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在阅读《榉木崖下的小黑》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跟随淳朴可爱的“小黑”,走进一个新天地!本书中文字纯真朴实、细腻灵动;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层层深入、温暖动人。主人公小黑的日常故事和榉木崖村的发展就像小小的缩影,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发展。
|
內容簡介: |
《榉木崖下的小黑》是一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本土儿童生活,讲金华故事、有“中国味道”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小说的主人公小黑和爷爷一起生活在金华八仙溪畔榉木崖村,父母在外务工。故事结构主要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通过主人公小黑的视角,展现了金华尤其是金东的乡情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表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善良、淳朴、奋进的文化精神,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另一条线通过描述小黑和家人、乡亲、老师、小伙伴等人物之间发生的精彩故事,以及榉木崖村的乡村建设、科技运用推广等变化,表现少年儿童积极向上、茁壮成长的面貌,展现新时代奋进昂扬的新农村、新生活。
|
關於作者: |
叶靖,笔名小默。浙江省文化艺术作品权益保护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协会员,副主任医师,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从事社区卫生管理与预防保健工作,喜爱写作与书画,曾在省市报刊发表多篇诗文作品。
|
目錄:
|
1 困窘的丰收季 / 001
2 众人相助情谊浓 / 006
3 有志气的人 / 013
4 甜蜜的烦恼 / 021
5 不再相遇的星星 / 027
6 我家有个小菜园 / 033
7 爱的滋味有点“苦” / 039
8 狼狈的“偷鸡贼” / 046
9 迎来新生命 / 053
10 小镇上的儿童文学馆 / 059
11 不识字的校长 / 066
12 骄傲的“守墓人” / 072
13 一场意外 / 077
14 神奇的木刻年画 / 081
15 山南村里听故事 / 086
16 大龙窑里制“宝贝” / 094
17 望归的泪水 / 100
18 冬米冬水酿冬酒 / 105
19 天上掉下个“娟姐姐” / 110
20 “失踪”的爸爸妈妈 / 115
21 此情绵绵无绝期 / 123
22 “迎花树”上遇小文 / 127
23 爷孙两个走方山 / 134
24 蒲塘村里识传奇 / 142
25 爱的滋味 / 148
26 城里来了“洋”老师 / 154
27 马老师的“三把火” / 160
28 爸妈的陪伴像蜜糖 / 164
29 爸爸是个大忙人 / 171
30 厉害的杜小文 / 177
31 我教老师“金哇话” / 183
32 自掘水坝的傻爸爸 / 188
33 “我来给你当拐棍!” / 193
34 采茶时光欢乐多 / 198
35 风筝“情缘” / 205
36 山茶烂漫前程好 / 211
37 面馆用上机器人 / 217
38 美丽的事业 / 222
39 最是麦香动人心 / 231
40 千层底,密密缝 / 236
41 “虾”路相逢勇者胜 / 241
42 托老园飞出欢乐歌 / 249
43 爱的礼物 / 259
44 爱向远方 / 267
后? 记 / 279
|
內容試閱:
|
18 冬米冬水酿冬酒
爸爸妈妈这一爽约就爽约了足足一星期。后来,小黑才知道,他们是给工友办事才耽搁了。唉!叫小黑说什么好呢?这些日子,他的心情简直要用度日如年来形容。爷爷宽慰小黑说,酿完末茬冬酒,再怎么的,爸爸妈妈也会到家了。
今年开春迟,爷爷的冬酒已经酿过两茬,要赶在开春前,把冬末酒酿上,不然入了春酿的酒容易发酸,就不好入口了。爷爷酿的是金华府酒,糯米黄酒的一种,大家都喜欢把它叫作 “寿生酒”。金华有四香——佛手香、酥饼香、火腿香,还有寿生酒香。比起前面三种香,寿生酒家家户户都会酿,小黑自然觉得寿生酒香更亲切。
“冬米冬水酿冬酒”,家乡人用自己种出来的稻米加上深井里打出的甘泉水,在寒冷的冬天低温酿造的冬酒,醇厚、柔和、清澈、香浓,是久负盛名的特产。小黑记得课堂上老郑老师讲过,家乡的大诗人艾青就曾经给寿生酒题词:“常饮寿生酒,健康而长寿。”
爷爷酿了几十年酒,对酿酒的工序执行得一丝不苟。
每年出梅以后,爷爷就带小黑开始泡蓼草。蓼草是长在小池塘边上的一种草,有紫红的一簇簇小花,会长出细小的种子,有淡淡的薄荷香。小黑和爷爷把蓼草的花簇带种子一并采下,用水泡在窄口陶瓮里,直到瓮里的蓼草变软发酵发出“臭味”,最后“烂”到连草茎都不见了,这草汁就可以用了。小黑曾经闻过蓼草汁,有股冲鼻的怪味,可是奇了怪了,越是冲鼻的蓼草汁做成的麦曲酿出的酒就越香醇。
七八月里,爷爷带着小黑把泡好的蓼草汁和在麦粉里做成曲,包成一块块“砖头”,放在大太阳底下晾干,再用捣臼捣碎成曲粉。麦曲里藏着爷爷酿冬酒的小秘密。
原来,要想冬酒酿得好,一定要用陈年的麦曲,放得越久酒就越香;光有麦曲还不行,还要加上红曲。红曲不及麦曲香,但是可以舒筋活血,二者相加,简直是“珠联璧合”,让酿出的酒既有麦曲的香,又有红曲的独特功效,难怪大家都喜欢。
爷爷这次就用上了麦曲加红曲的“组合拳”。他蒸上满满一大木桶糯米饭。小黑帮着在老虎灶下用松树枝烧火,把火烧得旺旺的。爷爷还不放心,不时要绕到灶下来看看,叮嘱小黑一定不要忘了添柴火。小黑把头点得跟鸡啄米似的,拍着胸脯保证:“爷爷,放心啦!一定误不了事!”
足足蒸了小半天,糯米饭才蒸好。爷爷捣出一小碗,洒上些红糖,递给小黑。真香啊!小黑的脑袋都要钻进碗里了呢。
在小黑狼吞虎咽的当口,爷爷开始淋饭了。他把一整桶饭架在木盆子上,用门口深井里打上来的冬水一遍遍地淋在饭上,直到糯米饭只剩了一点点温热,才把饭摊在竹匾上,开始加麦曲和红曲。他用杆秤称出足量的麦曲和红曲,一点点地与饭混匀,嘴上念叨着:“10斤米,8两红曲,4两麦曲。”
“是方伯伯教的配比吗?”小黑问爷爷。
“是呀是呀。”爷爷告诉小黑,方伯伯是老酒坊最有经验的酿酒师傅。他酿酒,讲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就是说,酿酒要讲究时令、节气,用最好的材料,最传统的工艺,所以经他手酿出的寿生酒总是供不应求。
等到拌好的酒饭变得微凉,爷爷就把饭倒进早就准备好的大酒缸,加上称好的水。
“爷爷,方伯伯有说加多少水吗?”
“有啊有啊。”爷爷接着告诉小黑,寿生酒的出酒率要控制在150%至180%,也就是100 斤米只能产出150至180斤的寿生酒,这样的比例才能充分保证寿生酒的品质。
“市面上那些普通黄酒出酒率可以在300%,甚至400%,品质哪里比得上咱们寿生酒呢!”爷爷的声音里透着满满的骄傲。
这以后,每隔几天爷爷就领着小黑去“搅缸”,用一根长长的榉木棒,不停地把酒缸里“沉睡”的米饭搅一搅,直到清水上浮,米饭下沉为止。
慢慢地,米饭变亮了,变软了,像一颗颗刚从蚌肉里采下的珍珠。缸里开始发出“咕嘟咕嘟”的气泡声,声音越来越清楚,隔着密实的盖布,都能听得到,好像有一群孩子在说话一般,真是有趣极了。小黑只要不做作业,就蹲在酒缸边,把耳朵贴着粗糙又冰凉的缸壁,听着缸里的咕嘟声。呀,这群不知疲倦的“娃娃”,真比小黑还“话痨”呀!你听,他们不停地说着别人听不懂的悄悄话,莫非他们也跟小黑一样,向着久未归家的爸爸妈妈吐露着心里话吗?
爷爷开始准备装酒用的酒坛和封泥。他说,再等上个把月,酒就酿好了,那时要将沉淀后的酒汇入酒坛,坛口再用箬叶和着黄泥封裹,藏到东屋阴凉的楼梯底下再存上一段时间进行后熟发酵,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两年或者更长,这样可以增加醇度和清香。爷爷的前几茬酒,都还在楼梯间里藏着呢。
逢年过节,爷爷会把藏了几年的好酒拿出一坛来,让大家分享。爷爷酿的酒,一开封就透出一股浓浓的酒香,香得让人“鼻子都快掉下来”。倒在瓷碗里,晶莹剔透,还有些微微的“挂壁”,像极了会流动的琥珀。就着简单的菜肴,爷爷陪老伙计们喝到微醺,还会哼上几句金华戏。听爷爷说,旧时卖寿生酒的酒庄最前头都会留一个最高的位置给唱金华戏的师傅坐,大家喝着酒,听着戏,别提有多惬意了!
现在爷爷眯着眼睛,和小黑一起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收音机里,正播着一段《三请樊梨花》的金华戏。“自从那盘古开天地……”爷爷跟着乐曲,轻轻地哼唱着,粗壮的手指跟着乐曲的节奏敲击在椅子的扶手上,发出“的笃的笃”的声音。他的脸上,有一种浅浅的光泽在荡漾,把他那些沟沟壑壑一般纵横交错的皱纹都淹没了去。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爷爷这么开心了。小黑想起了那些下雨的夜晚。雨点扑打着屋后的榉树叶子,爷爷也总是这样,把小黑搂在怀里拍着,嘴里哼着小黑听不懂的金华戏。就是这些小黑听不懂的金华戏,让小黑在漆黑的夜晚安心地睡去。这样的场景,就是幸福吧!小黑暗暗想着,寿生酒的香气在他心底慢慢地弥漫开来,把他深埋的忧愁一一排挤开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