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公共艺术是一门以公共价值、人文关怀理念和当代艺术审美范式介入城乡公共空间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视觉美学重塑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艺术形态为探求内核,具有公共性、互动性、艺术性、在地性表现特质,美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跨界融合的当代新型艺术。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概念引入与转译、城市雕塑本体即公共艺术、城市美化艺术、到与公众互动并介入地方重塑的艺术等各个阶段。当下,公共艺术正逐步表现出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社会现场与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肌理及问题成为公共艺术重要的创作动机基点及灵感来源。公共艺术力求在丰富的实践中,弥合艺术与社会的边界,深入社群,连接人际交往,有效地探索“关系美学”以及对话的社会效力与意义,促进艺术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
《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尝试性地探索在中国当下的公共艺术,根植于中国场所空间和时代命题,从历史的维度、共生的社群、生态的未来、知识的方向四个路径出发,强调跨界融合、多元互通、青年力量,探讨中国特色公共艺术创作模式、应用模式以及田野创作的方法论,从而试图满足公共艺术、雕塑、景观艺术、生态艺术、艺术人类学等专业研究者及学生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进行探索的需求。
|
關於作者: |
曾令香,四川美院艺术与社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骨干访问学者,国际公共艺术奖研究员与提名人,CLDA国际顾问团学术顾问,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田野创作社”创始人、数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及“四川美院公共艺术教育国际工坊”发起人与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乡村振兴与民艺活化特色工作室”负责人。
欧阳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艺术和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参与策划和主持“乡村重塑:莫干山再行动”“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下游部分)等公共艺术学术项目,并从事国际艺术交流合作项目等。
|
目錄:
|
第一章共缘中国现场与长江上下/1
第二章共识“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的现场逻辑/5
一总体框架/6
二方法途径/7
三逻辑结构/8
第三章共生社群的力量/19
一四川美术学院——重庆:艺术的社群?记忆的容器/21
二“流域?图像景观”国际论坛/50
三“漂移的平台”之回溯与后续发展/77
第四章链接与在地/89
一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乡村场域中的艺术共生/90
二湖北美术学院——武汉:“武汉与我”/108
三江南大学——无锡:“以艺术的名义搞垃圾”/126
四上海美术学院——达喀尔:“魅力中国?乡村振兴”/161
第五章因缘聚艺 众生关切: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效果评估/171
附录/175
一“漂移的平台”参与艺术家访谈实录/176
二参与艺术家名单/193
三参与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197
|
內容試閱:
|
出版前言
中国公共艺术的研究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的重要内核是创造和审美,创造就意味着创新,即不断自我超越并创生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是一个动词,艺术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艺术的定义、内涵与外延素来都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变化而演迁。公共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舶入中国,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翻译理论的阶段,此时正步入通过在地的实践与直面自身文化逻辑与时代命题来建构中国经验的新阶段。
“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是基于长江这个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更替迭变的典型载体与超历史尺度与超自然尺度的大现场,由四川美术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发起,联合长江沿线乃至全国的各大专院校、学术团体、民间机构与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形成共同体,进行跨时空、跨领域、跨学科与跨媒介的公共艺术在地实践研究项目。该项目自2018年开始逐年持续进行,项目正是想通过实验主义的精神、理性主义的态度与行动主义的方式,在中国的真实现场面对真实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在地实践重新树立与建构公共艺术的中国经验,去接续公共艺术使命,探求新时代的新的方法论、新的精神内涵。
因此,“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系列丛书是一次次行动的理论梳理,其视野宽广,内容丰富。既呈现了各种现场的各种实践案例与各种路径经验,又呈现了各大学术主体的不同学术思考,尤其是各大高校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学术精神、治学特性与学术体系的差异,与此同时,还展现了艺术与社会的真实而生动的关系。该系列的每一本书都是对每一届公共艺术行动的记录与理论表达,各自的研究目的和特点具有共同的内部逻辑结构,将完整地呈现一个在时空中不断生长的学术生态。
愿该系列丛书成为公共艺术研究的一道新景观、一个集结号,召集天下同道中人共谋公共艺术学术大业,开启中国公共艺术新征程。
曾令香
2021年9月
序 现场与在场
公共艺术的定义正在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