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著名学者钱理群作序推荐 “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扣人心弦的故事 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网罗重大历史事件,又涉及艺术流派;既有帝王和革命者的故事,又有艺术家、发明家的轶闻。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 ★别具一格的日记体 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一人称讲述发生在她/他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亲历的具体“感受”! ★真实的历史背景知识 每本书后面都附有“想知道更多”部分,告诉你更多、更详细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相关的众多秘密!
|
內容簡介: |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二重奏, 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 * * * *
《王室的逃亡:小裁缝露易丝的日记》
露易丝十三岁那年,离开家乡布列塔尼来到巴黎,跟着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师罗斯·贝尔坦小姐当学徒。她刚适应巴黎的生活,大革命就爆发了。露易丝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她在日记中记载了民不聊生的景象和王室的种种骄奢淫逸。
|
關於作者: |
多米尼克·若利(1953— ),法国儿童文学作家、历史学家。曾当过中学历史老师,后在大学任教。她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本书,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历史普及读物。
|
內容試閱:
|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致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178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巴黎
我拿出笔和纸开始奋笔疾书。房间里静得只听得到纸、笔摩擦的唰唰声。我真希望自己能写得再快些。房东太太只给了我两小根蜡烛,可我还有好多事儿要赶在最后一根蜡烛熄灭前记下来。
我上楼前,她扔给我两小根蜡烛说:“今晚肯定够你用的啦。”我敢打赌,你要是像我一样,经历过这一路的颠簸,肯定会倒下去就爬不起来了。
我是今天凌晨抵达巴黎的,随后便在屋顶的一个小房间里安顿了下来。直到拂晓时分,当马蹄敲打在城里石子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时,我才从沉睡中惊 醒。
我告诉自己:“露易丝,重要的时刻到来了!你一定行的!睁大双眼,抬头挺胸,胆子大些!”
这时候,我耳边回响起教我缝纫的莫雷尔嬷嬷的叮嘱。三天前,我出发时,她对我絮絮叨叨地讲了一堆话,然后迅速地吻了一下我的脸颊便转身走了。唉!我难过的并不是离开她,而是离开那些送我到蒙托邦驿站、站在我面前、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的人们。
妈妈一直在强颜欢笑,一部分脸被头巾遮住了,嘴唇在奇怪地抽动着,我一看着她,她脸上的微笑就渐渐僵住了。
神父先生站在她身旁,双手放在腹部,他身上的黑色长袍勉强能遮住滚圆滚圆的肚子。我舍不得离开神父,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乐于助人,我欠这位守护天使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了……
十年前,不幸降临到我们家头上。他第一时间就来到我们身边帮助我们,不停地安慰妈妈。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妈妈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和儿子被雷电活活劈死在园圃中。之后,布勒伊神父便出工钱雇妈妈去他家工作。一天,他无意中撞见我坐在壁炉旁撕他的祈祷书玩,于是他当即决定教我读书写字。
他从黑色长袍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扁平的小盒子,对我说:“我的小露易丝,拿着吧。你到巴黎后会用得着的……特别是你想家或是感到孤独的时 候。”
我目瞪口呆地停了几秒钟,羞得满面通红。
“露易丝,你在等什么?”妈妈催我了。
我拆开盒子,里面是本中等厚度的小本子。我沉默了一会儿,心里暗自琢磨这个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手上则用拇指从前到后、又从后到前一页页地翻着这本小本子。
我走到神父先生面前想和他拥抱道别。就在那时,他从黑色长袍的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个细长的盒子来,里面装着一支鹅毛笔和一小管黑色固体墨水。
他眯着眼睛逗我说:“小文书的全副行头总算备齐啦!要是当裁缝挣不了什么钱,你可以去广场上代人写信为生。要知道,这在城里可是个好差事啊!”
“上车啦!大家上车啦!”马车夫大声叫嚷着。
我赶快结结巴巴地向神父道谢。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流泪。我把小本子和鹅毛笔都放进包袱里,里面还放
了些乱七八糟的旧东西:我的布娃娃希弗蜜、黑色封皮的祈祷书、妈妈的念珠、一罐杏子果酱,还有一堆用纸包好的食物。我转身翻出红色天鹅绒小盒子(盒子的刺绣套子还是我自己缝的呢),想打开最后确认一下地址。里面放着一张被我叠起来的字条,上面写着:“喷泉旁黎塞留街,圣罗什教堂,贝尔坦小姐。”
我还记得那天在布勒伊神父家里,他递给我们椅子让我们坐下,然后第一次在我面前提起这个名字。
他手上拿着一封信,说道:“罗斯·贝尔坦小姐是我的表妹。她常常给我写信,这封信就是我刚收到的……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了巴黎广场上一位知名的妇女服饰商,她的顾客里有很多名媛贵 妇……”
“神父大人,您想说什么?”妈妈好像是看着我问的。
神父继续用周日布道般的语调慢慢地说道:“她要找些可靠的、不怕吃苦的、勤劳的学徒来完成顾客们的订单。”这时,他转身对我说:“我想推荐露易丝去。一方面,镇上的莫雷尔嬷嬷已经教会她做针线活啦,另一
方面,她快十四岁了吧,是不是可以开始做工了?”
妈妈愣住了,半天都没有说话,双手抓住围裙搓来搓去,脸上一会儿是感激的笑容,一会儿又变成伤心的样子。我呢,呆呆地坐在椅子上,神父的话在我脑海里翻来覆去,把我的头都搞晕 了。
妈妈表态之前,我就猜到她会接受亲爱的神父的提议。那天晚上,回家途中,她步伐坚定,不停地感谢上苍、感谢布勒伊神父的善心。到家后,她马上动手给我准备行李物品。她从樱桃木大衣柜里拿出一叠内衣,放在膝盖上,一件件打开,仔细地在每件棉织品上用红线绣上我的姓氏。不一会儿,莫雷尔嬷嬷也加入了刺绣的行列。她为自己的徒弟能去巴黎闯荡而骄傲,但同时心里多少又有些嫉妒,所以她一会儿表示祝贺,一会儿又说些尖酸的批评。有天早上,她要求我当着她的面试穿两三条顾客不要的裙 子。
“你真是太幸运了!我的小露易丝,这些裙子就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啊。”她一边把又长又大的裙子按照我的身形修改,一边虚情假意地说。
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怪模怪样的,完全像是从穷乡僻壤来的呆头鹅!我决定将来到巴黎后绝对不穿这种滑稽可笑的衣服!
在旅舍做活的安琪儿是我的奶娘,她像妈妈一样,对我的事情可上心了。以前,当我妈妈强忍悲痛、四处做工挣钱糊口的时候,是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自从知道我要去巴黎后,她做了很多我喜欢的、平时周日才能吃到的菜肴:奶油烤鸡,薄饼,烤香肠,小杏仁烤饼,等等。
她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掀起炉膛上的锅盖,让我猜猜她在炖什么好东西。
“你到巴黎后肯定会很想念安琪儿妈妈的饭菜的!去吧,我的露易丝,多吃点!”她一边对我说,一边拿起大汤勺盛东西给我吃。
真香啊!我仿佛闻到空气中飘来阵阵香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