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稿为哲学论文集,辑录作者发表于《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东南学术》、《福建论坛》等刊物20余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哲学认识论、文化哲学、社会转型、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论题。这些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等刊物转载和摘要,并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所引用,体现了作者个人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具有创见性的哲学思考。
|
關於作者: |
林默彪,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文化哲学、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社会转型等。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转载、介绍;著有《诠释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社会转型与人文关切》。
|
目錄:
|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哲学的反思与反思的哲学
哲学创新释要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哲学何以谓之“历史科学”?
“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的经纬: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四重分析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
——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与问题域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释要
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
存在的孤离与人文的反思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种人文读解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症像与人文自觉
道德问题的现实检视与制度安排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诗性的乡愁:自然的人文追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福建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
生存哲学的价值关切:以人为中心的和谐与发展
中国现代观念史研究视域与方法探略
当代中国哲学话语建构的若干问题
|
內容試閱:
|
总序
在美丽的榕城白马河畔,有一个由中青年哲学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他们以理性的激情,把哲学反思的视野投向当代社会发展,试图以“哲学与社会发展文丛”为题陆续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与他们深入交谈中,我被他们的哲学学养和睿识以及他们对哲学与时代的那份眷注、担当的情怀所深深地打动,欣然应邀为该文丛作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造就了中国社会实践的辉煌,也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研究的发展。从历史反思到实践观念,从体系创新到问题意识,从经典诠释到话语建构,哲学在把握时代的同时也被时代所涵养化育,呈现多样化的研究面相。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转型过程中,哲学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哲学不应该以思辨的精神贵族自期自许,而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诚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的“贴在地面行走,而不在云端跳舞”,哲学应当“接地气”——在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获得鲜活厚实的“地气”。社会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哲学必须也能够以其理性的力量在反思、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生机活力,拓展出新的问题域。
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转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日益显现、暴露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在当代中国并非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有了其出场的语境。诸如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结构的重组,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公平正义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发展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等,社会发展以问题集呈现在世人面前。问题表明发展对理论需求的迫切性。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复杂性、长期性、风险性需要克服单线性的进化论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也不能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实证的认识层面上,全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来烛引,对发展的具体的经验的把握必须上升到哲学的总体性的层面上来。因为,在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维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