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现有柔性电子材料、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系统论述了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发展趋势,包括多种类型的新型柔性电子材料,体现了当今世界柔性电子较先进、较前沿的技术和成果。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新材料”丛书之分册。本书对现有柔性电子材料、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系统论述了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发展趋势,包括多种类型的新型柔性电子材料,如有机聚合物、水凝胶、碳材料等,新型的柔性电子器件,如柔性薄膜晶体管、柔性传感器、柔性发光器件等。本书体现了当今世界柔性电子较先进、较前沿的技术和成果,介绍了较新的技术信息,适合柔性电子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新材料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新材料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新材料中介咨询机构等领域的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沈国震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2009年分别在韩国汉阳大学、日本国立材料研究院、美国南加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2月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方向:低维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柔性电子储能器件领域的应用。2001年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引用超过8200次,论文H指数为49。获“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第18届国际超晶格-纳米结构-纳米器件大会青年科学界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
內容試閱: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新材料”丛书是由国内一流学者著述的一套材料类科技著作。丛书突出颠覆性、前瞻性、前沿性特点,涵盖了超材料、气凝胶、离子液体、多孔金属等10 多种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新技术。本书为《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分册。
作为一类新兴的电子技术,柔性电子代表了一类将传统的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或可延展衬底上的新型通用技术。柔性电子器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相比于传统的微电子器件,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超轻、可弯曲、可延展等特点,在信息、医疗、能源、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柔性显示技术带来了视觉技术的革命,柔性传感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医疗的诊疗和监控方式,柔性能源器件为柔性电子系统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给等。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柔性电子材料的开发,以及新的器件工艺和设备的研发。本书内容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低维信息器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61888102)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625404)等多项科研成果,涵盖了新型柔性电子材料、柔性电子器件、新型器件制作工艺、柔性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全链条内容,包含了大量新的技术资料和信息。新型的柔性电子材料如有机聚合物、水凝胶、新型碳材料、仿生材料等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另外,本书还重点论述了多种新型柔性电子器件,如柔性薄膜晶体管、柔性传感器、柔性发光器件等。
本书体现了当今世界柔性电子较先进、较前沿的技术和成果,介绍了较新的技术信息,适合柔性电子学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新材料研究院所、高等学校、新材料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新材料中介咨询机构等领域的人员参考。
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沈国震等编著,参与编著的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章编著分工如下:第1章由南京大学潘力佳、施毅编著;第2章由上海交通大学郭小军编著;第3章由南京工业大学董晓臣编著
;第4章由同济大学黄佳、张诗琦编著;第5章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李铁、张珽编著;第6章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丽丽、北京理工大学沈国震编著;第7章由清华大学谢杨、盛兴,南京邮电大学高丽,南京大学王欣然编著;第8章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娄正、北京理工大学沈国震编著;第9章由吉林大学刘岳峰、冯晶编著;第10章由华南师范大学高进伟编著;第11章由武汉理工大学鲁建峰、黄福志编著。全书由沈国震统稿定稿。上述单位相关团队的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因编著者能力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3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