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編輯推薦: |
★五四时期的启蒙刊物,影响中国一个时代的杂志!
★重回百年前,一本书读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收纳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二者并重!
★封面参考《青年杂志》原版封面设计,更贴近杂志原貌!
★精心选编,体裁多样,收纳言论、随感、白话小说、通信等多种类型文章!
★论题广泛,涉及当时政治、社会、经济、教育、思想等多方面议题!
★“全文无一语非药石。我中国人头脑中得未曾有,望读者诸君珍重读之,勿轻轻放过一行一句一字也。”
|
內容簡介: |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时期启蒙一代人精神的刊物,该刊收纳的文章均由当时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所创作,可以说,《新青年》是那个时代追求觉醒的青年刊物之一。正如陈独秀在《青年与工具》一文后说:“此文竟于发热剧烈时力疾为之,以践本志之约。其诲不倦重然诺如此。全文无一语非药石。我中国人头脑中得未曾有,望读者诸君珍重读之,勿轻轻放过一行一句一字也。”《新青年》杂志中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均振聋发聩,如警钟一般唤醒那个时代的青年人。
时隔百年,这些文章仍然像精神旗帜,对今天的青年人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本书选编了《新青年》杂志中近百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创作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人,体裁涉及言论、随感录、白话小说、白话新诗、现代话剧和通信。这些文章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想性,阅读这些文章,读者尽可从中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原貌,纵观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
|
關於作者: |
干天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乡土文学》杂志总编。现已出版作品《鲁迅》《中国古代寓言新编》《写作概论》等,另出版诗集、散文集、学术专著、编著二十余本。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一百余篇。
胡畔,四川大学讲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已出版专著《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川藏羌彝非遗研究》。发表论文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中西方绘画表现形式的高低语境性》等。
|
目錄:
|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与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惟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浸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浸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斩麻,决不作迁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非,以供抉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国家政体与制度划时代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建立起了共和政体,但并没有实现民主共和理念。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势力、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和掠夺、窃国者复辟篡权和各地军阀混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怎样寻求中国的出路,怎样唤醒中国民众特别是激励青年投身到现实斗争与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中去?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在苦苦求索。《新青年》的出现和所向披靡的发展,无疑在时代暗夜中为苦闷彷徨的青年带去了希望的光亮,进而照亮了更多民众改变命运的前行道路。
在任何时代,青年都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新青年》命名的寓意显而易见。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当时认为“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想革命”,他深知“思想革命”对于青年的重要,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5 年 9 月 15 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这些要求鲜明地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希望青年革其奴性追求自由,反对守旧与时俱进,投身时代敢于进取,视野开阔胸怀世界,杜绝空谈讲究实效,放弃幻想相信科学。《敬告青年》是早期《新青年》的纲领性文章,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的重要标志,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下,日益彰显出思想启蒙对掀起新文化运动和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作用。
《新青年》创刊后,旗帜鲜明地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保守落后思潮、旧文学和旧教育,向落后保守和反动的意识形态发起猛烈进攻。当顽固反对共和制的康有为复辟论调一出,陈独秀立即针锋相对,尖锐地批判其“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的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1916 年 10 月 1 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对康有为“中国不宜民主共和,而宜虚君共和”的反动主张,陈独秀也断然痛斥,“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1918年3月15日,《驳康有为〈共和评议〉》《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这样的战斗姿态和必胜信心,极大地鼓舞着热血青年积极投入时代的改革大潮。胡适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意识和法律进行了无情地讽刺与抨击,他在《新青年》上发表《贞操问题》宣称,“我以为贞操是男女双方交互的道德”“我绝对反对褒扬贞操的法律”,认为“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1918 年 7 月 15 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一号)。鲁迅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更是深恶痛绝,他以洞穿历史的深邃眼光,在《狂人日记》里写下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振聋发聩地呼吁“救救孩子!”他史无前例地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和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封建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吴虞后来也在《新青年》发表《吃人与礼教》(1919 年 11 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抨击。正是由于《新青年》锐志改造社会,坚决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受到了各种反动势力的围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以明斗志,“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进,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1919 年 1 月 15 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这样的战斗宣言,充分体现了《新青年》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无畏的斗争精神。《新青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不仅高高飘扬着民主与科学的战斗旗帜,同时也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7 年初﹐《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吹响了反对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号角。胡适认为:“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他和沈尹默﹑刘半农率先实践白话新诗,并在 1918 年初出版的第四卷第一期《新青年》发表。为了让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武器,让广大民众更加普遍地接受,
《新青年》于 1918 年 5 月第四卷第五期杂志全部改为白话﹐成为全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新文学的现代刊物。这期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他后来的《孔乙己》《药》《风波》《故乡》和陈衡哲的《小雨点》、孙毓筠的《一个贞烈的女孩子》、苏曼殊的《碎簪记》等小说也相继在该刊发表。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俞平伯、沈尹默、康白情﹑沈兼士﹑汪静之等人陆续在《新青年》上实践白话新诗。受他们的影响,许多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纷纷效法用白话写诗,形成了当时的白话新诗潮。为了创建中国的现代话剧,胡适发表了《终身大事》,成为最早的话剧尝试作品。还有陈绵,也发表了自己的尝试作品。《新青年》还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专门刊登针砭旧思想旧文化的随笔与时评短文。这些最早尝试的现代文学形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尤其是鲁迅的那些白话小说,不仅在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最优秀的实绩,在中国当代文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让国人看到它们不减的光芒。
为了引导文学革命和探索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新青年》刊发了不少相关的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强调文学的语言形式革命和借鉴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则是文学革命的战斗檄文,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既“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求革新文学,进而革新政治。”而周作人 1918 年 12 月《新青年》的《人的文学》从文学本质的角度提出对新文学的看法,他认为新文学应该提倡就是“人的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本,个性解放,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李大钊则于1920年1月4日在《星期日周刊》刊登《什么是新文学》发表新的文学观,“我们所要求的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这些不同的主张,对文学革命与五四前后的新文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后期《新青年》的内容和性质有了明显的变化,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杂志登载了越来越多宣扬革命的文章,凸显出鲜明的政治倾向。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了《Bolshevism 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直接歌颂了苏联的共产主义和全世界正义力量抗击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在 1919 年 9 月负责编辑的第六卷第五号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新青年》开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1919 年下半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工人运动及争取妇女翻身解放的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上比较充分的准备。《新青年》于 1923 年 6 月改为季刊,成为纯政治性的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担任主编的瞿秋白在《〈新青年〉之新宣言》的发刊词中指出:“真正的解放中国,终究是劳动阶级的事,所以新青年的职志,要予中国劳动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百年前,《新青年》呼唤着时代的觉醒,它用先进的思想作为罗针寻找改变中国命运的方向,它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的新青年肩负救国复兴的使命,投身到时代的革命洪流之中,和中国广大民众为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和科学,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百年后,中国已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影响世界的强国,当代的新青年们仍需不忘初心与使命,学习革命前辈的家国情怀,奋力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人生使命,成为乐意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和贡献的时代新人。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新青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得到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我们精选了这本《新青年》简本。从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 1926 年 7 月停刊,共出版发行 9 卷 54 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太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选编者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部分论文、随感、诗歌、小说、戏剧汇集成简本,并将其中个别不妥之处予以括注,从而更可概观其风貌特色和思想境界。
干天全 胡畔
2022 年 5 月 4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