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

書城自編碼: 38804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尹红芳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8479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正始十年(看司马懿父子如何打破“恐怖平衡”,实现统一!)
《 正始十年(看司马懿父子如何打破“恐怖平衡”,实现统一!) 》

售價:NT$ 354.0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售價:NT$ 2070.0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10.0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售價:NT$ 770.0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售價:NT$ 411.0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售價:NT$ 614.0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售價:NT$ 614.0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售價:NT$ 31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6
《 冬牧场 》
+

NT$ 209
《 乡土中国: 详细注析版 》
+

NT$ 394
《 大国制造(走进工业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中国制造业崛起背后的艰难与荣光) 》
+

NT$ 274
《 一百个人的十年 》
+

NT$ 274
《 预审“工匠” 》
+

NT$ 400
《 盐镇(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
編輯推薦:
1.该作品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精品文学创作出版平台暨“文学创业板计划”首批成果之一,“京产文学新人新作培育”项目推广活动(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重要展示作品。
2.本书以一个个真实的访谈,串联起红军后代在新时期创造出的、属于平凡人的光荣与梦想,文学气息浓郁,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意愿。
3.在内容呈现上,本书创新性地融合了叙述、描写、口述等多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有身在现场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4.本作品立意新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等倾力推荐。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献礼中国乡村振兴的心血之作,一部致敬苍生百姓的生命传奇。作者蹲点瑞金三个月,走遍瑞金十七个乡镇,走访了一百个红军后代,追寻在百年的岁月中,他们的祖辈如何初心不改,不以共和国功臣自居,甘为平民百姓而奋斗终身;他们作为革命后代,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光荣与梦想、奋斗与牺牲、成功与失败、毁誉与沉浮、圆梦与愿景、美丽与悲怆。一百个红军后代,无数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有着不同的故事,但在他们心中却都深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和品格。
關於作者:
尹红芳,笔名伊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毛泽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文学》《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评论100余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文学奖项。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凤舞寿岳》《公安英模·官同生》等多部作品。2020年底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目錄
引子/ 001
第一篇
满江红/ 005
第一章 香樟树/ 007
华屋的十七棵松/ 008
华割禾的眼泪/ 014
希望的田野/ 023
“红色灵魂”守护者/ 031
“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 045
凤凰于飞/ 051
第二章 小马灯/ 065
一盏马灯,照亮心中的路/ 066
跋涉前行/ 071
生命的重生/ 076
家中的指明灯/ 081
印在纸上的名字/ 085
做一个新兴的好农民/ 093
第三章 红军渡/ 097
吃水不忘挖井人/ 098
十八杆红缨枪背后的故事/ 103
古茶亭的送水人/ 117
嘱托/ 121
风景这边独好/ 127
寒梅怒放/ 134
第二篇
长相思/ 153
第四章 油菜花/ 155
风骨长存/ 156
期待/ 159
生命中跳动的音符/ 161
生活如歌/ 171
暖春/ 174
回乡之路/ 178
第五章 五角星/ 183
红星情,赤子心/ 184
军人本色/ 194
跨越时空的回响/ 201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209
守望/ 216
心中的英雄/ 219
第六章 黄米酒/ 223
“寨鼎皇”的新故事/ 224
梅花鹿的呼唤/ 232
人生向暖/ 238
男儿有泪不轻弹/ 244
勤劳致富/ 248
古老的密溪,青春的梦/ 252
第三篇
清平乐/ 259
第七章 杜鹃红/ 261
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 262
麻地米粿香又甜/ 268
绝处逢生/ 274
一路奔跑/ 284
红色满屋/ 287
日出东方/ 293
第八章 红枫树/ 303
少年心,赤子情/ 304
大山深处的歌声/ 313
爷爷的铁匣子/ 318
爱的翅膀/ 323
天使宝贝/ 331
借地生金/ 334
第九章 报春花/ 339
紫砂泥的醇香/ 340
家乡的味道/ 350
树林里的香猪/ 354
红军鞋,“瑞云”梦/ 358
桃花林,故园情/ 364
云石山的春天/ 371
尾声/ 383
后记/ 385
內容試閱
自序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她烙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进
足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记录着革命老区的沧桑
巨变。
这是一曲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郁郁葱葱的红军林向人们诉说
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群的革命旧址向人们倾诉着震撼心
灵的英雄事迹;庄严的纪念碑和纪念塔,向人们叙说着革命先烈的
赤胆忠魂。
这是一首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宽敞的苏维埃大道见证着曾经的
苦难和如今的振兴;炊烟袅袅的秀美村落沉淀着远古的传说和蝶变的
当下;依山傍水的产业园书写着红色的血脉和绿色的发展。
这是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是共和国摇篮,是中央红军
长征出发地。
1929 年初,毛泽东、朱德等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转战赣南闽西,
开始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到 1931 年秋,在连续取得三次
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成为全国最大、最巩固的革命根
据地,朱毛红军也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工农武装。1931 年 11 月 7 日,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瑞金也因此成为“赤色的首都”。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领导新生的红色政权,进行了治党、治军、治政的伟大实践,
在政权、武装、群团、法制、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苏维埃各项建设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机构
与体系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形态。直到今天,中央国家机关绝大
部分部委,都可以在瑞金找到“根”。正因如此,1951 年 8 月,中央
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在瑞金访问时,便称瑞金为“红色
故都·共和国摇篮”。
深秋的一场雨后,我漫步于叶坪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旧址,见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雨过之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满园
的花草树木,被洗涤,被净化,被滋养。忽远忽近的鸟鸣声,似或急
或缓的歌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一面面土
黄色的墙上,当年的标语已然斑驳褪色,沉淀下来的,却是一段让人
难以忘怀的红色过往。
旧址群的陈列室内,一段段贴心的话,一幅幅生动的图,记录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民谋幸福的点点滴滴:分田造屋、
架桥铺路、小孩读书、油盐柴米、生老病死,政府无不想方设法解决。
苏区的群众深刻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能
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瑞金子弟,无论如何也要加入革命队伍!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瑞金人民用实际行动,做到了“最后
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
上战场”。
红都圣土,养育着英雄的红都人民。红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为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巩固,献出了所能献
出的一切,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瑞金不仅为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腾出、修
造了大量办公和生活用房、用具,提供了各种食品,承担了警戒保卫
责任,还处处起带头表率作用,创造了武阳区、石水乡春耕模范区乡,
出现了壬田区消费合作社等先进典型,组建了瑞金模范师、苏区工人
师(后称中央警卫师)等,获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扩红”
突击模范县荣誉称号,涌现了“八子参军”等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夕,瑞金人民还通过赤色戒严、坚壁清野、筹粮
筹款、参军参战、收容红军伤病员等,直接策应、支援了红军主力战
略转移。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有数据显示:
当年瑞金只有 24 万人,参加红军的有 49,000 多人,参加游击
战争的有 38,000 人,参加拥军支前工作的有 26,000 人,以上合计
113,000 人,接近全县总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参加长征的有 35,000 人,
在长征路上牺牲了 10,842 人。如今,在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名
有姓的烈士有 17,166 人。
在瑞金,几乎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
“因为革命,瑞金很红;因为战争,瑞金很穷。”曾经,有研究
者这样描述瑞金。战争时期的资源严重透支,本身资源的相对贫乏,
交通的极度不便利,让这片有着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如诗如画风光
的红色土地,穷得令人心疼。
可是,贫穷并不是宿命。
岁月带走了曾经的壮举,却带不走融于瑞金人民血脉之中的不甘
落后、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与奋斗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曾经,红军先辈们以大
无畏的气概,书写着恢宏的奋战史诗;如今,红军后代们秉承先辈的
精神,默默付出,继而坚韧奋起,几十年来,脚踏实地、不屈不挠地
与贫穷作斗争。
从 2020 年 10 月下旬到 2021 年 1 月下旬,整整 3 个月的蹲点采
访,我走遍了瑞金所有的乡镇。瑞金的这 17 个乡镇,有着不同的特征,
却让我有着相同的感动。在这片血染的神圣土地上,我听到一个又一个
感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内心被深深触动。在这里,红军先辈们的革命故
事让我一次次落泪,红军后代们的生命故事,又让我感到阵阵唏嘘。
这些故事,有的让人牵肠挂肚,有的使人扼腕长叹,有的令人难
以释怀,而所有的故事,都让我看到了同一种东西,那便是,真、善、
美;那便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善良、坚强、勇敢,以及诸多的美好。
他们或耕田于故里,或南下打工,或返乡带领他人脱贫致富,或
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或受惠于国家精准扶贫政
策而开启新的生活……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内心又是
何其相似!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无论是顺利还是坎坷,他们每一个
人,都始终乐观地、不懈地奋斗着,从不放弃,从不抱怨,他们是如
此甘于平凡,却又如此不甘平庸,他们的身上,时时闪耀着鼓舞人心
的动人品质。
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90 年前,他们的先辈在血与火的激战
中,那些闪耀着的,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
崇高精神。
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90 年后的今天,他们在热血和汗水的
磨砺中,那些闪烁着的,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担当
的拼搏精神。
90 年来,这种精气神,在广阔的瑞金土地上,始终充盈激荡、蓬
勃闪耀。
曾经,这里很穷,但你不会想到,这些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的大潮中,这片土地,已然发生了令人震撼的巨大变化。
2018 年 7 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人民政
府批准,瑞金成为赣南革命老区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市。作为全国
著名革命老区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市,在脱贫攻坚这场“时
代大考”中,瑞金高质量地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近年来,瑞金先后被评为“2018 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
贫示范县市”“2020 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等。2021 年,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叶坪乡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
模”荣誉称号。
脱贫摘帽以后,瑞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提升脱
贫攻坚成果。《瑞金市扶贫办 2019 年工作报告》显示:2019 年,贫
困发生率降至 0.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5 年的 8251 元
增至 2019 年的 12,510 元,全市没有一户脱贫户返贫。
这些奋斗成果,无不记录着瑞金红都 71 万儿女共同的荣光,而
这背后,承载着的是瑞金红都 71 万儿女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坚定
信仰。
斑斑将士血,滴滴生民汗。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历史不会忘记,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先辈们曾用生命守护着中华
苏维埃政权的荣光;历史也不会忘记,这片令人敬仰的土地上,后来
者历经血与汗的洗礼,演奏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奋斗乐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90 年前,毛泽东再次途经大柏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菩萨
蛮·大柏地》,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吟出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我很庆幸地看到,90 年后,这一佳句,成了共和国摇篮—瑞金
最为生动真实的写照。
2022 年 12 月 2 日于长沙

华屋的十七棵松
对瑞金的了解,是从听闻有关“十七棵松”的故事开始的。这十七棵松,因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虽未见,但触动已深。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跟随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发起人之一杨青山同志走进华屋,走上华屋后的蛤蟆岭。
松涛阵阵,心潮翻涌。
蓦然间,一块石碑和一棵挂着铭牌的松树映入眼帘。只见石碑上
写着:华崇煌,男,1908 年出生,红一军团战士,1932 年参加红军,1934 年随部队长征,长征途中牺牲。
我随即了然:这就是我所探寻的“十七棵松”中的一棵了。
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蛤蟆岭上这十七棵树前立碑、树身挂有铭牌的苍松,寄托着十七位华屋先烈的英魂。
华屋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以华为姓,围屋而居,所以被称为华屋。华屋人有一个习俗,亲人百年,其家人便会在墓地两旁种上一些松树或柏树,寓意着哀思不绝、后福绵延。或许,松树在华屋人心中是永恒的象征。
20 世纪 30 年代初,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对中央苏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由于反“围剿”带来的兵力不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开展“扩红”运动,动员苏区的青壮年参军参战。据曾担任华屋村负责人的杨青山同志介绍:从 1930 年到 1934 年,当时仅有 43 户人家的华屋,先后有 17 位青壮年加入了红军队伍。
据《红都瑞金史略》1 一书记载,当年瑞金只有 24 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就有 5 万多人。
南昌起义军进入瑞金前后,向沿途群众宣传南昌起义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起义军还在瑞金各地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瑞金人民第一次认识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所在。
从此,瑞金人民也以朴素的情感和有力的行动,接纳并拥戴红军和红军的领路人—共产党,认同并实践了他们指引的苏维埃道路。
弹指间,瑞金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中国苏维埃运动大本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人民也为这么多中国革命优秀产物的降生、成长、壮大提供了产床、摇篮以及立足之地,他们对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给予了满腔热情和持续支持。
踊跃参军“扩红”,是瑞金人民给予革命战争最大的支持。其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兵的感人故事。华屋的 17 位青壮年就是在此背景下加入红军队伍的。
1930 年,第一批参军的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在离别之前共同商定:入伍前,每人在后山上种下一棵松树,以表达他们心中对家乡父老的眷恋和不舍,更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中国革命长青常胜的坚定信念。此后,应征入伍的华屋勇士,都会来这里种下一棵松树。
1931 年,这片小山坡上又多了 3 棵松树苗。随着前方战事吃紧,更是为了积极响应“扩红”的号召,1932 年华屋报名参军的达到 11 位。那天,华屋的老老少少聚集在一块,群情激奋,原来是红军武装动员部的人来了。小伙子们个个争先,踊跃报名。当时年仅 13 岁的华崇宜也高高举起了稚嫩的手臂,可当小崇宜想到老年得子的爸妈时,他又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没想到,爸妈不但没有责怪他,反倒夸儿子有胆量、有出息。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下,华崇宜和另外 10 位华屋汉子踏上了革命的征途。这支小小的队伍里,最小的华崇宜 13 岁,而年纪最长者,已满 33 岁。
他们约定,革命一成功,便回归故里,告慰乡亲;如果有人“光荣”了,活着的人要为阵亡的兄弟抚幼孝亲。
然而,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
长征途中,华屋儿郎奋勇杀敌,全部壮烈牺牲,再也无法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故土。乡亲们为了寄托哀思,便把这一棵棵青松当作烈士的化身。每逢清明,人们都会来到这里,叩首祭拜,用最淳朴的方式悼念自己的亲人。
2014 年,村里特地铺了一条上山的路,又在这里建亭立碑,以此纪念已经离开,却始终未曾远去的 17 位亲人……
我沿着一条麻石阶梯,拾级而上,青松滴翠、铭牌似血,不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路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松树,树下,立着 17 块石碑,上书:
华质彬、华钦仑、华崇森、华木森、华桃生、华钦柏、华钦标、华崇沂、华钦梁、华水生、华德和、华崇煌、华崇宜、华崇宽、华崇宏、华钦材、华钦恩。
这哪里是一个个名字 ? 这分明是父母的呼唤,这分明是妻儿的思忆,这分明是故园梦、英雄魂!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这更是苏区人民支援革命的永恒剪影,是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历史见证!
“你看,这一大片茂盛的松树,还代表着什么?它代表着我们华屋人,我们瑞金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坚定信念!”陪同前来的杨青山同志含着泪仰起头,指向大片大片的松林说。
瑞金人民把这片松林称作“红军烈士纪念林”,每一年,一个又一个红军后代和瑞金各地的人民,会自发来到此地,以种植一棵“信念树”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苏区精神,畅想美好未来。
怀着对英烈的无限崇仰,我们移步山脚,眼前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杨青山介绍道,这几年来,华屋人因地制宜,脱贫致富,不仅住进了新房,更在适合自己的产业方面发展得有声有色,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美好。
“你看墙上这一张张幸福的图案,”他指着崭新的白墙上粘贴的由几十张华屋人的笑脸拼成的“心形”图案感叹道,“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正是当年 17 位华屋汉子不怕牺牲踏上征途时的心中期盼吗?”
“因为革命,华屋很红;因为战争,华屋很穷。”曾经,华屋人向外界介绍自己的村庄时,习惯了这么说。
这里,承载着往昔的峥嵘,承载着曾经的苦难,更承载着如今的幸福美好。
据杨青山介绍,2012 年 4 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华屋调研时,华屋村民的生活还十分贫困,年人均纯收入仅有 2000 余元,整个村庄没有小车、空调、燃气灶和太阳能,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119 户中,有 72 户没有摩托车,83 户没有电饭煲,90 户没有电视机;农户日常生活用品,是土灶台、铁制锅、木板床;103 户仍然居住在土坯房中,8 户因原住土坯房倒塌,而不得不租房居住。
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华屋,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贫穷?
在华屋的历史文化墙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几许线索。
当年,华屋人无偿支援红色政权 , 许多家庭节衣缩食,捐资捐物,有的甚至举债支前 , 导致了当地物质资源严重透支。此外,当年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牺牲,许多参加革命的精英人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导致了当地人才资源的严重缺失和断层。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多次对革命家属反扑,经常对留守的群众进行威胁、恐吓,抄家掠产,巧立名目收取革命家属的“追逃费”,给当地群众留下了严重的物质和心灵创伤。
雪上加霜的是,华屋的资源本就极度贫乏。据杨青山介绍,华屋人均耕地仅 0.62 亩、山地 6.5 亩,不仅山上无资源,耕地非常贫瘠,而且有 30% 的耕地常年遭受水患。因灌溉设施破旧,又有 60% 的耕地成了“望天田”。
前些年,华屋的改变也是有的。有的人出去打工了,见了世面,过上了比在家乡稍微宽裕的日子,虽然思念故土,可是下不了回乡的决心;还有的人,留在家乡,不甘贫穷,渴望改变,却不知如何走上致富之路。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到 2012 年的时候,华屋 119 户家庭,还有90 户没有电视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华屋人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外面的世界,离他们是那么遥不可及。
那些年,华屋的人们延续着苦难、贫穷与不幸,或许还有着不争,因为他们对贫穷的忍受,已经快接近麻木的边缘;然而,华屋人又是幸运的,一声“惊雷”,他们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历史契机。
2011 年 12 月 31 日,习近平同志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
2012 年 4 月,带着让老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责任和使命,国家42 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实地考察。同年 6 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1 周年前夕,《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搭乘振兴发展的春风,华屋的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曾经,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在生产效率极低的情况下,他们从未放弃希望,默默奋斗,默默忍受,忍受生活的苦,忍受生命的痛;如今,好的政策如一道光,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更坚定地奋斗,超越,前行。
沧桑岁月,红心依旧。多少年来,华屋人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仰。每年的清明节,他们都要到蛤蟆岭上的“信念树”林中去祭奠红军烈士。每当村里有大事、喜事,他们都会到山上去集会,有时唱红歌,有时对山歌,他们说,不但要追忆往昔,还要憧憬未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