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編輯推薦: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主席指出,“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我国航天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航天战略格局规划了蓝图。逐梦路上,能无荆棘?头顶星空,暗战波谲。
为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航天战略的思想,我们系统研究了当代世界各国航天战略竞争思想,从数十本国外出版物中挑选了这本Understanding Space Strategy《航天战略竞争的艺术》。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美国航天战略决策阶层的思维方式与决策逻辑,因此,既可作为太空作战人员的训练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航天战略、太空作战、太空政策等相关领域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的学术参考用书,还可作为航天科技人员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装备体系布局的借鉴参考用书。
內容簡介:
作者约翰·J·克莱恩博士来自培养美国航天政策制定者的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原著由Routledge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是当代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航天战略竞争理论的著作,中文版获得装备科技译著出版基金资助。
全书共计9章,其主要内容来自克莱恩博士近年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讲授“太空政策”课程的教学讲义,该研究所曾制定过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主要为美国政界培养优秀的太空政策制定者。克莱恩博士在航天战略领域具有深刻的战略思维、独到的政策见解和自成一家的理论框架,并在美国航天界具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曾提出了分散化空间系统、建立独立的太空军等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后来都在美国逐一实现。时隔多年他撰写的又一力作《航天战略竞争的艺术》中,试图为航天战略学建立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更综合的理论框架,同时展望未来,为美国决胜未来的太空战场提出了许多新的政策建议。此外,作者对美国航天政策具有较准确的预见性,在本书中,读者将会了解到诸如美国为什么会决定在2019年建立一支独立的太空军等问题的答案。
克莱恩博士深受西方“历史科学之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大国竞争崛起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毫不避讳谈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书中通过研究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大国竞争态势下太空力量的崛起与竞争,分析强调了为什么政客会基于对恐惧、荣誉和利益的评估而发起战争,并解释了为什么这也将是未来太空战争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太空战的战略,以及威慑、吓阻和固有自卫权的概念,并概述了大、中和新兴太空强国的航天战略。此外,本书还研究了武装冲突法、行为规范和交战规则对航天战略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航天战略的影响。不同于作者在上一本专著《太空战:战略、原则与政策》中所采用的比较海权论研究思路,本书提出的则是建构在历史经验思维方式上的航天战略理论框架,具有独特的航天大国竞争博弈思维特色,对不远的将来传统航天大国和新兴航天大国在太空可能发生的战争具有前瞻性研究意义,因此,预期将引起航天战略、太空作战、太空政策、国际关系、历史科学等领域学者的较大兴趣。
關於作者:
约翰·J·克莱恩博士是美国猎鹰研究公司的高级研究员和战略专家,目前担任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的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航天战略与航天政策研究,并承担该研究所“太空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此书内容来自作者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的授课内容。作者的学术思想理性而沉稳,在涉及国际政治的航天战略领域学术问题上能秉持客观、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也能坚持学术性原则,不带有任何政治偏向,是西方航天战略领域为数不多的冷静学者。
郭刚,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曾多次参加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近年来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项。
李薇,女,战略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家安全战略、太空安全战略领域研究,多次参加国家重大航天任务,近年来在国防战略学领域发表论文8篇。
侯重远,海军工程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主要从事航天器轨道与姿态的确定与控制领域研究,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航天任务,近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3篇。
杨洋,清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硕士,主要从事航天探测与轨道动力学领域研究,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航天任务,近年来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