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一代代水利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深沟险壑寻找水源,用坚定的毅力与灾情争分夺秒修复管道,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储备力量,为乡村“解渴”,助1500万农民彻底摆脱肩挑背扛、人担畜驮远距离深沟取水的艰辛,远离饮用苦咸水、高含氟水带来的疾病与伤痛。
|
內容簡介: |
李刚、耿乃立、季万才、李永海、巩科、李斌、王青山、付亮……这一长串的人名也许此刻被提起,下一刻就会被忘记,但是在甩掉扁担和水桶、终于吃上自来水的山区群众眼里,他们就是连通三秦大地水脉、为乡村“解渴”的“水神”!《水润三秦》讲述行走在深沟险壑、山间崖畔的三秦水利人,助1500万农民由没水吃到有水吃、从挑水吃到吃上放心水的一个个感人瞬间。
|
關於作者: |
李虎山,男,陕西省商洛市人,中国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陕西分会主席,商洛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出版长篇小说《鹿池川》《平安》,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中短篇小说集《爱听音乐的狼》,散文集《五十年的眼睛》《故乡有我一棵树》。《故乡有我一棵树》获蒲松龄文学奖。
|
內容試閱:
|
序:浓浓的民生情怀
王辛石
我老家在陕南,从小在农村长大。1986 年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巴山深处一个 叫碑坝的地方。那里远离城市,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从一个村子到另外一个村 子,往往要徒步走上大半天。一次下乡夜宿一个叫明山湾的地方,这个小村庄地 处半山腰,山高坡陡,环境恶劣。家家都有一个扁形的木桶,一问才知道是专门 用来背水的工具,每家每天都要有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到沟底的一个山泉去背水, 一来一去两个多小时,100 多斤的木桶压在人背上,人佝偻着艰难跋涉,除过下 雨天能收集些雨水,基本上常年如此,吃水是老百姓最大的负担。而在极度干旱 的定边县,曾经的缺水状况使人震惊,因为水源短缺,老百姓连洗脸都成为一种 奢侈,以致流传着“男人见人两只眼,女人见人背着脸”的谚语。吃水问题,世世 代代困扰着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渭北旱塬、秦巴中高山区的老百 姓,也是各级政府努力要解决的一个民生问题。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省委省政 府启动了以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目标的“甘露工程”,一位省上领导在动员大会上 饱含深情地说道:“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还没有解决,是我们各级政府的失职。”
从“吃上水”到“吃好水”,近 30 年来,陕西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最新 的数据是,陕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 95.95%,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民彻底摆脱了肩挑背扛、人担畜驮远距离深沟取水的艰辛,远离饮用苦咸水、高含氟水带来的疾病与伤痛。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顽强拼搏的历史,也是一段容易被忽略、被淡忘的历 史。因为,解决吃水问题,虽然涉及千家万户,但都是很琐碎、很具体的工作,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却又是关系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的具体体现,意义深远而重大。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去总结、去挖掘、去记录,以文字的形式留住历史的真实。
李虎山同志担当了记录陕西解决吃水问题艰难历程的重任。他说,他从小生 活在农村,知道吃饭喝水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也见过太多吃水难的艰苦场景。为 此,他带着对缺水的深切体会和对水利惠民政策的无限尊崇,踏上了追寻“吃水” 故事的征途,走遍了陕北、关中、陕南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采访了无数奋战 在供水一线的基层水利人,以及生活在这些山岭沟岔中的老百姓,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致入微的笔触,写成了报告文学《水润三秦》。
《水润三秦》立足陕西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和农村饮水困难实际,从黄土高坡 到渭北旱塬,再到秦巴山区,向读者科普了黄河、渭河、汉江等省内各级河流的 水资源概况,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解决吃水问题, 陕西水利在水源工程建设、城乡供水工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描写 了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生动图景。
阅读《水润三秦》,书中的文字有温度、有情怀,书中的人物真诚、鲜活,他 们的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无论是省上的领导同志、驻村的水利干部,还是 乡村的管水员和淳朴村民,他们都为改变乡村缺水的历史而担起时代的重任,燃 烧自己的青春与力量。陕西省水利厅先后前往丁户塬村的王晓辉、赵川、李刚、 郑坤、耿乃立、季万才等干部,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井、引 水、铺设供水管网、硬化村路、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移民新村……在这个过程 中,有挑灯夜战寻思路、列计划、写报告的苦累,有因回不了家、尽不了孝而不 被理解的辛酸,有风里、雨里、雪里来回奔波的惊险,有通过创新改善村民生活的喜悦,等等,他们一系列实实在在、用心用情的举措,将这个深度贫困村打造成了脱贫攻坚样板村。那些奋战在石泉县板桥村,汉阴县上七村、田凤村,柞水 县石镇,以及南郑区、神木县的基层水利工作者,他们或克服重重艰难在大山与 沟壑中寻找水源,或与灾情争分夺秒抢修管道,或舍家为业、牺牲在扶贫岗位 上。还有许多名字,都为水利行业所熟知,如王青山、卜晓军、周清德、张新生 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解渴”,将一点一滴的力量汇聚成磅礴的动力,改写了贫困乡村的历史,改写了贫困百姓的命运。
这是我省水利题材方面一部难得的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陕西农村从“无水 喝”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巨大转变。它将那些鲜活的记忆、奉献的故事、 艰苦的奋斗和乡村土地的盘活、村民精神的回归、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绘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有好水,才有好生活。”
“所谓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如果感恩今天的好水好生活,就请认真阅读这本好书。
(本文作者系《中国水利报》陕西记者站站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