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編輯推薦: |
◎全书分三大版块,直观通俗,易于掌握
有基础的理论分析,选取十二个最为典型、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再进行现场的讨论和沟通展示——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心理学大师如何敏锐、准确地找到问题核心。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没能发现孩子真实需求的家长和教育者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很早的时期就确立起完整的生命风格。所谓问题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因身体缺陷、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或人际关系等因素,萌生了自卑感,无法应对这种自卑无助的处境,不懂得如何表达需求。只要及早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孩子就能重新走上健康、追求卓越的人生轨迹。
◎阿德勒得意门生W·贝兰·沃尔夫倾力导读,对阿德勒成为社会学与教育学基石的“生命风格”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说。
◎用细节展示阿德勒和父母、孩子的沟通现场
阿德勒手把手教你如何与孩子理性沟通,如何听,怎么说。
|
內容簡介: |
所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本质是教育问题。问题行为背后,反映出孩子未能用语言表达的真实需要。本书以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美国接诊的十二个典型的问题儿童案例为基础,集案例分析、理论指导和诊疗实例为一体,帮助教育者理解儿童行为,洞察背后的需求,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设身处地地思考,与孩子共同面对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将孩子引向健康快乐成长的轨道。
书中典型案例:
甜美可爱优秀的独生女弗洛拉,用癫痫“发作”获取关注。
说谎成性,频繁尿床的卡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发育迟缓、阅读障碍的左撇子罗伯特,害怕竞争和挑战,用示弱获取母亲的溺爱。
仇视养父的约翰,因缺乏安全感而说谎。
进食障碍、粗鲁、想要“奴役”他人的贝蒂,心结是早年与母亲分离种下的被抛弃感。
打架、偷窃、虐待动物,最终进入监狱的尼古拉斯,在严酷竞争下造成心灵扭曲。
惯于行窃的迈克尔,早期的家庭贫困和缺乏关心造成他的低自尊感。
经常逃学、渴望留级的瑞秋,因幼年体弱多病备受宠爱而不愿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
關於作者: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现代个体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现代心理学三巨头。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者。
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认识人性》鼓舞一代又一代人重塑自我、理解他人、实现更好的成长。
其在《童年的启示》中提出的“生命风格”理论,成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重要基石。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很早的时候就确立起了完整的生命风格。借助分析这种生命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最早的具有社会心理学色彩的心理学家。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
|
內容試閱:
|
导读
阿德勒与我们的精神官能症世界
医学博士W.贝兰·沃尔夫(W. Beran Wolfe)于纽约市
一
想了解人性,就得掌握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对现代心理学影响深远,他在研究中点出了解析人类行为动态模式的关键。不过在这本病历集结问世之前,钻研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研究方法的学生,都得从阿德勒及其学生的德文出版物中,寻找阿德勒搜集的病例素材。多数德文出版物探讨的情况与病症,与欧洲大陆的环境密切相关,但对美国读者来说比较难懂。不过,个体心理学的原则与实际操作,其实在各地通用,这本单纯探讨美国个案的著作就是最佳例证。1929年,阿德勒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授课。在此期间,本书汇编的病例个案,在未经事先筛选或限制的情况下,被送往阿德勒在学院中设立的诊所。这位来自维也纳的心理学家与教育家,成功分析、治疗这几名个案,充分显示了人类行为确实具有基本的整体性(unity,德文einheit)。这几名个案,都是校园内和美国各大城市的儿童辅导诊所中常见的典型案例。有些个案是由纽约的医师或心理咨询师带到诊所,不过多数都是通过纽约的学校老师转介而来。这些老师都对他们所接诊的问题学生感到无比困惑。
阿德勒医师在维也纳成立了一所儿童辅导诊所,也替诊所整理了一份研究问题儿童的纲要。本书举出的个案,大致上遵照这套纲要来分析与治疗。为力求精简,文本中并未列出纲要的标题,不过对于想通过病历来进行研究的学生而言,本书内文的脉络与铺排再清楚不过。案例陈述方法如下:研究问题儿童的医师或老师,会根据报告纲要准备一份病历。阿德勒在未与孩童本人碰面,也未事先与老师讨论个案的情况下,逐句阅读病历,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推论与演绎。虽然阿德勒偶尔会被报告中的陈述误导,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他还是能针对孩童的人格建构出一幅动态图像,通常还能预测分析结果,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洞悉孩童的心灵。这些个案如同人生剧目中的演员,而针对这些演员,阿德勒总能以温柔、满怀同情的方式,清楚解释他们的遭遇和境况。
如同精神医学侦探的他,会先以评估线索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分析个案,接着再简短讨论孩童的状况,并重点勾勒出心理治疗或辅导的目标。接下来,孩童的父母会被带进教室,在学生面前接受询问和指导。最后孩童也会被带进教室,阿德勒会用简单、亲切的语言与孩童沟通讨论。分析中提到的后续追踪工作,则由一开始引介个案的医师或老师负责。学习期间,后续追踪者会不时提交进度报告,阿德勒也会探讨孩童的改变与反应。
并非所有孩童最后都能顺利重新适应社会。在美国治疗之所以会失败,有时是因为孩童的父母太无知,未能积极配合。虽然老师和精神科医师努力改变父母对孩童的态度,但这些孩童的精神官能症仍未解决。拮据的经济状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疾病,以及各种障碍与困境,导致孩童重回精神官能症发作的原始状态,上述皆是患者进展缓慢的原因。部分个案会暂时有所改善,但在新的情况下出现新的症状,这时就得继续进行心理治疗,直到父母对孩童行为的动态模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孩童用尽所有精神官能症的把戏为止。有位个案就在密集治疗和重新教育之下有大幅进展,不过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太过老派,面对这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他的状况又退回原点。老师不把学生当一回事,这种态度更让他备受挫折。短短几天内,这位老师就摧毁了几个月以来费尽心血辅导的成果。不过多数个案确实都有明确的改善,不少孩童的行为模式更是彻底转变了。
本书读者应该要了解到,这并不是一本探讨心理治疗的全面性的论文,而是针对儿童精神官能症的概述,是一扇通往病历阅读艺术的大门。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必须与孩童、与成人打交道的人能更熟悉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式。本病历集结无法详述治疗技巧,就像如果想学习蚀刻版画的艺术技法,阅读关于铜版印刷的准备与操作过程的论文是没用的,因为论文重点是介绍铜版印刷的物理与化学程序而非艺术技巧。假如本书能成功鼓励读者,不要将人类视为被贴上商标的静态机器,而是动态的,活跃生动,努力朝目标前进的实体,各自在令人困惑的世界里追寻意义与安全感,那就功德圆满了。
二
有些专著论文以科学的方式,探讨阿德勒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并详尽探究个体心理学的原则与实践。对于未曾接触阿德勒的作品的读者来说,本书作为入门读物,有必要在书中简述个体心理学的重点原则,以免书中个案看起来毫无关联、难以理解。对于已精通个体心理学理论的读者来说,这些概述或许会稍嫌累赘。
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念中,人格特质具有整体性,但这并不是个体心理学提出的全新论述,也非其独有的观点。早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希腊剧作家就认为人格整体性是相当重要的基本思维。童谣《矮胖子》(Humpty Dumpty)的未具名作者,声称国王的大批人马和手下都无法重组破掉的鸡蛋,借此表达活体生物具有无法毁灭的整体性。人格若缺乏整体性,任何心理学家都无法预测人类行为。正因人格为整体,阿德勒才能在读过病历报告后预测孩童的行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难以想象肉体装载两个以上的灵魂,正如人类行为不可能只是特定驱动推力,或触发行为之本能导致的“结果”,因为没有人能预测驱动推力或本能的相对效力。假如每个人都是在难以预料的能量驱动之下,由盲目行为互动造就而成的偶然产物,我们就无法建立有系统的心理学。这和在化学元素的原子价每天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化学这个学科无法成立是一样的道理。伟大的诗人、精明的老妪、小说家、成功的将军和商人,都知道人类生物的整体性是了解人类有机体的必要条件。
阿德勒心理学的第二大原则,是将单位生物视为动态的整体,而此单位个体会遵循明确的生命风格,往确切的目标迈进。“生命的目标就是维系生命。”雷米·德·古尔蒙(Remy de Gourmont)在《爱的物理学》(Physique de I’Amour)一书中写道。这就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沙堆没有目标,拿铲子把一些沙铲走,沙堆的本质还是没改变,沙堆还是沙堆。活体生物则有生活目标,不管是单细胞变形虫、蜂鸟还是长颈鹿皆然,而生物的整体组织与生活方式都是适合达成目标的手段。把活体生物的必要部分移除,此生物势必会成为不具形体、死气沉沉的细胞聚积物。
每个有机生命体都具备确切的生命风格,也会以确切、特有的技巧来与环境相抗衡,借此维系生命、达成目标。生命模式的复杂程度,会因生物的改变与适应能力而异,所以人类行为的模式比橡树复杂得多,橡树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有机生物。纯粹从生物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的精神或心灵,指的就是适应、统觉、调动资源,以及运用攻击/防御之生存策略来维系生命的功能。
人类生命的目标是什么?在此,我们没有要针对人类的存在进行空泛、抽象的论述。以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每个身为有机生物的人,都在努力追寻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与整体性(totality)。有了这两项要素,人才能接受自己继续存在的事实。全人类的目标就是让人类持续生存。
各物种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乌龟的壳、变色龙的适应能力、野兔敏捷的行动力,以及老虎的凶猛与力量。人类也有专属的自我保护手段,我们将此手段称为社群生活、社会与文明。人类数千年来的生活方式,证明这是生存的最佳策略。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人类向来都是过着社群生活。学界最近挖掘出最原始的北京人,从研究发现就能看出早在一千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就已发展出社群生活形态。
我们难以想象世界上有彻底孤立隔离的人,正如我们无法想象有的长颈鹿的脖子是短的,因此每一种心理学和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显然都必须是社会心理学。每个个体的命运,势必都与群体的命运紧密相系。这就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了解他在所属人类群体中的相对境况。行为主义者曾试图将人类孤立在实验室中,借此留意、观察其行为,但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只要与群体隔离,实验对象的行为就不再像人了,反而像是被囚禁的动物。严格来说,他再也不是人类。因此,如果想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将行为置于社会相对关系脉络中。举例来说,在雪线附近以及在日照充分的山谷里,松树的成长过程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在社会环境有所改变的情况下,人类也会展现不同行为。
今晚我们要来研究弗洛拉(Flora)小姐的困扰,她最大的问题是多年来会突然失去意识。她与父母、两位哥哥和两位弟弟同住,家里还有两名幼童,家庭气氛十分和谐。患者身为唯一的女儿,总能任性地为所欲为,也特别受父亲宠爱。
听到失去意识,我们会立刻想到癫痫(Epilepsy),不过癫痫是用来描述各种疾病的笼统说法。诊断时,个案之间的差异有时极难分辨,全凭内科医师自行判断。癫痫患者通常得在生活中面对严峻挑战,由于这些难题会反映在他们的心态上,有时我们难以判定器质性疾病在哪里止步,疾病又是在何时进入精神上层结构的。癫痫向来被称为疾病,因为癫痫患者始终是由内科医师来照护治疗。这跟外行人对各种精神官能症的态度颇为相似,精神官能症过去总被统称为“歇斯底里”。
真正的癫痫与假性癫痫之间的差异,可通过几大相当关键的症状来判别。真正的癫痫发作时,双眼瞳孔会有所扩张并对光毫无反应。这是器质性癫痫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此迹象未曾出现在弗洛拉的病历中。第二项关键症状,是患者失去意识时会出现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若想测试患者是否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可抚触患者的脚底。正常情况下大拇指会向内缩起,但出现巴宾斯基反射时,患者的大拇指会朝脚背方向往上翘。巴宾斯基反射显示患者大脑特定区域受损,使神经冲动无法通过惯常路径来传导。真正的癫痫还能通过其他指标来判断。有时患者会有皮下出血的现象,耳后区域尤其常见;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咬自己的舌头,因而唾液中混杂鲜血。患者也会常在癫痫发作时倒地受伤。癫痫患者时常会有瞬间的不祥预感,预知癫痫即将发作,我们将此预感称为“前兆”(aura)。虽然形态各异,但前兆通常都会出现。
这些症状只会在真正的癫痫发作时出现,歇斯底里所致的昏厥则不具这些指标。因为歇斯底里而失去意识时,个体会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感到绝望无力,并通过全身姿态来表达自身态度。歇斯底里患者的昏厥代表:“我软弱无力。”歇斯底里患者会立刻恢复意识,但真正的癫痫发作时,患者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昏昏欲睡、头痛与抑郁,此现象可能持续数小时。癫痫与歇斯底里的其中一项重要区别,在于癫痫患者不晓得自己晕过去了,要等症状消退后才会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绝大多数的癫痫个案,都跟特定心智缺陷脱不了关系,这也让我们在诊断时更难分辨癫痫与歇斯底里的差异。假如以会让真正癫痫患者发脾气的方式责难他,就有可能提升癫痫发作的频率。癫痫患者的脾气通常都不太好。仔细研究癫痫患者的家庭背景,经常会发现某位家庭成员的脾气特别差。我们必须将坏脾气视为自卑情结的征兆。如果在家中,孩子出现癫痫症状,而父亲脾气暴躁,我有时都觉得小孩是在模仿父亲易怒的性格。
有时,癫痫发作会因为癫痫性精神错乱而恶化。癫痫性精神错乱的特点为幻觉,以及狂暴、残酷的行为。癫痫患者通常会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镇静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会使患者成天恍恍惚惚、昏昏欲睡。虽然癫痫未彻底消失,但这种疗法确实能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
虽然真正的癫痫与歇斯底里导致的昏厥之间有各项差异,但医生还是很难做出确切的诊断,因为癫痫发作时医生通常都不在场,无法亲自检查瞳孔与巴宾斯基反射。
根据我的经验,癫痫只会出现在某些易感、敏锐的人身上,而且要在他们身处不利的情境时才会发作。我认为这种易感、敏锐的特性,是大脑血管病变所致。癫痫发作时,患者看起来就像大发雷霆那样,仿佛作势要攻击他人。在同时具有脑血管病变以及性格易怒的个体身上,癫痫确实最容易发生。癫痫患者通常很残酷,做梦时也常梦到自己身处残暴或打斗的场面。在癫痫患者的心智组成中,残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有些癫痫患者外表看似亲切、温柔、文静,但仔细剖析他们的梦境,就会发现他们一点也不和善,各种残暴的情节都有可能出现。酒精无疑会增加癫痫发作的频率,这点能靠实验来佐证,只不过实验过程可能不太人道。会因酒精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癫痫患者,应避免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料。
在我治疗癫痫的经验中,我发现尽可能让癫痫患者轻松过生活是个很值得参考的建议。此外,就我的经验来看,如果能让患者学习如何变得更强壮、更自立、更冷静沉着,病况也会有所改善。换句话说,我发现当患者在社会中适应良好时,癫痫也会随之消失,就连对于经过许多医师诊断确实患有癫痫的患者来说,这个方法同样管用。我之所以这么说,不代表我有能力治愈癫痫,单纯是想强调只要能提升患者适应社会的程度,有时就能减轻癫痫的症状,患者也能过得更舒适自在。在某些案例中,社会适应能力高到一定程度时,癫痫症状确实也会完全消失。
现在让我们继续分析这名个案。我们知道弗洛拉是家中独女,只有兄弟没有姐妹。就我以往的观察,在这样的家庭中,女孩通常会被过度宠爱,时常无法发展成正常女性角色。她通常会非常顺从,但几乎没什么自信,而且也非常依赖他人。她的发展模式也会使他人必须时常从旁给予支持。她很有可能无法独处。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有可能发展出另一种模式:家中独女有可能会以男孩的方式长大,展现坚强、勇敢的性格,并强调男孩子气的特质。浏览病历,我们必然会看出个案走上哪一条发展路径。
我们先前读到个案的家庭气氛融洽,身为独生女的她总是能为所欲为,也特别受父亲疼爱。因此我们能推断患者的性格,应该会像一位被宠坏的孩子那样,尚未发展出充足的心智强度。她或许个性甜美、文静、顺从,而且非常渴望被他人欣赏。我在个案笔记中读到这项陈述:
“第一次发作后,她就跟母亲一起睡。”
从这里就能看出女孩除了不愿独处,初次发病还使她更依赖他人。因此我认为她所谓的癫痫是思考后采取的行动。病历记录还提到:“家庭生活很完满,个案的健康状况非常正常,在这之前也未有精神官能症的迹象。母亲说她在各方面都很完美,很容易就交到朋友。”
在母亲的描述中,弗洛拉像个完美无瑕的孩子。这更让我认为弗洛拉是属于第一型,是甜美、顺服的少女。我们也能肯定她是个被宠坏的孩子,是时候该学习独立了。独立自主能让她获益良多。实际上,如果她想要痊愈,独立也是唯一办法。
“她的休闲娱乐是看电影、欣赏剧场表演和乘车兜风。她的课业表现优异,毕业时是班上第四名。放学后她会接着工作,而且相当乐在其中。”
从校园记录来看,她或许不只想当家中的宝贝,也渴望成为学校中最讨喜的学生。她大概是想靠优异的表现来博取好感。
“目前她担任秘书,表示很喜欢这份工作。还在读书时,她的志向是当老师,但后来放弃了这个目标,因为当老师需要额外加把劲儿。”
我们能再次从这段陈述中看出她缺乏自信,而且不肯努力成为独立的个体。“个案现年二十五岁,听说相貌姣好,只不过有只眼睛略微斜视。她无名指的一截关节被切掉了,不过她双手交握的方式让人很难注意到这个细节。”想来,这些缺陷对她的人生来说举足轻重,她也设法不让自己受这些缺陷影响。在生活中,她总是犹犹豫豫,仿佛对自己不大信任。
“她无法提供任何早年记忆,还抱怨说回想少女时期的经历很困难。”
我相信如果我试着唤醒她的童年回忆,她就能想起往事。对某些人来说,回溯童年经历很困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回想十二岁或十三岁前令人不快的事件。但这根本没必要。我通常会问:“还记得在学校念书时的事吗?”患者通常在回答这题时都会小心翼翼。如果想了解个案的人格,他选择想起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回溯校园时期的经历之后,个案通常就能想起入学之前的生活片段。我有时候会建议患者写下自己想得起来的早期童年经历,假装是在替自传做重点笔记。弗洛拉想起两场梦境,内容或许值得一听。
“我梦到自己跟一个男生约会,我通常都会到他工作的药妆杂货店买午餐,我们约会时很亲密,充满爱意。在另一个情境相同的梦中,男主角是我老板。”
我们能从梦中发现,个案希望获得他人关爱、受到重视,在家和职场都是如此。假如雇主对她宠爱有加,她大概就不会做这种梦了,因此我们能推断老板对她还不够亲切,尚未达到她的期望。她在梦中创造了这个情境:“如果他很疼爱、照顾我,情况会是如何?该怎么让他爱我?”由此就能看出她正在为自己的目标做准备,也就是获得老板的关爱。我们绝对能从梦中读出这些事实。那位在药妆杂货店上班的男孩,大概也没有真的跟她有过亲密约会。我们能推断她现在并不是处在自己希望的处境中,这对我们的判断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线索。
“我梦到有一波潮水淹没街上的所有人。但我完全没有湿,只是站在一旁看。”
这个梦更有意义,因为这个梦展现了个案天生的残酷性格:她眼看其他人淹死而未出手帮忙。这个梦代表:“我该怎么样打造出一个情境,让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淹死,而我独自活着呢?彻底独自一人是什么感觉?”她或许会将父母从洪水中救出,但完全不顾其他人死活,任由他们被水淹没。她为什么会希望其他人灭亡?我们可以肯定她恨世上其他人,因为她没办法让其他人爱她。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全人类毁灭。这种念头显露出她内心的优越情结,不过我们知道优越情结总是源于自卑感。这场梦就像在宣泄怒气一样,她仿佛想说:“让人类灭亡!”“她抱怨母亲无法让五岁跟七岁大的孙子听话,但她有办法让小孩乖乖顺从。”从这句陈述,我们大概就能理解为何她想当老师。她认为老师身边总是有一群听话、乖巧的小孩,她想要这些孩童通过服从来展现他们对她的爱。“她认为家人一直以来都对她太好、太纵容她了。”
此说法显示她对自身处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但这项认知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只是让人觉得她颇有自知之明罢了。我们知道她希望所有人都臣服于她,包含上司、药妆杂货店店员、孩子和父母。她的问题在于如何达到这项目标。如果办不到,她的整个人生架构会彻底瓦解,整个人无能为力。
“癫痫初次发作时,她在同一间办公室上班已有两年。在许多同事共同办公的空间中,她突然大叫并倒地。她的头撞到混凝土地板,还咬了舌头。在被送达她家之前,大家都得使劲抓着她。回家后,她则由几名医生和一位专业护理师照料。她陷入重病长达一周,同时还出现肾衰竭的现象。”
这样看来,第一次仿佛真的是癫痫发作,不过因为她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所以昏倒也有可能是其他病症引发。我们暂时不下结论,等待进一步观察判断。
“第二次发作是七个月后,当时她人在家里,晕了过去,手臂被电卷棒严重烫伤。当时她阿姨也在家,母亲则外出拜访亲友,并在外过夜。这是她出生后母亲首次在外过夜。”
假如她真的是癫痫患者,那她的病况发展模式绝不寻常。一般来说,假如拖到十八岁才被诊断出癫痫,那在严重发作之前,肯定会有轻微发作的记录。这名个案发作得太突然了。第一次发作时十八岁,情况严重到得跟母亲同床睡觉。第二次发生则是在七个月后,当时她母亲正好在为人母后首度外出过夜。这未免也太巧了,绝对值得注意。我们必然得下此结论:患者想掌控母亲。虽然她用温柔、和善的方式来展现支配欲,但这仍是一种掌控。癫痫发作就像在对母亲说:“你为什么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从这里读者就能看出,我们必须了解全身的肢体语言。
十三个月后,患者再度昏过去。在这期间,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鲁米那(Luminal),同时还在节食。由于节食和服用癫痫药物,患者通常都显得相当虚弱,不过治疗能协助患者撑过去,有时还能发挥不错的疗效。
“最近一次发病之后,这种失去意识的现象,在她每次月经来时都会发生。病况在这个阶段特别严重,目前几乎每周都会晕过去。患者觉得快要发作时会呼喊母亲,接着就昏过去。”
这些都是了解疾病本质的重要线索。对这位女孩来说,月经初来时最艰难。她之所以在月经刚来时昏过去,或许是因为她不想承认自己是女孩,内心希望能当男孩。每次经期一到,患者就会变得很激动,而这种紧张焦躁的情绪,就是发作的重要决定因素。即将发病时呼喊母亲,也进一步显现出发病的目的。患者病历上写了这段话:“有一次她觉得快要发作了,就跑到屋外,邻居当时就在外头。”这表示母亲不在身边时,她希望有人能取代母亲。
“癫痫发作时,她的理解力会降低,而且通常会在与人争吵后发作。”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协助这位患者,但治疗重点在于改变她的整个生活风格,并且让她与自己的女性角色和解。在此,我们必须考虑她与爱人的关系,因为她不喜欢当女人。虽然我尚未读完整份病历,但仍相信能在她的恋爱生活中找到某些自卑情结的蛛丝马迹。我们应该请她的爱人提供详细信息,不过或许病历笔记也能帮上忙。
“她跟同一位男孩交往八年,订婚已有三年。她发现自从订婚后,发病频率比以往更高。”
我想大家都同意跟同一位男孩交往八年实在太久了。由于她目前发病的频率更高,我敢保证事态肯定会朝以下其中一种方向发展:要么是她的未婚夫被疾病吓到而决定不娶她,要么是她会坚持“等我好了再结”。晕眩发作能让她维持这项说法。她的人生目标就是逃避女性角色,推迟所有与婚姻相关的决定。她怕自己会被男性支配,“等我好了再结”是她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想逃跑,想停下来犹豫思考。
“目前她的生活中还有另一位男孩,她爱这位男孩,但觉得自己应该忠于原先那位,因为他等她等了这么久。第一位男孩完全不晓得对手的存在,表示他想要等弗洛拉痊愈。她说:‘要是没这个病,我会结婚。’”
两个男孩比不过一个男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我们能理解同时爱上两位男孩,会让人不想那么早决定跟其中一位结婚。她的人生目标是逃离爱的困扰,她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目标,首先是将自己的爱意分散给不同对象,再来是夸大晕眩的病况,借此显示自己无法负责。但这些行为不一定非得被解读成是有意识或蓄意的。这女孩病了,也对疾病发作的真正意义浑然不觉,这其实是她生命风格的一部分。我们也看得出来,这些手段非常适合用来达成这些隐性目标。她想忠于那位等待已久的男孩,这或许显示出她性格中有正直、良善的一面。不过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她知道,其实她不像自己想的这么有良心。对于那位说愿意等她疾病痊愈的男孩,我稍微觉得有些可疑,而她之所以选择跟他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他赞同她的打算,而且愿意等待。她用“要是没这个病,我会结婚”这个说法,来表述自己的生活风格,这点实在有意思。当然,我们能从中看出她的好意,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能从我们没听见的激动的旁白中推导而出,这句旁白就是:“但我真的有病!”
病历还提出两个重点。
“第二次发作时,家中迎来一位孙子。多数时间,弗洛拉的母亲都让她待在家里。她就是在这个阶段遇见自己爱上的第一位青年的。”
第二次发病疑点重重,弗洛拉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如果自己病了,就能在家中获得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