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編輯推薦: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本卷补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640篇。
从留美哈佛学子到国内名校教授,从操持中国科学社到执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竺可桢亲历了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科学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广泛接触到各界风云人物。文稿以信函为主体,大多为首次披露。
|
內容簡介: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2卷,补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凡640篇。
竺可桢在此时间段内任职历所多变,为便于理解本卷收录文字内容,特将其1927年前之经历择要梳理如下:
1917—1918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社董事,《科学》杂志编辑员。
1918—1920年,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自1919年起,为中国科学社永久社员;自1922年起任该社理事会理事;自1927年起担任多年社长和其他重要职务。
1920—1925年,相继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
自1922年起,多次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会程中任职。
自1924年起,相继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理事会副会长;自1929年起担任会长。
1925—1926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史地部部长。
1926—1927年,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易名为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
1927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副会长,后多年担任评议员。
自1928年起,竺可桢的活动虽然在国家和社会科教事业中渐次扩展,但至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前,始终以在中央研究院主持气象研究所和全国气象事业为主,本卷文稿亦以气象研究所档案藏件为大宗。
|
關於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目錄:
|
第22卷目录
前言 ………………………………………………………………………………… 21
编例 ………………………………………………………………………………… 27
第22 卷说明………………………………………………………………………… 29
1917 年
说风〔译文〕 ………………………………………………………………………1
中国科学社修改总章草案通告 ………………………………………… 11
中国之煤矿〔译文〕 ………………………………………………………… 12
1921 年
致杨铨函〔撰《地文学》书稿〕 …………………………………… 17
中等学校地理教学法 …………………………………………………………18
1922 年
致丁文江函〔请代介绍地质学教员〕 ………………………………… 23
1923 年
气象学〔译文〕 …………………………………………………………………… 24
致丁文江函〔社址房屋火灾保险,筹备理事会〕 ……………………45
地质学及三大问题 ………………………………………………………………… 46
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进行概况 ……………………………………………… 50
亨丁敦与海丁二博士来华后之感言 ……………………………………… 52
致张其昀函〔告校中火灾,劝静养身体〕 ……………………………… 53
致丁文江函〔向地质调查所索赠标本〕 ……………………………… 54
致张其昀函〔著述《世界地理》〕 ……………………………………… 55
致丁文江函〔阻止削减科学社补助费〕 ……………………………… 56
…
空气高度之测定…………………………………………………………………… 764
致张其昀函〔以华北干旱文供《地理学报》〕 ……………………767
致丁文江函〔在闽中设立测候所办法〕 ……………………………… 768
|
內容試閱: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