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竺可桢日记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之于世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本卷收录1946—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遵义到杭州,与浙江大学复员过程相伴,记录了战后科学教育界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乱相。从巴黎到波士顿,与沿途学术考察相伴,扫描了二战后法、英、美诸国的社会景象。从校园到监狱和媒体,“于子三事件”多角度折射出竺可桢的“求是精神”、教育思想、治校原则、法制观念和政治态度。
|
內容簡介: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和昆明等地的“反苏”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将来大学之展望”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因原子弹之发明,而使大学研究科学更增一种刺戟。研究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即人文科学亦应提倡,凡所以有利于苍生,无一不在大学范围之内也。”
他在具体领导复员工作的同时,更从长远着眼,规划着浙江大学的未来。1946年,校中增设了医学院和法学院,至1947年年底,全校已有7个学院、25个学系和7个研究所,在校学生逾2000人。
1946年11月至1947年6月,竺可桢到欧美游访考察。11月间,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竺可桢作为6名代表之一躬逢其盛。会后他在欧美诸国做学术考察,会见友人和学生,尤注意广泛招揽人才,为学校的更大发展做必要的准备。在这次游访中,他在美国科教文化中心的波士顿地区停留时间最长。他的英文文章《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起源》刊载于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查考有关文献。4月间曾应中国留学生之邀,发表题为“中国大学中之自由主义状况”的演讲。5月间在纽约广播讲演“中国大学教育”,在旧金山讲“中国大学情形”。
1947年6月竺可桢归国,国内不久即爆发全面内战。面对校园内风起云涌的罢课学潮和营救被捕学生的学运的严峻局面,他一方面告诫学生“上课不妨营救,上课可得教员同情,上课对外易于交涉”,另一方面主张“学校处置学潮,不能用武,始终认大部学生系优良子弟。学校须以德服人”。8月间,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社等七学术团体年会上发表演讲“科学与世界和平”。10月25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学生于子三被捕,引发持续达4个半月的“于子三事件”。竺可桢奔走呼号,愤然告诉媒体记者“此事将成千古奇冤”。
|
關於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目錄:
|
第10卷目录
前言…………………………………………………………………………………… 3
关于竺可桢日记……………………………………………………………………… 9
日记编例 …………………………………………………………………………… 13
第10 卷说明………………………………………………………………………… 15
1946 年
日记…………………………………………………………………………………… 1
本年事要………………………………………………………………………… 289
通讯录…………………………………………………………………………… 292
读书笔记………………………………………………………………………… 300
收支一览表……………………………………………………………………… 313
浙大预算(民卅五年)及浙大教职员、学生人数 ………………… 330
物价……………………………………………………………………………… 331
新财政系统……………………………………………………………………… 331
卅五年彬彬、宁宁款 ………………………………………………………332
梅儿款…………………………………………………………………………… 332
杂记……………………………………………………………………………… 333
1947 年
日记………………………………………………………………………………… 335
子女成绩………………………………………………………………………625
所订报纸及杂志……………………………………………………………626
薪水……………………………………………………………………………… 628
本年事要………………………………………………………………………… 630
浙江大学民卅六年经费…………………………………………………… 635
浙大卅六年度经费预算及教职员人数……………………………… 636
在欧美接洽的教授……………………………………………………………… 637
杭州地方机关…………………………………………………………………… 638
通讯录…………………………………………………………………………… 639
附录一 第10 卷人名简释表 ………………………………………………641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657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659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661
|
內容試閱: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
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