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国诗人兰德的这首诗,可谓杨绛的人生写照。
杨绛聪明贤惠, 伶俐过人, 对生活总有十分的热情; 她通达明快, 不急不争, 对人世又保持三分冷静。
作为女性, 她是 “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是最慈爱的母亲, 和丈夫、 女儿风雨并肩、 甘苦同尝。
作为学者, 她以作家、 翻译家、戏剧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等重量级身份, 享誉于世。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 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但杨绛始终柔韧、 清朗、 独立, 一袭优雅独芳华, 从容地活出人生的长度、高度和密度, 粲然百岁春秋。
|
內容簡介: |
杨绛是钱锺书心底“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一位历经百年风雨,将人生的智慧修炼成“珍珠”的精神贵族。她也是从容淡泊,埋首书中岁月,“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的优雅女性。
作者以时间为脉络,融合温情的文笔、翔实的史料,倾情解读杨绛先生的爱情、才华与修为,追溯一代才女的优雅人生。
|
關於作者: |
夏葳,教师,写作者。播种文字,播种一粒粒心情。沉默地看天,观云,挥霍光阴。已出版作品:《<诗经>,这支不老的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释放自己,便生欢喜:王维传》等。
|
目錄:
|
序:
女人,立于世界之前/ 如山. . . . . . . . 1
第一章
故里长梦,仙童好静
一 寒素人家. . . . . . . . 3
二 老圃先生. . . . . . . . 11
三 家有慈母. . . . . . . . 18
四 开蒙读书. . . . . . . . 27
五 仙童好静. . . . . . . . 36
六 东吴大学. . . . . . . . 44
第二章
才女贤妻,与有趣的人过一生
一 人生初见. . . . . . . . 53
二 门内角落. . . . . . . . 61
三 苏州大婚. . . . . . . . 67
四 牛津新家. . . . . . . . 75
五 初为人母. . . . . . . . 85
六 求学巴黎. . . . . . . . 95
第三章
孤岛生活,心无旁骛
一 回归故土. . . . . . . . 107
二 委以重任. . . . . . . . 116
三 喜剧新秀. . . . . . . . 125
四 临危不乱. . . . . . . . 135
五 比翼双飞. . . . . . . . 144
六 等待解放. . . . . . . . 151
第四章
甘心为零,给我一件隐身衣
一 一团痴气. . . . . . . . 161
二 水木清华. . . . . . . . 168
三 思想洗澡. . . . . . . . 177
四 石屋和尚. . . . . . . . 187
五 金刚怒目. . . . . . . . 194
六 一仆二主. . . . . . . . 205
第五章
人生边上,相守相助
一 女儿钱瑗. . . . . . . . 217
二 菜园相会. . . . . . . . 224
三 流亡生活. . . . . . . . 232
四 神秘大礼. . . . . . . . 240
五 教师尖兵. . . . . . . . 251
六 亲人离散. . . . . . . . 258
第六章
百年优雅,岁月历练的珍珠
一 天鹅之歌. . . . . . . . 271
二 好读书奖. . . . . . . . 278
三 钱办主任. . . . . . . . 284
四 百岁维权. . . . . . . . 291
五 优雅老去. . . . . . . . 299
后记:
一袭优雅独芳华. . . . . . . . 305
|
內容試閱:
|
序:女人,立于世界之前
如山
生而为女人,应是神圣而伟大的,因为她不仅创造了人世间的另一半——男人,更是创造了整个世界,包括她自己。人性十分,对于女人而言,七分温柔,另外三分是韧性。七分温柔,她们感动了世界。三分坚韧,她们闪耀着灵魂。有人说女人是可怕的,聪明的女人更可怕,聪明而且有思想的女人尤其可怕。因为可爱所以可怕,至于聪明而且有思想的女人,她们不仅懂得如何爱这个世界,更懂得如何爱亲人和自己。
杨绛恰是这样的女人,她聪明贤惠,伶俐过人,对生活总有十分的热情;她通达明快,不急不争,对人世又保持三分冷静。作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是成为钱锺书的妻子,与钱锺书互为灵魂伴侣。钱锺书给予她一个钱太太的称号,而她给予世界的,却是一个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锺书,同时她奉献给世界的,更有温情而坚韧的灵魂,一个大写的女人。
钱锺书思想深邃,人生并不见得传奇,却因为杨绛而书写了一段爱情佳话;钱锺书知识渊博,生活并不见得丰富,却因为杨绛而收获了一生甜蜜的家庭生活。世人皆知钱锺书聪明,唯有杨绛知他生活狼狈无力处;世人皆服钱锺书神奇,唯有杨绛懂他亦有童心未泯时。说钱锺书,逃不开杨绛;说杨绛,亦躲不过钱锺书。正如钱锺书所说,在人生和生活中他俩是夫妻,是情人,是朋友。《诗经》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于女人而言,完美的人生首先是完美的爱情。
七分温柔,三分坚韧,其实更是母性。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更是女儿钱瑗的母亲。上天给了女人一腔热情,让她的爱浓烈而痴笨,却是儿女唤醒女人真正的生命,于是热情中有了安静,浓烈中多了坚定。从此女人似水的柔情中,更多心灵的旋涡,为自己创造的崭新的生命而慈诚牵动。
作为那个时代传来的一声叹息,杨绛不是花团锦簇的那个,也不是温婉多情的那个,我独喜欢她的清高和平实,清高在骨子里,平实在深情中。这声叹息,自有它的精致和巧妙。有时我常如此想开去,每个人恰是时代播种下的一棵树、一朵花。换个土壤,我即苏东坡,苏东坡即我;同样,每一个女人亦是李清照,亦是杨绛。不是吗?你我也在时代中,也在各自的人生中不同凡响。如此,也就真正理解了钱锺书,理解了杨绛。
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是钱瑗的母亲,是《弄真成假》的编者,是《堂吉诃德》的译者,是《洗澡》的作者。如果抛去功成名就的光环,我愿意看到一个真实的杨绛,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在人世间的悲欢、深情,或者痴傻。
继《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释放自己,便生欢喜:王维传》之后,这一次我得以读夏葳的新作《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为人立传,其实是苦差,入得其骨,始得其肉。没有东坡之豪,如何得东坡之神;没有摩诘之逸,如何达摩诘之韵。杨绛,即便晚年隐忍,亦难掩其光彩照人。作为立传者,若无十分的坚韧,如何得其内心;若无半点清高,如何言其风骨。
文字如此,岁月亦如此,两把心灵的刻刀,文字写人亦写己。多年的切磋琢磨,温柔的内里其实是深沉的坚持。即便生活让心灵千疮百孔,依然高挺着热爱和坚持,唯有这点柔软温热身心,作为生之动力而存在。
夏葳笔下的杨绛先生,年轻时好学上进,青年时热爱工作,中年时直面命运,老年时扼住悲痛。年轻时,甘为灶下婢,支持丈夫实现夙愿。晚年时,又倾尽心力帮丈夫做学术整理,完成爱人未了的心愿。
她用一生书写一个大写的女人,一个“最才的女”,一个“最贤的妻”,天下最美的女先生。
杨绛生前最喜爱的一首小诗,是兰德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同样的意境,同样的思想,中国古诗亦有,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生终将有一场庄严的谢幕,就在它开启之时就已注定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途,多少悲欢离合,喜笑求索,若能立得住,于芸芸众生之中成为一个自己,哭过,爱过。
沉浸,或者痴醉;走来,然后走去。
【后记】
后记:一袭优雅独芳华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会意形声将它们个个表述得精到入微。
譬如心情好了叫“轻”叫“松”,如笑,银铃似的自唇角自空中袅然飘散。云下的轻笑飞过秋千去,能插翅而飞,说的可是“飘”。秋千荡呀荡,把笑声荡在空中,一缕一缕的就是“散”吧。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则为“郁”为“愁”。心被锁在一处,纠结一重重,突围无力,或者自己呆木着不愿出去,自然就成“闷”。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再譬如,说起江南女子,眼前就会跳出“温温婉婉、柔柔弱弱、吴侬软语”一系列词语,还有韦庄那句好美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杨绛就是这样一个温婉如月的江南女子。
杨绛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是维新派,所以杨绛的生日是以1911年7月17日这个公历日子为记的。
她是幸运的。有着开明的父母,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父母的荫庇下,度过幸福美好的童年、青年生活。成年后又遇到志同道合的爱人,她和钱锺书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因心灵相契、志趣相投缔结一生美满的婚姻。新婚的他们一起到牛津、巴黎留学,养育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钱瑗。学成归来后,她在翻译、剧本、文学创作方面均有不凡建树。尤其令世人称道的是,她和钱锺书执手一生,既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又是浪漫亲昵的情人,亦是在学术上相互砥砺的知己朋友。
她又是不幸的。中年父母离世,已近花甲之年的她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干校,和“牛鬼蛇神”一起挨批斗,还被革命小将剃成阴阳头,分派到学院女厕所打扫卫生,历尽磨难。八十六岁时,唯一的女儿因病不治,接着丈夫也撒手归西。两年内,失独丧夫,祸不单行。命运为她布下如此大劫,让她旧伤未愈,新愁骤添,等着她折服、低头。
柔弱的她,带着一身病痛,却越战越勇,一路坚强地挺了过来。
她是坚韧的。抗战时期,为补贴家用,她开始尝试编写剧本。初出茅庐的她,就在话剧舞台上独占一席之地。而在声名鹊起之时,却主动退至幕后,为了丈夫的大作《围城》早日问世,身为大家闺秀的她,甘为灶下婢。
她是勤奋的。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四十七岁的她坚持自学西班牙语,投入二十年的时间,历尽艰辛,不言放弃。《堂吉诃德》公开发行的时候,热心的读者在北京新华书店门前排长队购买这部译著。1986年,西班牙国王颁给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这是我国翻译界少有的殊荣。
她是不屈的。“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平静地接受现实,化悲痛为动力,通过翻译《斐多》,得以挣脱肉体的牢笼,像苏格拉底那样安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苦刑阶段。她隐身做“石屋里的和尚”,甘为一个零,坚毅地思索,顽强地笔耕,以羸弱之躯续写“我们仨”的书香年华。
她有担当。她戏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放下自己的创作,将全部精力,投入钱锺书学术遗物的整理工作中,她把这项浩大的工程叫作“打扫现场”。她清点、整理丈夫留下的几麻袋的“天书”,悉心尽力,劳心费力。苦心不负,2003年,三卷《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面世;2011年,二十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2015年底,六辑四十八卷的《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版面世。皇皇巨著,宛如一座尽显钱先生个性的特别“图书馆”,将“文化昆仑”钱锺书宏阔的学问世界尽现在世人面前。
她是可敬的。晚年的她弃市井繁华,远尘世喧嚣,躲进小楼成一统,却并没有与世隔离,依然关切着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清华,以及清华的莘莘学子。2001年,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前夕,她代表一家三口,和清华大学签订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基金信托协议》,把自己和钱先生当年的稿酬七十二万元,以及其后他们所有作品的报酬,全部捐赠给“好读书”奖学金基金,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她是勇敢的。为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书信、手稿被拍卖一事,一百零二岁的她走上法庭,打赢官司,不但维护了自身权利,也对进一步完善与拍卖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标杆性意义。
诚然,所有的辛苦付出,源于爱,源于对家的爱、对丈夫的爱。只因她,最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的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她 在有生之年,倾力完成爱人未了的遗愿。
作为女性,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最慈爱的母亲,和丈夫、女儿风雨并肩、甘苦同尝。
作为学者,她以作家、翻译家、戏剧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等重量级身份,享誉于世。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但她始终柔韧、清朗、独立,一袭优雅独芳华,从容地活出人生的长度、高度和密度,粲然百岁春秋。
这本杨绛先生的传记写到尾声的时候,执笔的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忍着来自身体内部的剧烈疼痛的我,虚弱而悲观。我不由得想起杨绛先生,我不知道高龄的她,是如何以顽强的毅力来对抗病魔、疼痛、衰老,且取得那么多匪夷所思的巨大成就。我告诉自己,要勇敢坚强,像杨绛先生一样,平静地接受生活赋予的所有苦楚与悲辛。
“世界有边儿有沿儿,可一个人的内心,漫无边际。”
也许,当一个人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安适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从容、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时,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再没有什么苦难可以将其击倒。
而这种不顾一切的专注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我们怀念她,是在怀念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钱锺书先生曾在散文《说笑》中写道:“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我以一支拙笔走进先生的文字,深入先生的生活,聆听先生的智慧,沉浸于先生的情怀,和文字里的先生“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谨愿远在天国的杨绛先生能微微颔首。
我心足矣。
第一章 故里长梦,仙童好静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
——杨绛《将饮茶》
一 寒素人家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词歌赋一向点石成金,寥寥几句,直指人心。白居易这首《忆江南》,洇染出一幅绚烂动人的江南景象,千百年来,镂刻成世人独特的江南记忆。
当晨曦轻轻拂去昏暗的夜幕,当朝阳张开金色的臂膀拥抱大地,当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先恐后睁大艳丽的明眸,春光水碧,波光粼粼,如玉、似镜,一方方、一田田在你面前铺展成绵延画卷。江南,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怎么能够不降服?
得益于奇美的自然景观和诗人们的吟咏唱和,山川秀丽的江南,此起彼伏的都是诗词的叮咚,大珠小珠落玉盘。
有诗即灵气,有歌即深情。多情而又充满灵气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无数江南才俊、雅士名流。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就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雅士。
江苏无锡,古称梁溪、金匮,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誉,不仅山川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杨荫杭(1878—1945),出身于无锡的一户贫寒的书香门第,字补塘,笔名老圃,是清末民初进步学者、法学家,一生特立独行,名望浩然。
20世纪90年代初,李慎之先生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为《通才博识铁骨冰心》,阐述自己读过《老圃遗文辑》后“登高自卑”的感觉以及对杨先生的敬意。
文中讲:“补塘先生之博学多闻,往往使我挢舌不能下。无论什么材料,都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尤其难得的是,它们并不是专门著作,而是排日作文,触事生感,随写随刊的东西,然而文章诗词,中外故实都准确得就像从电脑信息库中调出来的一样,无怪乎杨绛先生要对我说‘我爷的书都是嚼烂了吃到肚皮里的’。博雅如钱锺书先生也深信凡老丈人之所引举‘决不会记错’。”
杨绛所指的“我爷”,就是她的父亲杨荫杭先生。这是无锡地方方言中保留的古义,和《木兰辞》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取义相同。
俗语说,文人相轻。在文人之间,相轻乃至因嫉生恨,睚眦必报相互倾轧的例子自古至今比比皆是。但有真才实学,尤其有过人之处的文人,也是会让同行真心服气到骨头缝里的。
当年,时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实职,位高权重,文章冠绝天下,又兼天子左右臂膀的文坛盟主欧阳修,读到士子苏轼的文章后大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之后,欧阳修不遗余力地推崇苏轼,让苏轼才识得以天下闻,被朝廷委以重任,为国效力。可以这样说,欧阳修宗师级的胸襟,奠定了苏轼“千古第一文人”深厚的人脉基础。
得到一代大家之褒奖,杨荫杭先生腹有诗书、博闻强识、记忆力超强可见一斑。
通才博识,铁骨冰心,这样的赞佩丝毫无夸大之嫌。
杨荫杭的祖父是杭州的一个小官,父亲曾在浙江任职,官职也不大。加之祖父和父亲都是耿直秉正的读书人,没有敛财贪污之能耐,他们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家私和田产,只有住宅,以及读书习字的习惯。
这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寒素人家”的由来。杨家是寒素人家,亦是书香门第。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子弟如何不成才?
所以,杨荫杭自幼就受到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育,加上优秀的基因和个人努力,一路学霸走了过来。
1895年,十七岁的杨荫杭考入天津中西学堂。该学堂由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后改名为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
这所官办大学,在教员配备、教学计划、授课内容和教科书选择、实验室器材等方面,均采用美国模式,有“东方康奈尔”的美誉。
在北洋大学堂就读的学生费用全免,这也是杨荫杭选择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荫杭在这里如鱼得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奈何好事多磨,品学兼优的他因为勇猛“犯上”,被校方除名。
当时,北洋大学堂由外国人主事,一部分学生因对伙食不满闹学潮,外国主事要杀鸡给猴看,采取强硬态度开除了一名带头闹事者。校方尚不罢休,追究另外的参与者,以严惩来威胁。
杨荫杭并未参与这次活动,血气方刚的他,看到其他参与的学生因慑于洋人淫威,怕步入被开除后尘,唯唯诺诺,噤若寒蝉。杨荫杭对他们事前慷慨激昂、事后畏缩不前的行为大为愤慨,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一句“还有我!”,掷地有声。
杨荫杭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狂妄冲动,在站出来的那一刻,他已经清楚最终的结局。他和带头闹事者一起被开除,毫不迟疑地离开了这所条件优越的学校。
天地立人,铁骨铮铮,年轻的杨先生堪称“人物”一个,被女儿杨绛不无骄傲地冠以“疯骑士”的绰号,实在是恰如其分。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自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陈后主陈叔宝留给沈皇后的诗,虽无文采,但霸气、任性。杨荫杭也是这样的霸气、任性,不久,凭借其优异的资质,他报考南洋公学,也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再一次蟾宫折桂,成为这所名校的学生。
在南洋公学,他获得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资格。赴日留学期间,他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先进思想影响,和一批留日学生成立了励志会,并与励志会会员杨廷栋、雷奋等人创办《译书汇编》月刊,从事反清活动。《译书汇编》是留学生创办最早的杂志,大量销往上海、苏州等地。
因南洋公学急需翻译人才,杨荫杭尚未毕业就提前回国,以解母校燃眉之急。然而好景不长,译书院因经费问题而停办,于是,杨荫杭离开上海返回无锡。
回到家乡的杨荫杭,准备一展抱负。他翻译的《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等法政名著,流丽典雅,让人耳目一新,对于青年们的思想进步“收效至巨”。
杨荫杭这样告诉孩子们:“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翻译也可以大有作为。”此论高瞻远瞩,独辟蹊径。
得益于老圃先生的言传身教,他的女儿杨寿康、杨绛、杨必等在翻译领域均有所建树。
为了生计,杨荫杭曾辗转上海教书,先后在澄衷学堂、务本女校、中国公学任课,还做过胡适的老师。
一直到1905年暑假,清廷以散布“革命邪说”为由对杨荫杭进行通缉。无奈之下,他再赴日本,并于1907年获得早稻田大学的法学学士学位。接下来,他又赴美留学,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
1910年,国内时局风起云涌,杨荫杭回国后,由清末状元张謇引荐到北京法政学校教书。而这时为宣统皇帝辅政的肃亲王善耆听闻杨荫杭留过洋,通晓东西方法律,不日便派人邀请他夜间到府上授课,薪酬相当优渥。
杨荫杭晚年时谈及那段在肃亲王府上讲课的日子,感叹只因生计所迫。其父过世早,兄弟姊妹六人,大姐出嫁不久即病逝,大哥在武备学校学习时,试炮失事身亡。小弟杨荫樾留美回国后也因肺病去世。于是,排行老三的杨荫杭承担起长兄的责任,照顾寡嫂及两个孩子,负责二妹杨荫枌、三妹杨荫榆的学费,当时杨绛尚未出生,她上面已有三个姐姐。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全靠杨荫杭一人供给,可见负担之重。
辛亥革命以后,杨荫杭再经张謇推荐到江苏省任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因本省人不能担任本省官职的回避制度,他被调任浙江省担任高等审判厅厅长。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即便做官,杨荫杭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背靠大树去乘凉,做到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份儿上。
当时,声名显赫的军阀张勋率部队耀武扬威地入京,一些官员和士绅趋之若鹜,联名登报拥戴欢迎。他们事先并未征求杨荫杭的意见,就将他的名字列在上面刊登出来。杨荫杭见报后很生气,立即在报上发表声明,言他并没有对张系军阀有欢迎之意。此举让上海名流哗然。
但杨荫杭就是这样一位爱护自己的羽毛比官位、金钱更甚的精神贵族。时人笑他冥顽不化,不识时务,他淡定地说:“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器,古时指名号与车服仪制,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及尊严。杨荫杭认为,不能因为一些利益而做有损气节的事情。
不得不说,杨“骑士”又“疯”了一回!
上海沦陷期间,杨荫杭路遇当了日军和汪伪政府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被人谣传杨某瞎了眼。
杨荫杭还有一个“铁包公”的绰号。
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曾处理一起恶霸杀人的案件。此恶霸倚仗后台有人,飞扬跋扈,欺压乡里,草菅人命。民国初年,各地实行由省督军、民政长和高等审判厅厅长三权分治的制度。当时浙江的督军是朱瑞,民政长是屈映光,屈映光有意为这个恶霸开脱,提议免予死罪。耿直的杨荫杭坚持司法独立,以“杀人偿命,不能宽宥”为由,将恶霸绳之以法,判处极刑。
这件事让屈映光积怨在心,在他晋见袁世凯的时候,以“此人顽固不灵,难与共事”为由,恶人告状。幸亏袁世凯的秘书长张一麟是杨荫杭的同乡,他敬服杨荫杭的为人,在他的积极干预下,袁世凯亲笔批示“此是好人”四个字,于1915年将杨荫杭调到北京。
袁世凯倒台后,杨荫杭被任命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虽然身经百战的他已经看透了当时军阀政府的专制、腐朽与横暴,认识到所谓“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所谓的“法治”不过是 “官治”的代名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清廉守正,秉公执法。
在他查实交通总长许世英贪污受贿始末后,毫不犹豫地下令将许羁押起来。这件事再一次在北京城掀起轩然大波。
许世英先后在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政府担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等要职,是民国政坛上的著名人物。政府要人纷纷向杨荫杭说情,要求特许保释。据说,是夜,杨家的电话都打爆了。但杨荫杭笃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犯法均须追责,绝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刑不上大夫”。即便北洋政府出面干预,他仍坚定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从而被北洋政府停职审查,离开北京回到无锡老家。
果真“铁包公”,刚正不阿,宁折不屈!
真的勇士,必有过人之节。他志存高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