领、政策保障、评估监督机制的完善来为合作增能;更重要的是,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心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服务社会职能,提高教育效能;社区应践行科学治理策略,有效发挥教育整体效能,推动社区多元群体参与,赋能社区话语权,统筹合作发展规划,实现自我增能。最后,学校与社区应协同创生、共同进步和赋能未来,以共同学习、互相学习、智慧学习、终身学习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成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机构成,以合作教育课程协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请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以完善合作平台构建协同强化教育效能,促使学校与社区合作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节点,迈向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创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