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先生多年来研读晚清和民国部分士人,如曾国藩、黄炎培、胡适、竺可桢、郑天挺、朱自清等的日记后,给我们展示的一部独特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专著。作者勾勒出大变革时代下教育转型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深入认识和评论那段逝去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也有读书人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的转移变迁,更人们为人、处事、治家、读书、修学等的经验总结。
|
關於作者: |
田正平,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领域: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等,合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等,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世纪之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
目錄:
|
目 录
前言/1
秋气不惊堂内燕——《管庭芬日记》阅读札记/1
读书·修身·齐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33
一位省级最高教育行政官员的工作日志 ——《严修日记(1894-1898)》阅读札记/65
侍讲学士的困境与出路——《恽毓鼎澄斋日记》阅读札记/107
教育大变革中的乡村塾师——《刘绍宽日记》阅读札记/129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186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210
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阅读札记/231
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桢日记》阅读札记/251
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胡适日记全编·留学日记》阅读札记/301
忠厚诚笃,家国情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330
一位大学教授的自我修为——《朱自清全集·日记》阅读札记/359
大爱无疆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阅读札记/391
参考文献举要/421
|
內容試閱:
|
序
2017 年9 月,承蒙上海教育出版社各位关心,将我在2008—2016 年间陆续写成的几篇阅读日记札记以《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为题刊行。这几年到各地出差开会,经常碰到一些同行学者,特别是一些年轻朋友,问起这本小书的后续情况,因为他们大多记得,在书的“前言” 中曾经提及,将继续进行这项研究, “以后陆续写成的,可以作为续集”的承诺。事实上,这些年来除必需的教学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之外,我确实一直沉浸在晚清、民国士人日记研读的苦乐之中,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研读这些日记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增强了对历史研究的敬畏感和对于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研究的多面相、复杂性的理解。浙江海宁乡村塾师管庭芬五十余年逐日留下的一百三十多万字的日记,让我们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广大乡村普通士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追求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中国社会跨入近代的艰难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沉重有了深切的体悟。多年前阅读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警世之句“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体会不到作者那种复杂的心情,读着《管庭芬日记》,这两句诗会时时跳出来,让我掩卷沉思。出生于1860 年的严修和出生于\1899 年的郑天挺,无论从年龄、知识结构、个人阅历等哪个方面考虑,都应该是分属两代的士人:前者二十三岁中进士,点翰林,三十五岁主持贵州一省学务;后者二十一岁从北京大学国学门毕业,三十四岁担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四十一岁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但是,当我分别阅读《严修日记(1894—1898)》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时,却分明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气贯串其间。无论是在地瘠民贫、风气闭塞的贵州,还是在空袭不断、生活艰难的昆明,为了启迪民智,为了培育人才,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他们抛家别子, “万里孤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客观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以及让人感动不已的忠于职守、勤勉奉公、一身正气、洁身守德的个人品格和情操,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把传统士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的日记,则展示了一幅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诸多先进与落后、激进与保守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生动画面。刘绍宽亲身经历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次教育变革,由私塾先生、书院山长而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直至县教育会会长、县政府教育科科长、温处学务分处编检,通过自己的努力,紧跟时代步伐,为浙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后,作为教育家的刘绍宽,关注的重心从国家存亡的层面转而上升到中国文化的消亡、传统伦理的废弃、孔孟之学将被澌灭的层面。这种关注重心的转移使他视一切新思潮、新观点、
新风尚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他怀着深深的不安与无奈远离教育改革现场,回归故里,甚至试图通过恢复私塾式教学“为后进造就几人”。这样一种从站在时代潮头到远离改革现场的人生轨迹发生在一位乡村塾师身上,比我们经常用来诠释历史的严复、康有为等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更让人觉得震撼和有说服力,因而为我们深入认识和评论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朱自清的大名,对于近百年来受过中小学教育的中国民众而言,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影响最大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其实,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二十八年是在讲坛上度过的,其中,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即整整二十三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记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地陆续出版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士人日记数量剧增,日记主人的身份更是纷繁多样,真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出于专业背景和读书兴趣,我在选择阅读对象时,大致遵循这样的思路:一是努力把近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连贯起来,做到在时间上不断线,特别是几次大的教育变革,不能留下空档;二是人物的涵盖面尽量广泛,力争做到各个群体都有代表性人物,不留空白。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思路一直是比较明确的,但是,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还是留下许多遗憾。最近,与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交换意见,他们听了我的想法后明确告诉我,之前的承诺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更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建议我把最近几年写的几篇札记收录进来,出一个新版,并建议把书名改为《日记里的教育世界———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撰文的初衷。这个主意,我欣然接受。
此版增加的文章是《秋气不惊堂内燕—— 〈管庭芬日记〉阅读札记》《一位省级最高教育行政官员的工作日志—— 〈严修日记(1894—1898)〉阅读札记》《教育大变革中的一位乡村塾师—— 〈刘绍宽日记〉阅读札记》《忠厚诚笃,家国情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一位大学教授的自我修为—— 〈朱自清全集·日记〉阅读札记》《大爱无疆——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阅读札记》。另外,在正文之后增加了参考文献举要。同时,借改版的机会,将前此刊布的几篇文章又做了一次校阅。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大爱无疆——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阅读札记》一文是在阅读梁启超家书之后撰写的。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教育家,文化启蒙的一代宗师。其实,他还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梁启超不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新民” 事业,而且身体力行,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九个子女个个成为二十世纪的“新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世人用“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的美誉称赞梁氏家庭教育的成功。《梁启超家书校注本》一书,忠实、全面地记录了一位慈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所思、所行!生动、翔实地留下了梁氏九个子女各自成长的鲜活足迹。可以说,梁启超写给子女们的家书,就是一部二十世纪版的“梁氏家训”,阅读这些感情细腻丰富、没有任何修饰的书信,真切地感受到梁启超对子女、对亲人、对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爱恋,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给我们开启了无尽的思考空间。家书,特别是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等至亲之间的书信往来,与日记一样,也是私密性很强的一类文献,所以把这篇文章一并收录进来。
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期待着读者诸君的批评指正。
田正平
壬寅端午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