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陈泽宪教授从事法学研究、教学和法治实践四十余年来,为中国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桃李满天下,本书即为陈泽宪教授门下四十多位弟子为祝贺老师七十华诞从各自学术成果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结成的文集。文集一为祝寿,一为雅集,一为交流。全书围绕求索刑事法治的主题,从“社会发展与刑法改革”“刑事司法与人权保障”“涉外法治与国际刑法”三个部分展开,不仅集中展现了陈门弟子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成就,也突出反映了陈泽宪教授的学术影响,成为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别有特色的注脚。
|
關於作者: |
吴大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法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犯罪学、循环经济。
王秀梅,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秘书长。入选JY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卓越奖。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国际刑事司法和外国刑法。
石经海,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二级教授,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带头人(负责人)、量刑研究中心主任、《量刑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JY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重庆市第四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第三批技术学术带头人。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编 社会发展与刑法改革
试论犯罪学、刑法学与刑事政策 樊 文
刑事政策视野内刑罚轻重均衡实证研究
——对受刑人刑罚轻重主观均衡的反思 王志强
构建和谐社会之刑事处罚权正当化新思考
——以量刑阶段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为视角 吴大华
我国数据犯罪中法益刑法保护的几个问题 杨正万
论受胁迫民事法律行为撤销权的行使与强迫交易罪成立的关系 王志祥
从刑事一体化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走私犯罪的刑事策略 陈 晖
学科军事法论 冉巨火
我国刑法制裁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彭文华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辨
——以孙伟铭案为例 刘瑞平
自反性现代化的刑法意义
——风险刑法研究的宏观知识路径探索 焦旭鹏
共犯之共犯规范理论研究 田 淼
刑法适用方法概论 牛克乾
刑法中的被害人行为类型及有效条件问题研究 吕凤丽
企业数据刑事合规的重点场景与合规建议 张建肖
处置型污染环境罪的法教义学分析 刘伟琦
我国洗钱罪名体系的司法适用与法益确定 时 方
第二编 刑事司法与人权保障
权利冲突视域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理解与适用 王雪梅
刑期折抵制度的人权保障实践 石经海
疑罪从无与冤假错案关系论 董玉庭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理论定位及实践要求 高长见
社区矫正对刑罚发展的影响分析 刘 君
未成年被害人保护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改革方向 向 燕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程序模式 谢进杰
审慎引入客观举证责任裁判方法 季桥龙
论毒品犯罪死刑配置的正当性 胡 芳
死刑改革背景下的终身监禁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究 袁建伟
利用技术措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犯罪化研究 周光清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问题研究
——兼论将“强制教养”纳入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 张文秀
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与量刑公正的实现
——兼论人工智能在量刑中的定位与边界 黄春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构建分析
——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视角 刘宇轩
减刑庭审实质化的维度与机制 曾娇艳
阶梯式量刑事实证明标准的提倡 单子洪
第三编 涉外法治与国际刑法
全球恐怖主义犯罪:形势、应对与执法合作 王秀梅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原则 成良文
基于社会组织化水平对刑罚报应理论的再认识
——兼论康德、黑格尔刑罚报应理论的区别与缺陷 司建军
国际刑事法院的重点调查和起诉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 杨 柳
德国判例制度的核心精神及其实践机制 周振杰
日本环境司法研究
——从水俣病案件看日本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 李正日
中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问题研究 周维明
“总的正义原则”之辩:论战后审判的基础和机能 徐 持
联合国国际法院如何发展强行法 邓 华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追赃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郝家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