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竺可桢日记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之于世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本卷收录1939—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南京北极阁到杭州西子湖畔,一肩挑起所长和校长的两副重担。用大学校长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全程。率校一迁建德,二迁泰和,三迁宜山,四迁遵义,颠沛辗转五千里,史无前例的“文军长征”。
|
內容簡介: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阐述校训“求是”(Faith of Truth),须“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灭绝人道,破坏文化”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气象研究所事务。3月间,至昆明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及院务会议。
1940年春,浙大迁校于遵义和湄潭,一年级先在青岩而后转永兴,浙东分校在龙泉(前此于1939年10月开学)。此后,战争年代的浙江大学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10月,在校中成立史地研究部。本年3月,蔡元培去世,竺可桢赴重庆参加吊唁活动,其间出席中研院评议会,参与选举新院长。
竺家基本情况。1939年9月,竺可桢与陈汲订婚于嘉定,1940年3月15日在重庆举行结婚仪式。长子希文随军转战于湖南、广西前线,长女竺梅先后在宜山、重庆读中学,三子竺安先后在宜山和遵义读小学、在湄潭读中学,次女竺宁读小学。1940年12月,幼女竺松出生于遵义。
|
關於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目錄:
|
第7卷目录
前言…………………………………………………………………………………… 3
关于竺可桢日记…………………………………………………………………… 9
日记编例 …………………………………………………………………………… 13
第7 卷说明 ………………………………………………………………………… 15
1939 年
日记…………………………………………………………………………………… 1
读书笔记…………………………………………………………………………232
本年事要………………………………………………………………………… 235
通讯录…………………………………………………………………………… 238
梅儿成绩………………………………………………………………………… 248
重量表…………………………………………………………………………… 249
高度表…………………………………………………………………………… 249
收支一览表……………………………………………………………………… 250
峨眉山高度表……………………………………………………………………260
西南各城市距离数(公里数) ……………………………………………… 262
广西宜山民廿八年十二月物价表……………………………………… 263
1940 年
日记………………………………………………………………………………… 265
读书笔记………………………………………………………………………… 513
杂记……………………………………………………………………………… 524
本年事要………………………………………………………………………… 528
通讯录…………………………………………………………………………… 530
家人身高、体重 …………………………………………………………… 538
收支一览表……………………………………………………………………… 539
附录一 第7 卷人名简释表…………………………………………………557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575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577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579
|
內容試閱: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
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