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学习生物学、探究生命起源是时代发展的呼声。《人类进化:我们从哪里来》正是一部契合这一宏大科学话题的百科全书。在书中,苗德岁先生从科学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独辟蹊径,系统化解析人类进化史,回溯人类走过的漫漫进化之路,为我们拨开生命起源的迷雾。
|
內容簡介: |
科学家权威之作,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
苗德岁教授终生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创作过多部青少年科普作品,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文笔都堪称一流。在《人类进化:我们从哪里来》中,苗德岁用平实、清新的语言将所讲内容娓娓道来,数百万年人类进化史层层推进,浩瀚无垠的生命进化美景跃然纸上。全书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引领孩子一步步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热门科学话题,直击诺贝尔奖研究前沿。
本书紧跟科学界热点,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学习生物学、探究生命起源是时代发展的呼声,《人类进化:我们从哪里来》正是一部契合这一宏大科学话题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苗德岁先生从科学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独辟蹊径,系统化解析人类进化史,回溯人类走过的漫漫进化之路,为我们拨开生命起源的迷雾。
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
本书不是试图向孩子直接灌输人类进化的知识,更侧重于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科学探索小故事,描摹演化场景,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本书的目标远不在于把知识“喂”给读者,而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人类由原始走向现代、由低级迈向高级的艰难历程中,思考生命的真谛;通过了解科学家寻找古人类诞生、生活的证据等一系列探索征程,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勇气。
科学碰撞美学,引领视觉盛宴。
本书采用了康奈尔笔记法版式灵感,以艺术留白为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贴心地穿插了知识助学点和精美的插图,帮助读者轻松理解。版式整体疏朗大气,兼具科学书的“稳重”和童书的“俏皮”。
书中包含了大量炫酷实图、趣味漫画、科普图解,让孩子在阅读文字、领略科学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审美的熏陶。
海量硬核知识,全方位展现知识体系。
《人类进化:我们从哪里来》是一本全面又系统的人类进化科普书,帮助孩子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正文之外,全书包含100多个知识链接,既有对科学家、科学名著的介绍,也有作者对知识点的详细阐述和研究心得。正文后是编辑团队精心设计的四大附录,包括精致的科普图解、名词索引、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科学家简介。每个知识链接、每幅图画、每篇附录,都是一个无声的科普小课堂。
|
關於作者: |
作者苗德岁,古生物学家,《物种起源》权威译者,堪萨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荣休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协会“罗美尔奖”第一位亚洲获奖者,地质学、动物学双博士学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文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中国好书奖得主。
|
目錄:
|
总序 / 1
给少年朋友的话 / 5
一 一个大胆的假设
达尔文之前 / 2
达尔文如是说 / 7
二 达尔文的证据
我们身上的动物元件 / 16
胚胎发育与痕迹器官的启示 / 20
智齿的麻烦 / 26
我们不是猴子变来的 / 29
心智发达是智人的重要特征 / 34
心理官能的演化证据 / 38
使用工具的动物多的是 / 49
语言的诞生 / 54
还需要直接证据 / 58
三 寻找人类诞生的“伊甸园”
最初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 / 62
杜布瓦发现了爪哇人化石 / 66
来自非洲的最初发现 / 71
周口店北京猿人 / 74
“利基运气”与东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 / 86
四 人类演化的踪迹
人类究竟是什么 / 96
“露西”是谁 / 100
直立人与智人 / 104
“走出非洲”假说 / 108
五 人类演化的启示
生物演化大戏中最精彩的一幕 / 119
当我们讨论“人类起源”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 121
“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 127
人类演化型式是“阶梯型”还是“树丛型”/ 130
部分超越了自然选择的智人 / 132
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 / 136
尾声 科学的精髓—求真 / 139
附录
附录一 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 / 144
附录二 本书提及的部分科学家 / 146
附录三 主要术语中外文对照表 / 148
附录四 术语索引 / 150
后记 / 154
|
內容試閱:
|
《最初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
事实上,在达尔文生前,就有人发现了人类的化石,并且是古人类化石中名声响亮的尼安德特人。
1856 年,达尔文 47 岁,《物种起源》尚未问世。这一年,德国采石工人在尼安德特山谷一处石灰岩陡壁的山洞里,挖掘出一具人的头骨。工人们不知道它是不是化石,便送给当地的医生鉴定。由于这个头骨的眉嵴较高、头骨很厚,跟常人不同,医生也不敢断定是不是现代人死后留下的头骨。
后来,这一头骨被送到伯恩大学,请专家做进一步鉴定。两年后,伯恩大学的专家发表了对这一头骨的描述,但做出的结论语焉不详,认为它可能是比古日耳曼人更早的古人头骨,但没有说这是化石。
其实,上述情况并不奇怪。在 19 世纪,由于很多人受到法国著名解剖学家居维叶的影响,一般不太敢想象地球上真有古人类化石的存在。居维叶有句名言:“人类化石不存在”,或者译作“没有人类化石一说”。他认为,人类不可能从自身生存时代的不同于自身的生命形式(如猿类)那里演化而来,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因此,当伯恩大学专家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位著名的德国病理学家主张,这个头骨与现代人不同的特征属于病理现象,可能属于一个智障患者的头骨。还有一些离谱的、带有种族主义观点的说法:认为这一头骨类似智力低下的爱尔兰人头骨。更有甚者认为,这是 1814 年来自俄国的哥萨克骑手留下的尸骨。
1863 年,赫胥黎在刚出版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理所当然地讨论了尼安德特人。一方面,他列举了尼安德特人头骨上的猿类特征,指出这是已知最接近猿类的头骨;另一方面,他很谨慎地指出,不能就此认为这一头骨是介于人猿之间的人类遗骸。次年,一位爱尔兰解剖学家认为,尼安德特人代表一种与现代人不同的古人类,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人属里的新物种——尼安德特人。
在此后二十多年里,有关这一头骨的属性依然充满了争议。因此,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1872)里,对尼安德特人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表达很明确的判断。此间,欧洲人对尼安德特人的归属一直争论不休,也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多的相关证据。
1886 年,人们在比利时发现了两个类似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与 30 年前在德国发现的情况不同,这次在洞穴中还发现了许多相伴的动物化石,比如古象、披毛犀、洞熊和驯鹿的骨骼和牙齿,这些都是已经灭绝的史前冰河时代的动物化石。这样一来,尼安德特人作为史前人类的化石,更有说服力了。
不管怎么说,19 世纪下半叶围绕尼安德特人的争议,引起了很多专家甚至公众对追寻人类化石的兴趣。
其中,一位名叫尤金·杜布瓦的荷兰青年受到的影响最大,并成为早期人类化石猎人中的佼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