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編輯推薦: |
目前市面上以“成语”或“历史”为主题的读本并不少见,有“成语故事”,也有“少儿历史”,还有“成语 历史片段”,但是,“成语 通史”的组合,《成语说<资治通鉴>》是第一部!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是连通文史的钥匙,短小精悍的形式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BI读书,里面的成语成千上万,其中很多成语的原始出处就来自这部史书,如口蜜腹剑、老奸巨猾、大有人在、为所欲为、请君入瓮、罄竹难书,等等。
《成语说〈资治通鉴〉》共8册,通过成语这个载体把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史书变成引人入胜的连续故事。它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按照时间的顺序,讲究由小故事串起大事件,用大事件演绎大时代。故事与故事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头尾衔接,有条不紊地把历史推向纵深,整套书读下来,就像在看精彩的连续剧,让孩子们在获得海量历史知识、掌握大量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的同时,又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故事开始前的“成语出处”和故事结束后的“成语学习”板块,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语境,从而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到当下的日常表达和写作当中。
除了历史、语文,还有地理!这套书还精心嵌入上千
|
內容簡介: |
《成语说〈资治通鉴〉》是一套连续的历史故事集,通过成语这个载体,用358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鲜活地演绎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共1362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人事沧桑。全书共8册,此为第6册——《南北对峙》。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受禅建宋,东晋灭亡。刘宋建国后,经过精心治理,迎来了长达30年的元嘉之治。遗憾的是刘宋后期,皇族内斗激烈,权臣萧道成趁机代宋建齐。与此同时,北魏在拓跋鲜卑的不懈努力下,逐步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国,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乱局,统一了北方。历史上把南方的宋、齐和之后的梁、陈,称为南朝,而北魏及之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这五个北方朝代合称为北朝。南北继续保持对峙状态。
本册通过48个精彩的故事,如佛狸小子的口水战、这个太后不简单、一道密折捅了马蜂窝、天子秒变刺客、高欢留下秘密武器、侯景祸乱南梁、亡国却怪万卷书、“无愁天子”的忧愁等,生动地呈现了这段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历史。
|
關於作者: |
刘娟,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后进入出版行业,做了五年童书编辑,同时从事专业写作,代表作为百万字少儿历史普及读物《少年读<资治通鉴>》(全20册)。另著有《中华成语故事》《国学启蒙经典》等。
|
目錄:
|
1.名闻遐迩:毛德祖誓守虎牢关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义隆为兄复仇
3.以逸待劳:拓跋焘智取统万城
4.唱筹量沙:檀道济造假退敌
5.悲不自胜:只恨车子不读书
6.免冠徒跣:不要招惹笔头公
7.死生荣辱:一部史书引发灭族
8.转祸为福:佛狸小子的口水战
9.大逆不道:一个疯狂的宦官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义隆自食恶果
11.乘风破浪:沈庆之强攻广陵
12.朝不保夕:“猪王”因祸得福
13.赏罚严明:十八岁做太上皇
14.折节下士:萧道成入朝辅政
15.目光如电:肚皮当箭靶
16.先驱蝼蚁:谢朏揣着明白装糊涂
17.秘而不言:萧子响莽撞送命
18.任贤使能:这个太后不简单十九
19.移风易俗:孝文帝妙计迁都
20.家累千金:当皇帝靠演技
21.膏粱子弟:太子站错队伍
22.步步莲花:不爱江山只爱财
23.昼伏夜行:梁魏义阳之战
24.知难而退:“萧娘”去哪儿了?
25.手不释卷:一道密折捅了马蜂窝
26.地广人稀:北魏六镇叛乱
27.掩目捕雀:尔朱荣大开杀戒
28.养虺成蛇:千兵万马避白袍
29.不以为意:天子秒变刺客
30.如汤沃雪:尔朱家的莽夫
31.穷兵黩武:北魏大分裂
32.彼众我寡:宇文泰渭曲种柳
33.严阵以待:彭乐立功挨揍
34.昼夜不息:关西汉子韦孝宽
35.飞扬跋扈:高欢留下秘密武器
36.狼子野心:侯景祸乱南梁
37.锦衣玉食:活活饿死了老皇帝
38.鞠躬屏气:从此天子姓了高
39.偃旗息鼓:恶魔的末日
40.罪不容诛:亡国都怪万卷书
41.报仇雪耻:陈霸先开创陈朝
42.唯命是听:宇文护连杀三帝
43.犹豫不决:王琳兵败降北齐
4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疯子皇帝高洋
45.肠肥脑满:高俨为国锄奸
46.言必有中:聪明的傀儡皇帝
47.贵极人臣:名将死于一首歌谣
48.誓同生死:“无愁天子”的忧愁
|
內容試閱:
|
出版前言
为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伟大战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到少年儿童群体中,我们倾力打造“成语说史”系列图书,最先推出的便是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300多万字,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BI读书,虽已经司马光之手,“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但仍“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令人望而生畏。而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是连通文史的钥匙,短小精悍的形式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为了让孩子们读懂并喜欢上《资治通鉴》,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语境,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我们精心制作了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
《成语说〈资治通鉴〉》共8册,是一套连续的历史故事集,通过成语这个载体把卷帙浩繁的大部头史书变成358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地演绎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人事沧桑。
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特点,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这套书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在这里,历史不是一个个事件和人名组成的,而是有着丰富的细节。
为了避免让整个历史读起来碎片化,这套书尤其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按照时间的顺序,讲究由小故事串起大事件,用大事件演绎大时代。故事与故事之间,相互承传、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把历史推向纵深,帮助少年儿童真实、立体地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树立“通史”意识:历史是连贯的,有继承,有发展。
一千多个成语既是帮助读者打开厚重“通史”之门的钥匙,也是记录历史故事的载体,甚至是历史故事本身。“成语 通史”的组合,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形式。
此外,这套书还针对重要的历史地名做了相应的注释,帮助少年儿童从空间坐标上更好地理解时间坐标上的历史。
简言之,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以成语为媒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让孩子们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史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观念,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类知识,更是一种定义,了解历史对个人乃至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死生荣辱
《资治通鉴·宋纪七》
至于书朝廷起居,言国家得失,此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
译文
至于书写圣上的起居生活,谈论国家行政的得失,这是史官的重要任务,不能说有多大罪过。事实上,我和崔浩是一起从事这项工作的,死亡、生存、荣耀、耻辱,在道义上不应该不同。我接受殿下您对我的再生之恩,但是让我违背自己的良心以免除灾难,这不是我愿意做的。
一部史书引发灭族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的一天,两队卫兵押着一辆囚车,经过北魏的京都平城的闹市区,前往城南的刑场执行死刑。囚车内站着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乱蓬蓬的银发下有一张清癯(qú)的脸,他眼眶深陷,目光黯淡。
“咦,这不是司徒崔浩吗?走,看看去!”不少百姓跟着囚车前行。到达刑场后,几名卫兵打开囚车,拉出崔浩,当着众人的面,朝他身上撒尿。崔浩闭上眼睛,低声悲号,随后,刽子手挥刀斩杀了他。
看热闹的百姓久久不肯散去,相互打听:“崔司徒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要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好像是因为修国史的事?”“肯定是得罪皇上了吧?”……
崔浩,字伯渊,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西晋灭亡时,崔氏族人没有南渡,而是辗转为胡人政权效力,等到崔浩的父亲崔宏在北魏当官时,尤其受到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赐封白马公。由于家学渊源,崔浩博闻强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诸子百家都有涉猎,还没成年就被朝廷召去当官。踏上政坛之后,崔浩比父亲当年还受重用,参与了从拓跋珪到拓跋焘三代帝王的重大军事决策,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拓跋焘对他言听计从,还特意下诏命令尚书省:“凡是军国大事,你们所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向崔浩请教,再付诸实施。”
当时,北魏盛行佛教,崔浩却信奉道教,厌恶佛教,经常说:“为什么要崇拜这个胡人的神?”为此,他不断向拓跋焘进言,说:“佛教虚幻荒诞,浪费世间财物,损害百姓利益,应该灭掉。”受其影响,拓跋焘也信奉道教,长期服食丹药,尊宠道士寇谦之。
有一年,卢水胡人[1]盖吴起兵反叛,各族胡人争相响应,聚起十多万部众,拓跋焘亲自率军讨伐盖吴。大军进入长安后,驻扎在一座寺院里,和尚们请拓跋焘的侍从将官们喝酒。他们来到和尚居住的屋子,无意间发现那里放着许多兵器,便报告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勃然大怒,说:“和尚怎么会有武器?他们一定是同盖吴勾结,图谋作乱。”便下令杀死寺院里的所有和尚,并查抄寺院财产。这一查,又发现了北魏的官员、富人寄藏在寺院里的财物,多得数不清,还有一间地下密室,藏着不少衣着艳丽的妇女。
崔浩趁机对拓跋焘说:“这些和尚真是无法无天,干下这么肮脏的勾当。依我看,应当将天下的和尚都斩尽杀绝,毁掉各种佛经、佛像。”拓跋焘正在气头上,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杀死长安所有的和尚,焚毁佛经和佛像。
做完这些,拓跋焘仍不解气,又让太子拓跋晃诏令全国:“从今以后,胆敢信奉胡人的神或者塑造这类神像的,一律满门抄斩。全国所有的佛像、佛经都必须打破、烧毁;和尚不论年纪大小,全都拖去活埋。”
太子一向喜欢佛法,不希望伤及无辜,便拖延执行时间,慢慢地将诏书发布下去,使得远近寺院的和尚有时间逃脱。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佛塔、寺庙全都不复存在。从此,那些信奉佛教的鲜卑贵族恨透了崔浩。
崔浩毫不在乎,仗着拓跋焘的宠幸,行事越发专断独行。他自认为出身高贵,打算按照汉人世家大族的做法,严格整顿朝中官员的出身门第、姓氏等级,以此作为提拔官员的依据。
有一次,崔浩一口气推荐了冀、定、相、幽、并五州的几十名士人直接当郡守。报上去后,太子觉得不妥,就说:“早先朝廷征聘了不少人才担任郎吏,他们在职位上操劳很久了,一直没得到升迁,这次应该先让这些人当郡守。至于您推荐的那些士人,可以先在郎吏的职位上历练几年。”崔浩据理力争,坚持派自己推荐的士人就任。
中书侍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听了这事直摇头,对左右说:“崔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竟然与太子对着干,将来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到时候,他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北魏统一北方后,拓跋焘非常得意,想彰显拓跋氏祖先的奋斗历程,就在京城设立史馆,命崔浩和高允等人修撰国史。
崔浩心里直打鼓,生怕把握不好分寸,会像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那样获罪。拓跋焘猜出他的心思,说:“你不要有顾虑啊,按照事实来,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听了拓跋焘的话,崔浩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和高允、邓渊等人开始修史,每件事都写得非常详细、真实,其中不乏拓跋氏祖先早年的一些丑闻、恶行。
史书修好后,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为了拍崔浩的马屁,就说:“应当把这部国史刻在石碑上,好让世人知道崔公您是一位秉笔直书的史学家。”
崔浩动了心,便请示太子,见他没有反对,马上让人在石碑上刻写国史,立在郊外祭祀的神坛东侧,占地一百步见方。碑一立好,便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都停下脚步,仔细阅读碑上的文字,然后交头接耳。
高允非常不安,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真是乱来,这件事情但凡出了一点儿差错,就会给崔家带来万世的灾祸,我们这些人也难逃一死。”
事情果然如高允所料。一直对崔浩心怀怨恨的鲜卑贵族,见碑文中对鲜卑祖先的丑事、恶行毫不避讳,便跑到拓跋焘跟前告状:“崔浩胆大包天,竟然给我们的祖先抹黑,皇上您不管管吗?”拓跋焘也很生气,立即让有关部门调查此事。
太子事先得到消息,想保全高允,就召他到东宫,晚上也没让他回家。第二天早晨,太子带高允进宫朝见。
来到宫门前,太子对高允说:“一会儿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引导来回答。”
高允疑惑地问:“出了什么事吗?”
太子说:“你进去自然就知道了。”
进了宫,行完礼后,太子先开口了:“一切都是崔浩的主意,跟高允没有关系。高允做事谨慎,而且地位不高,说不上话。请皇上赦免他的死罪。”
拓跋焘便问高允:“国史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
高允这才意识到出事了,于是老老实实地答道:“不是这样的。其中《太祖记》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记》和《今记》则由我和崔浩两人负责撰写。但是崔浩公务繁忙,所以他只是总揽了一下大纲而已,并没有撰写多少。实际上,我写得要比他多得多。”
拓跋焘大怒,对太子说:“高允的罪行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他不死呢?”
太子战战兢兢地说:“皇上息怒,高允胆小,刚才他一定是被您的威严吓糊涂了,所以回答问题语无伦次。这件事我曾经了解过,高允说全是崔浩一人干的。”
拓跋焘又质问高允:“事情真的像太子说的那样吗?”
高允连忙跪下,答道:“臣不敢欺瞒您。太子是可怜我,想要保全我的性命才这么说的。其实,他没有问过我,我也没有对他说过那些话。”
拓跋焘感慨地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能够保持正直、诚实,十分难得。既然这样,就饶他不死吧。”
过了一会儿,拓跋焘又召见崔浩,亲自审问他。崔浩既迷惑又恐惧,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拓跋焘更加觉得崔浩有意为之,气得须发皆张,命令高允草拟诏书,要诛杀崔浩及其部属、僮仆一百二十八人,并夷灭五族。
高允不忍下笔,拓跋焘不断催促,他就说:“这次朝廷诛杀崔浩,若是别的原因,我不敢多说;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修史冒犯了皇族,我认为,他的罪过还达不到被处死的程度。”
拓跋焘气得哇哇大叫,说:“高允啊高允,你真是不想活了!”当即命令武士将他绑起来。
太子跪下苦苦求情,拓跋焘的怒气才稍稍平息,说:“如果不是高允,这次就有几千人被杀。”
最终,拓跋焘下诏:凡是出身于清河崔氏的,只要与崔浩同宗,不论血缘关系远近,一律诛灭全族;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统统诛族;其他参与写史的只斩本人。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行刑时,那些鲜卑人为了泄愤,对崔浩先辱后杀。
太子想想都后怕,就召来高允,责怪道:“做人要见机行事,上次在皇上面前,我替你开脱死罪,皇上都松口了,可是你却不按我的话去做,结果把他气成那样,你自己也差点儿丢了性命。”
高允叹息道:“我怎么会不懂得殿下您的苦心呢?可是,作为一名史官,就是要书写圣上的起居生活,谈论国家行政的得失。诚实地记录史实,能有多大罪过?我和崔浩一起修史,死生荣辱,道义上不应该不同。我接受殿下您的救命之恩,可是如果为了保命,让我违背良心撒谎,我万万做不到。”太子听了,非常感动。
不久,拓跋焘就后悔杀死崔浩,叹道:“崔司徒死得太可惜了!”
[1]因世居卢水(今青海西宁西)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