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編輯推薦: |
1. 一部星空版的《人类简史》,从宗教、艺术、文化,到农业的发端和进步,从科学革命到太空时代,对星空的认识如何塑造人类社会?
2. 7万年星空探索史的纸上展览,包含近50幅彩插,兼具科学与艺术的视觉盛宴。
3.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探索星空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太空时代,我们为什么对星空有如此共同的迷恋?
4. 天文学家、北京天文馆前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领衔翻译。
|
內容簡介: |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在文明进化的每一段进程中,星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智人祖先仰望星空,将其当作时钟,计算时间的流逝。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揣摩周围的世界,思索如何在其中生存,以及他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和意义。星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认知革命!
按照传统的观念,农业触发了文明的诞生。但这本书认为,天文才是文明之源!为了修建针对星空的固定仪式场所,人类开始走向定居,走向农业时代。
农业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星空既是敬奉神明之所,也可以用作观看天象之处。对星空的崇拜,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仰的时代。而这一时期形成的宇宙观主导人类思想近2000年,甚至时至今日仍旧束缚着一些人的思想。
现代科学探索宇宙的历史,也是人类理性崛起的历史。科学革命的到来,让星空变成物理的场域,不再是神圣的天堂……
随着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演化,这种不断变化的认知也在影响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宗教、艺术和社会。可以说,对星空的理解,始终支配着人类在大地上的生活。
仰望夜空试图寻求意义正是我们人类难以磨灭的特征之一。从石器时代到太空时代,本书探索了世界各地对星空共同的迷恋。这种迷恋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和恐惧,塑造了人类文明,也塑造了我们每个人。
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是一部人类探索星空的历史。讲述我们对星空的迷恋,就是在讲述我们人类的故事。在星空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过去,甚至我们最终的命运。
|
關於作者: |
斯图尔特·克拉克,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欧洲航天局顾问、英国科学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英国《独立报》曾将他和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马丁·里斯一并评选为英国“天体物理学科普之星”。2020年9月,赫特福德大学授予他荣誉物理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天文学以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目錄:
|
1 从太空时代到石器时代:寻找第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类
2 天堂的发明:文明的晨曦
3 历法和星座:农业时代
4 巫师、智者和星相学家:占星术的诞生与发展
5 苍穹之音: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
6 分水岭:科学革命的来临
7 重大的灾难与坠落的灵魂:经典物理学宇宙观的形成
8 死亡的子夜,思想的正午:18、 19世纪的星空
9 太空乌托邦:人类的征程
10 触摸星空:太空时代的来临
11 真正的魔力:人类与星空的未来
注释
|
內容試閱:
|
本书讲述的是有关我们与夜空之间关系的历史。它不只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天文学的书,还讲述了我们对天空的迷恋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宗教以及科学的发展。除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理解宇宙,星空还启发了我们的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给予我们一个可以寄托希望和恐惧的处所,揭示了我们的真正起源,预示了我们最终的命运。
其实,仰望夜空试图寻求意义正是我们人类难以磨灭的特征之一。正如本书将展示的,讲述我们对夜晚的这种迷恋就是在讲述人类的故事。
至于人类如何或为什么会感到自身与夜空紧密相连,目前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显示,至少有理由相信我们对夜空的迷恋在几乎7万年前人类进化至类似于现代人类的时候就开始了。
回溯至如此久远的史前时代的现代动力,来自美国一位原先是记者后成为考古学家的亚历山大·马沙克的研究工作。和当时世界上其他大部分人一样,马沙克对太空的迷恋始于1957年10月4日,当时苏联成功制造出了卫星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然而,与那个时代其他许多人不同,令他着迷的不只是“太空时代”技术上的成就。马沙克的兴趣是原始而朴素的:他更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人类想要“触摸”夜空。
5年后,美国总统约翰·F. 肯尼迪于1962年秋天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莱斯体育场发表了如今闻名遐迩的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承诺美国将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前将人类送上月球表面。马沙克决定写一本与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相似的书籍,旨在解释人类是如何——以及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来到了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历史阶段。但是马沙克一开始进行研究,就发现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把1963年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到美国各地采访参与太空探索这一新兴领域中的人们。受访者包括许多当时杰出的专家,比如肯尼迪总统的科学顾问杰罗姆·威斯纳博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美国宇航局)局长詹姆斯·韦布、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空军的代表,以及其他诸多学者。马沙克还与苏联的专家们进行了交流。但是,对于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似乎这一行为背后只是人类最朴素的一种冲动。
的确,历史上并不缺乏这种冲动的实例。1596 年,伟大的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写道:“我们不会问鸟儿唱歌有什么用处,歌声能够带给它们乐趣,因为它们是为歌唱而生。同样,我们也不该问为什么人类渴求一探天空的奥秘……自然界的现象如此繁多,藏在天上的宝藏又如此丰富,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的思想永远不缺少新鲜的养分!”
再向前追溯至约2 400 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他的杰作《理想国》。在该书第七卷中,柏拉图设想我们的眼睛之所以形成就是为了审视夜空,但与其沉醉于后者纯粹的美丽,我们更应该锻炼自己的头脑以弄清楚天体排列背后的规律。他的意思很明确。我们研究夜空的动机与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面对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问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相同:“因为它在那儿。” 肯尼迪甚至在休斯敦引用了马洛里的话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应该登上月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