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一个睿智、善良的人可能不会抑郁,但有抑郁症的人大多睿智、善良。“好人病”就是形容抑郁症的。患者拥有一颗非常“高贵”的心,化身善良使者去拯救他们眼里的病态社会,一生都在照顾别人的感受而疏忽对自己的关照,终让自己陷入抑郁痛苦之中。他们试图走出痛苦,却被告知不得不学会对外界释放内在“攻击”,对他们而言,那是罪恶的。终,他们选择第二个出口,将攻击转向了内在的自己。 这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病态”,常被归于低落的情绪。一旦被察觉,已是天崩地裂,山火不息。 书中“陷落”尘世的W,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抑郁症心理治疗全程记录!心理师用温柔轻语和非凡耐心,引导聪慧多思、执着完美的你,觉察自我,走出抑郁。
|
內容簡介: |
心灵是美的地方,也是容易受伤的地方,她需要更有效的积极关注。本书以心理师和一个抑郁女孩全程治疗对话的形式呈现,对抑郁症的产生原由、危害影响、规避预防进行了深入介绍和解析,记录了一场真实的、震撼的穿越心灵的旅程。作为资深心理治疗师,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用观点和技术使用,穿插体现于书中,将给读者的心理建设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
關於作者: |
孙琛琛,国家注册心理师,心理沙盘师,催眠师。个案心理咨询累计时长6000 小时,实践经验丰富。善用精神分析法与认知行为疗法,针对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药物缓解及干预。曾多次为世界知名企业开展企业员工EAP辅导,并组织有情绪管理、职场减压、人际关系等培训。
|
目錄:
|
自序
章 首次访谈
第二章 首谈抑郁的原因
第三章 “精致的执着”——完美主义
第四章 沉默的启发
第五章 那个男人 请远离我
第六章 不!那是另一部分的我
第七章 我们收费的关系
第八章 人生的选择
第九章 神秘的访客
第十章 催眠——喧闹中获取安宁
第十一章 我开始爱上抑郁症
第十二章 梦——显于内容,隐于思想
第十三章 我讨厌心理师
第十四章 走出抑郁 迎接未来
第十五章 后一次访谈
附录:心灵语录
|
內容試閱:
|
自 序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黎)纪伯伦《沙与沫》
上面这句话,我想,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体会更为深刻一些吧!
暴风雨往往并不可怕,可怕是它来临之前的宁静,掩盖了它残暴的本性,动摇了人心。就像抑郁症本身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带来的冷漠,遮盖了原本有温度的心,折磨着人性。
绝代佳人阮玲玉因为其本身的敏感性格,再加上情感不顺,终不堪各方舆论压力,患上了抑郁症。25岁那年,她选择了“离开”,留下了一句令人扼腕的四字遗言:“人言可畏”!
一生风华绝代的张国荣先生在愚人节那天留下一句“我一生无做坏事,为何这样?”,一跃而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6岁的年轮上。他在《霸王别姬》里塑造的程蝶衣一角,至今让很多影迷念念不忘。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内心活动,也是作者海明威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一生写照。1961年,海明威在美国家中开抢自杀,他一生都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自杀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
“抑郁症”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可人们总是避而远之,对它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不开心”“行为过激”的粗浅表面,缺少对其背后痛苦和孤独的理解。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因为身边一向看似正常的朋友被诊断出抑郁症而感到惊讶不已,又或者会为一名素不相识的抑郁患者结束了珍贵生命而感到万般遗憾。惊讶、遗憾过后,我们不得不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对抑郁症究竟了解多少?
早在上世纪,西方已将“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可见它的危害令人胆寒。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心理健康也逐渐进入大众视线。精神心理卫生组织对抑郁症的普及宣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对于抑郁症,人类在弄清楚它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同时,不可否认也付出了百般惨痛的代价。它仿佛对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心之所想都做到了如指掌,留下神秘不解、恐怖不已的直觉印象。更为讽刺的是,当我们中还有人在回避,无视它存在的时候,它却每年夺走百万人的生命。平均到每天有2740人死于自杀,过去的每分钟都有2人因此而亡。也许她是一名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的母亲;也许他是一名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男性;也许他是一名人生花朵还未绽放的少年......
就在我编辑以上文字,读者阅读以上内容的这几分钟里......
请原谅我的忧愁与悲伤,因为这一切太过于沉重和伤痛!
抑郁症又称情感障碍。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冷漠。缺乏自我价值认同,人际功能性损伤。抑郁症产生原因有遗传性和后天性,发病率高。据调查,仅有不到5%抑郁患者正在接受专业治疗。如果说癌症成为“杀手”的原因是医学治疗技术的有限,那么被称为“第二杀手”的抑郁症则跟人们轻视和回避它的态度脱不开干系。人们将其称之为“沉默的杀手”,危害有二,其一是易被忽视性的病理特征,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二是讳疾忌医“病耻感”让一些人将其误解为精神疾病,刻意掩盖和否认病情,错失治疗时机。很多人惯以矫情、作态来形容抑郁症患者,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心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一点都不比身体疾病产生的痛苦少,并非无病呻吟。如同骨折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感,抑郁症患者也会受到精神疼痛的摧残,严重时甚至会有不良躯体反应。严格说,抑郁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简单概括为只是一种心理反应又或者自己调整情绪就可好转的想法都不是直面问题的做法。当我们选择无视它存在的时候,它也乘间抵隙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快10年的人,生活早已趋于两点一线,家——咨询室。虽有些夸张表达之意,但非有一丝无奈之感,更像是一种热爱。我被众多来访者朋友真挚的邀请到往他们内心深处的灵魂,那是一种感受与感受间的呼应,心灵与心灵间的对接。我倾向把它比作为一场心灵旅程,在一个个奇特的旅途中,我发现人类所有智力都是思想的结果。思想蕴含着丰富宝藏,给人启迪与指导。抑郁患者更是纯粹的思想者,他们能够敏锐捕捉生活细节,对人生觉悟的能力更是非“常人”所能匹敌。正是这深度思考带来的困扰,成为生活暂时的羁绊。而我的工作职责是手握可细致观察世界的显微镜,以更少扭曲、否认的角度去引导他们看到事情的真貌,用有效的、温和的反馈协助他们脱离于短暂的难堪。这份工作不仅给了我学习和超越自己的机会,也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具独特视觉的认知。我将之整理成内容,以独特角度来对抑郁症进行科普传播。这也是我力求在本书中呈现的中心思想。
我曾在一次深夜的电话里为一位准备投身西湖的青年女子进行自杀干预,也曾目睹一位青涩少年在淋浴间割腕的经过,还和一位三跳黄浦江只求一死的七尺男儿彻夜长谈。过去的一幕幕都在眼前浮现,不由感叹镜池丛中走,早已满身荆刺的人生经历。震撼的声音刺激着我的大脑神经,做点什么的想法无时无刻不涌入心间。这些悲伤故事都是促使我写这本书的动机,而真正着手开始动笔是源于一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师“鹿道森”在微博里写下的一份悲痛欲绝的5千字遗书,“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压垮我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别了我无疾而终破碎的梦想,请记得我有花掉我所有的力气奔向于你。”他在美丽的情人岛结束了韶华生命,25年的人生,短短5千字记录显得寥若晨星,但如果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份记忆的伤痛,那就浩如烟海。我经常反复看着他留在世间的遗言,警醒我的工作,生活不断告诫我们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但也贵在心态。痛定思痛之后,我想为他、为抑郁症患者写本书。这本书起笔于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一日,这一天,也是证实生命之神没有眷顾这位满身伤痕少年的一天。
整本书以记录心理师与来访者(W)全程咨询对话的内容的形式展开,期间穿插我对案例的个人解析和说明,其中不乏汇集了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有用观点和技术上的使用,这些观点是非常个人和主观化的,在此特别说明,还请广大读者给予理解。所有对话内容因为出版要求做不到全部呈现,但我还是尽可能把访谈中对话的原本面貌展现给读者们。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我喜欢的措词习惯,而且口语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化也避免不了修饰,也请读者们谅解。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更系统更有效的阅读,我将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部分:(章)心理师和来访者咨询前期的匹配阶段
第二部分:(第二章)心理师与来访者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十一章)来访者主诉问题的处理阶段
第四部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来访者心理健康促进发展和巩固阶段
因咨询技术的灵活性,阶段内容实际上在各章节里都有穿插呈现,读者们仔细阅读也能细微捕捉到。在阅读本书时,如果读者将自己带入书中与来访者W进行“结合”,我想,也能够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我由衷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提升自我的动力,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这也是我孜孜不倦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动力。
后,我诚挚的感谢这一路上我重要的导师:我的每一位来访者。我非常荣幸被邀请进入你们深处的心灵,成为你们忠实的倾听者,你们的信任,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爱与激情。感谢W,你的善良和勇气令我敬佩,正是你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呈现出来,我才有了这宝贵而又真实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感谢心灵语录章节里的朋友们,你们用内心的声音向抑郁症患者传递着一份特殊的关爱,在通往“光明”的路上,你们让他们看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行者。
“大多数人支持,就是对的。少数人支持,就是错的。”殊不知这种固有观念,让大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缺乏了理解。原本不正常的行为,被人视为理所当然,原本正常的行为却被视为不正常,抑郁患者也就被排挤到边缘绝境。我所认识的“他们”也并非不清醒,反之是因为太清醒。
章 首次访谈
次和W晤面是在她的同性朋友(F)陪同下。一进咨询室W便躺卧在沙发上,软弱无力的身体早已支撑不了她在陌生人面前注重个人形象。一对黑黝黝的眼圈看上去更显得心力交瘁。W没有开口述说,倒是坐在一旁的朋友先开了口。通过朋友简单介绍了解到W是在今日凌晨4点从悉尼匆忙赶回上海,耗时10多小时飞行里程,早已是身心俱疲。还未来得及稍作调整,便赶往市区医院挂症。装满精神药物的袋子就隔在两人之间,W若有所思的看着那些药物。朋友简单几句话就道出了今天到访的目的——抑郁症。
W1990年出生于上海,在国内完成初级教育,17岁那年出国留学,大学毕业后留居悉尼,从事移民中介服务工作。也是在17岁的那年,她被诊断出抑郁症,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与药为伴的无奈生活,期间W也因状态好转停药1年,但抑郁终究挥之不去,成为她生活里可怕的噩梦。
在心理师接触过的抑郁症患者中,像W这样长期依赖药物的患者不在少数。如果不是出于无奈,光阴珍贵,谁又愿意将自己扣上一个“药罐子”的帽子。也有部分患者采取跟长期依赖药物截然相反的治疗方式,他们出于药物副作用隐患的担忧,只接受心理治疗。即使病症程度严重到必须要药物干预,也不为动摇,耽误了物理治疗时机。事实上,抑郁症的临床治愈需要药物理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科学实验也证明结合治疗要比单一治疗效果更好。
与F的前期交谈中,心理师收集了很多有关W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对心理师和W接下来开展的访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W有过两段心理治咨询史,段是在她22岁,因为抑郁症严重困扰其日常生活,不得不停学一年回国疗养,回国后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建议下找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做上了心理咨询,W和心理师的交流终停留在第3次结束之后,具体原因F也不得而知。第二段是在她26岁,因为工作性质变动而产生的压力无法自我调节,便寻求一位华裔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样,在第2次咨询结束后,W再也没有踏入那位医生的诊室。受前两段经历的影响,W对心理治疗失去了信心,但F作为W身边情同姐妹的好闺蜜,看到W身处痛苦之中也于心不忍,再三说服之下才让W接受心理咨询,至于过程能收获什么,达到什么效果,F比W显得更是心里无底。
听完F的简述后,心理师开始将重心转向今天的主要人物——W。
心理师:这种情绪低落的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访者:(没有回应,迟眉钝眼的看着眼前的两袋药)
朋 友:从我认识她的那天起,我就发现她很难开心。那时候我们大概16、17岁。
心理师:前面的交流中我听到“抑郁症”,我们一起交流下对它的理解和感受?
来访者:(一直顶着药物的眼睛微微转动,依旧没有言语回应)
朋 友:请允许我必须用“心如刀剉”来形容它。我曾经也有过情绪特别低落的状态,那是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面临继续升学还是进入职场一直游移不定,人生之路变得举步维艰。幸运的是我熬过了那段艰难时期,正因如此,我更能理解W如今深陷泥潭的糟糕。
心理师:如你所见,抑郁症患者我接触过很多,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他们善于思考,能够捕捉思绪里每一个细小的“脉络”,我理解为那是智慧的花火。他们关注世间冷暖百态,会为一句话用心斟酌许久,避免语言上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有着自己所谓的豁然且坚定不移的体系信念,也许是因为为人友善、待人真诚的性格,抑或是严于律己、志在成功的态度......后抑郁了,我不知道我们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睿智、善良的人可能不会抑郁,但有抑郁症的人大多睿智、善良。“好人病”就是形容抑郁症。患者拥有一颗非常高贵的心,化身善良使者去拯救他们眼里的病态社会,一生都在照顾别人的感受而疏忽对自己的关照,让自身陷入抑郁痛苦。他们试图走出痛苦,而被告知不得不去学会对外界释放内在“攻击”,对他们而言那是罪恶的化身,不是善意的徒使。终,他们选择第二个出口,将攻击转向了内在自己。
来访者:(眼光从药物转向心理师,继续保持沉默)
朋 友:您说得太对了!W经常陷入深度思考,这让她拥有了一个聪慧的大脑。我很少会看到一个人像她那样如此富有爱心,她甚至会因为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猫而潸然泪下。
心理师:是的。
朋 友:希望您能帮帮我的这位温柔敦厚的朋友。我看过一些心理书籍,提到人类的迷惑行为和“潜意识”紧密关联,并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W的潜意识需要深度挖掘!
心理师:你说得很好。我需要说明一下,心理咨询像是日常照镜子,心理师好比一面镜片,来访者通过镜面反射呈现自己,时刻对照自己,看清自己。这里的“清”就是指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也称“潜意识”。潜意识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人类95%的行为都受到它的控制。心理咨询是一个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修通自己,终达到完善自我个体发展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些曾被夸大的缺点和忽视的优点,这些都有可能在漫长的自我发展中形成为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导致对事物产生偏差和扭曲的见解,影响着生活方方面面。当然,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是建立在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开展的,如果你朋友愿意,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协助到她。
朋 友:那真的是太好了!
来访者:(眼神缓慢地往眼角左上方移动)
心理师在与F交流的同时也在对W的肢体语言和面部神情进行细微观察。一个合格的心理师需要具备多项能力,其中就包括对细微之处极致的洞察力。语言可以撒谎,但肢体语言透露出来的心理状态却很少有欺骗性,瞬间闪现的面部神情,能揭示出真实的情感。W那僵硬的身躯,游离的眼神无不反映出她此刻的精神非常紧张。人类进化中,依旧保存与动物一样对生存威胁和物质匮乏的不安全机制,陌生的环境触发了W的自我保护机制,才有了精神上高度的警觉。此时,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对W来说尤为重要。
心理师:次走进咨询室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来访者:(慢慢吞吞移动着身躯,由半躺式调整到坐立式)
朋 友:房间装修色调以橙色为主,给人一种温暖舒心的感觉。平静之中还能闻到一缕淡淡的檀香。为印象深刻的是您那温和谦卑的态度让我们感到倍受尊重,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心理医生的刻板印象。
心理师:如果用一种状态来描述你现在的体验,会是什么呢?
朋 友:放松......吧?对!放松!我感到特别想倾诉。(还没等心理师观察到W的反应,F已脱口而出)
来访者:我......我......是因为太善良!
这时访谈已经进行了半个小时,W开口说出了自进咨询室起的句话,一旁的F被W那突如奇来举动弄得既疑惑又惊喜。心理师知道,W是在回答她的坚定信念是什么。因为是次交谈,心理师并不想直接去打破W的沉默式防御机制,而是巧妙的通过与其朋友沟通循序渐进地降低她的防御模式。陌生的环境需要熟悉的支持,此时F就是W好的支持。在心理咨询中,永远要关注到与来访者生活中重要的人物访谈,其中包括他们的父母、配偶、儿女,还有不要忽略陪同前来咨询的重要人物,他们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帮助心理师了解来访者。更关键的是,这些重要的人物对于来访者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切情感的价值。事实证明,心理师对F的关注获得的良好反馈,直接推动了心理咨询计划的进展。
心理师:那是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理应被我们听到。
来访者:我不想再当一个善良的人,哪怕一次也绝不允许。我如此相信身边人,赋予生活美好的期待,而这些年得到的结果,还不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心灰意冷。我不想再看到自己无力的样子,更不想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的方式就是不对任何事情有所期待。你能理解吗?
心理师:这所有的想法听起来是如此的真实,每个想法的背后都有一份灵魂的意图。
来访者:无力之人,只能在喟然长叹中唏嘘度日。
心理师:若非生活所迫,谁愿负重前行!
来访者:(点了点头)看来你还是能够理解的。
朋 友:(看了看坐在一旁微微颔首的W,紧紧地握着对方的右手)
心理师:你现在感受到了什么?
来访者:F的陪伴,还有你的理解。
心理师:是的,F的陪伴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离不开她的极力推动。假设今天你是自愿来到这里的,你认为驱使你的动力会是什么呢?在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想法,你根据自己意愿做出决定。如你所见,这间咨询室里可以容纳每个人的观点,出于我们讨论的话题渐进深入性以及保密原则规定的考虑,我们是否以单独交流的形式展开后面的对话?
来访者:单独交流吧!
朋 友:太好了,我也非常尊重W的决定。
F离开了咨询室到外面的休息区等待,房间里只剩下心理师和W。
来访者:说实话,我不清楚这次谈话之后是否还会再来,我有心理治疗的经历,也知道抑郁症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规律治疗,更清楚治疗中的每个设置。如果不是F在我身边一直鼓励我,我今天不可能坐在这里。既然来了也就不怕直说,我的动力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我害怕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
心理师:你的左手边有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如果用一张图片来呈现你内心的恐惧,你会画什么图案?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去感受它好吗?
来访者:我不知道会画出什么图案,但我会尽力用心去感受它。
心理师:我会与你一起面对它。
W拿起桌上的铅笔,闭上了眼睛。
来访者:我在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笔......
心理师:你做得很好!发现到它是什么了吗?
来访者:好像是......对!就是它,“黑洞”,一望无际的黑洞笼罩着我的生活。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心理师:现在尝试放松你的身体,调整到舒适的坐姿,很好......拉紧肌肉,然后慢慢地使之放松,现在,你能说出让你感受到放松的身体部位吗?我们的肢体语言也是表达情绪途径之一。
来访者:放松的部位是双脚。
心理师:不放松的身体部位是哪里?
来访者:双臂。
心理师:现在请你将双臂抬于胸前高度,然后自由落下,感受支撑手臂的力量突然散去的瞬间。深吸一口气,让这口气填满你的整个胸腔,再缓慢地将体内气体呼出,越慢越好......重新感受你现在的身体,是否变得更放松一些?
来访者:是的!感觉身体放松了许多。
心理师:你做的很好!我们继续前面的对“恐惧”的描画,当你再次感到不安和窒息时,只要再重复一次刚刚的方法就可以将其克服。
来访者:好的,我会的。黑洞就像那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暴,所产生引力形成一个极具破坏的漩涡,足以吞噬掉周遭的一切。黑暗所带来的恐惧让人心碎。
在经典引力论的框架里,黑洞被描述成只能吞噬物质,而不能吐出物质,“地狱入口”使它成为危险的代名词。W深陷负面情绪吞噬其生活的黑暗困境之中,一直试图摆脱,但又无从下手。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试图得到世人赞赏的“光明”生物,忽略了感受世间“黑暗”,某种程度上理解,“黑暗”的存在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意义所在。对于强者而言,他们可以充分汲取内部养分,让“黑暗”成为个人成长的 “营养剂”,而对于弱者而言,则是致命的“毒药”。在W口述中被多次提及的“恐惧”,其实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许多恐惧的产生其实跟背后的创伤性事件有关。心理咨询对恐惧的处理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模式,精神分析派着重源头的“伤”为切入点,存在主义派根植于个体存在恐惧中的关怀......此处心理师结合后现代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主义的治疗模式,引导W快速建立适合且有效的应对机制,从而帮助她克服恐惧。
心理师:黑暗在你的生活中象征什么?
来访者:更像是强势的代名词,意味着权威、地位、身份。
心理师:这些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来访者:“必须”、“只能”、“肯定”、“这是为你好”,我不知道这些代表着什么,但我能马上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你必须这么做,因为这会对你有好处”;“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只能这么做”;“你肯定会为今天的行为而感到后悔”;“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你好吗”。这些挥之不去的声音有些来自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还有些来自只见过一面,甚至都叫不上姓名的路人。
肯定式言语的表达方式容易让一个人陷入仅限一种可能性的思考方式当中,长此以往,则养成单边思维模式处理事物的习惯。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这也无法禁锢那颗追求自由的心。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W被告知事物只有一种可能性,无疑不被剥夺了自由。缺乏安全感的她落陷入对未知的恐惶,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她内心的毒瘤,终由牺牲情绪爆发出来。心理咨询此时的介入是引导W寻求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方法,这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能开拓W看待问题的多边思维,以此缓解由无助、无力生成的负面情绪。针对W在对话中呈现出的“此时此地”认知模式,心理师没有急于给予回应,而是引导W对当下积极性因素的探索。
心理师:我们把目光转移到黑洞周围,你还能发现到什么?
来访者:只有黑暗。
心理师:它隐藏得很深,需要你用更平静的心态才能看到。
来访者:一束微弱的光芒,它在黑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
心理师:这束光代表着什么?
来访者:倔强?坚持?我不知道!这么说吧,我生病期间基本上是一个人住在国外,开始被孤独笼罩,我非常害怕。没有人会站在我的身边去关心我生活过得怎样,也没有人去理解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活着是出于怎样的无奈。在这漫无边际的空荡生活里,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苦痛,我开始不参与一切社交活动,甚至一度觉得那种不去矫言伪行的感受还真的不错。我尝试远离更多的人去获得自认为的安宁,结果是越远离越恐惧,越恐惧越远离。没有目标、没有希望、也没有“孤独”,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我抑郁了。当有一天我成为像《当尼采哭泣》中的尼采那般孤独,很多事情只愿独自承受时,突然又想要自由了,也想要有一些生活选择了。我开始嫌弃自己将生活过得如此狼狈,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那个不堪入目的自己,我终究活成了大家眼里的“异人”。不知道自己想要变好的想法从何而来,又像是与生俱来,从此一心想着赶快好起来,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像似被注入新鲜血液,这是我少有的清醒时光,我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我借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智慧武装自我,但理论与实践永远隔着一道领悟的鸿沟,我总感受到内心有两股力量在冲突,久而久之我再次麻木,又被孤独与恐惧围绕,变得更加低迷消沉。而随之而来的是那“高光时刻”在屡次受挫打击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散发的光芒也越来越暗。
W上面的表述有四层困境表现:
被照顾的愿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W渴望获得外界关注与照顾。只身一人生活在海外的她,情感上无法做到与亲密关系人物产生紧密联系。为满足个人安全和被照顾的需求的发展,进入了自给自足模式。这种情感主导是“我自己可以”的利己主义思想压抑其内在强烈的被关注和爱护的需求,进而产生潜在的抑郁情绪。
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以此得到满足。个体通过在不同环境中的对比,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所接受的标准,并以此形成自我概念。W尽心竭力地付诸实践,却发现没有成果时,便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主导她的情绪是对自己的强烈愤怒以及对环境的极度恐惧。
一个人若是伤害了环境和自己,妨碍了他人的需求或发展,便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长此以往,逐渐养成了顺从内疚的性格。当W听到他人对其表扬或批评时,会直接激发自我批评和内疚自责的应对机制。卑微隐忍和过分顺从已经成为她在人际交往中的沉重背囊。
成功形成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凝聚力的身份认知会让一个人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W一直徘徊在“麻痹自我”和“高光时刻”的人生阶段,没有进行对“稳定身份”的界定。“我到底是谁?”,“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等身份不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环境对价值定义的不断变化,W陷入万般焦虑和恐惧之中。
心理师在和W的交流中不断加深对她的认识和判断,这个过程是心理师认识来访者的过程,也是让来访者变得更加重要的过程。大量收集上来的信息表明,W患上抑郁不仅仅跟性格有关,还和认知、情感、社会环境相关,这些信息对咨询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在接下的访谈中心理师为避免消极思想对W产生影响,将继续引导她发现更多积极因素。
心理师:如果这束微光想向你传递一个信息,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来访者: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些困难。
心理师:那我换一种方式问,什么状态下的自己能够看到这束光?
来访者:我想可能是一个不愿被抑郁束缚的人吧!一个人的内心还保留一点不愿屈服的力量吧!这份力量让她不想低头认输。其实,我骨子里的斗争欲望让我想再跟它面对面、硬碰硬地对抗一场。
心理师:你说得很好,我感受到了你的力量。
来访者:我原本以为这些话我再也不会说出口,默认我现在的处境已经无法再去与抑郁抗衡,就此一生接受黑暗的笼罩,甚至还会好奇生活能糟糕到什么地步。但你刚刚的问话让我这一切的想法有了松动,我有了再此想诉说自己心里故事的冲动,或者想在你这里脱下一点伪装!
心理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馈。在跟你交流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你的思维非常缜密,语言表达逻辑也非常严谨,我们前面交流的问题大多建立在“假设”上,这与你一向严谨的思维有些出入,但也是真实感受的反馈。我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是将一个问题分为视觉角度、认识角度、角色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情感、生活的多层面可能性。严谨的表达方式虽然能够让一个人周全细致,有责任感,做到“不确定的事情不说”,“他人的想法不揣摩”,但其背后隐藏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想法会成为限制自我的铜铁枷锁,再加上你对积极因素的回避态度,让一些问题以困难的方式出现。这些都是抑郁症形成的关键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