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編輯推薦:
★本书主要内容版块有:怀念严绍璗先生专栏、中外文学关系与思想研究、东亚汉学与中国学史、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等。
★本辑内容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涵盖国际中国学、汉学领域内的文学、文化传播与关系史和思想史等。
★本辑特别推出了怀念严绍璗先生专栏,诸位弟子不仅缅怀严先生的伟大人格与学术风采,还对其学术与思想的内涵提供了独到的解读。
內容簡介:
《国际中国学论丛》旨在介绍国际中国学(汉学)最新成果,推动在发生学与跨文化视域中多元文化的对话与相互理解,侧重中西文化的沟通以及在东亚文化内部寻求一种对“当代中国”的诠释,让“中国”在主体意义上成为“世界之中国”、“当代之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中国”。
關於作者:
王宗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司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会委员,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王广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日本中国学(汉学)史。
目錄 :
怀念严绍璗先生专栏
我所认识的严先生/刘建辉 003
严绍璗先生学术的发生与发展/张哲俊 008
永远的师生缘
——追忆恩师严绍璗先生/刘萍 020
比较文学园地的中国耕耘者
——敬悼业师严绍璗先生/钱婉约 024
严绍璗先生的东亚文学关系与日本中国学研究
——为纪念严先生七十寿辰而作/周阅 030
追随严绍璗先生问学点滴/聂友军 059
悼念我永远的导师严绍璗先生/王广生 063
中外文学关系与思想研究
有关《罗生门》的“外部”解读/李强 079
胜海舟的忠与逆
——从《冰川清话》的“篡改”到民本主义/郭颖 099
朝鲜前期的杜诗接受与《杜诗谚解》刊行的文学史
意义/[韩]金南伊 著 [韩]林惠彬 译 114
关于日本“和魂洋才”与中国近代思想关系的再思考/边明江 142
东亚汉学与中国学史
金谷治的《论语》研究
——以“《论语》郑氏注”研究为中心/钱婉约 苏豪 161
风流与雄壮
——夏目漱石与正冈子规的山水汉诗浅析/周晨亮 178
明治时代的幼学便览类文献研究/荣喜朝 193
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调查/程真 207
宫崎市定研究之回顾与评述/郭珊伶 218
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
古小说的语法
——论人称代词及疑问代词的用法/[日]小川环树 著 严绍璗 译 241
《文选》学习与古代日本的汉文教育/高薇 260
中国文化在海外
1807—1949年中国文化在日本
——基于以“支那”为检索关键词段的文献学考察/梁辰 277
21世纪日本的《易经》主题出版概要/吴娇 288
本卷作(译)者一览 300
內容試閱 :
寅虎年末,在卡塔尔世界杯盛宴期间,国内的防疫政策突然“解封”。诚然,直至今日我们依然面对诸多不确定,但至少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希望”,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件具有魔力的事物。“希望”将现在与未来联系,构建一种因果连续的想象,进而赋予当下以意义。人们在谈论未来时,如谈及世界杯最终谁会夺冠,“我认为”“我相信”“我支持”等表述,多半是“我希望”的潜台词。在休谟看来,“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也不过是“希望”的一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人类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只不过是“希望”的别名,是人类伫立此岸、向未知彼岸投射的信念之影。“希望”有知性和理性的部分,但更属于信仰的天空。没有了希望,我们必定受困于巨大虚无的时间牢笼!仅仅依靠科学与理性,我们何以承受世界之重荷、生命之虚空?
人类之高贵,不在理性与情感,而在信仰统摄之下理性与情感的统合,是一种生命的复杂形态。信仰生成希望,寄托理想,开发悟性,而信仰的丧失,是当今文化中理性偏执和感性泛滥的主因。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在如此思路下,我们缺乏的是有生命气息而非工匠式的文字,我们主张的是拥抱有“希望”的文字,而不是超越仅追求客观的知识。这种文字,不只是为了求真,而且还与自己的生存体验相结合,寻求一种信念的弥合,自有一种无声的呐喊。
对我而言,2022年下半年以来发生在身边的诸多事件,让我生发深深的倦怠感,而倦怠感的深层则是希望的丧失,特别是业师严绍璗先生的过世,给我带来极大的冲击。先生博学广识、谦退不争、温雅如玉。先生首倡的“变异体”“发生学”理念,将中国的日本学研究提升到辨析其源、追溯其因的发生学层面,并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中国学(汉学),且在上述多个领域引领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严先生作为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顾问以及鄙中心主办刊物《国际中国学论丛》的名誉主编,对中心事业的推进和发展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无私贡献。故本辑特设“怀念严绍璗先生”专栏,以示我们的深切感念。
本辑除了缅怀严绍璗先生的文章,我们还推出了“中外文学关系与思想研究”“东亚汉学与中国学史”“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等固定专栏,这些文章虽然主题各异,但也可纳入“我们(当下)—文本(生成与接受)—历史(意义与真实)”这样的视野之内,将文本纳入内部与外部、当下与历史、我与世界交融、对话的复杂而具体的场域中,既关注时代共生的大语境,也注意某个具体时段的特殊性以及事件参与者的个性化表征,而在描述上述历史文本时,“我”并非置身事外的他者,更不是远在太阳系外静观地球的其他高等文明,作为观察者和描述者的“我”实则已经镶入“我们(当下)—文本(生成与接受)—历史(意义与真实)”这样的文化生产之中了,唯一的问题,或许只是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自觉和意识罢了。依编者愚见,以往的以科学性为唯一目标和前提的人文学术已是明日黄花,科学性(基于理性的客观实证主义)和人文性(基于人性的文化审美意识)相统一的人文学术才是未来学术的方向。换言之,真正的学术不是被职业化、被垄断化、被等级化的领域,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见证者和描述者。正如我们在《国际中国学论丛》(第一辑)的《序》中所言:
我们主张的“中国学”绝非仅仅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之学问(Sinology、
China Studies等),即国际中国学,而最终归属于某一个学科;也非仅仅
是中国学者对于国外学者之汉学、中国学、中国问题研究之再研究,即国际中国学研究。我们所期待的“中国学”更是指一种在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基于对人类历史和世界现实整体的观照和理解,进而考察“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和状态参与构建人类所在“世界”的过程及其对这一过程的多元诠释。
或许还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一点补充,即所谓“中国”,唯有将其放入世界之中才能称为“中国”;所谓“中国价值”不仅仅是纸面上漂亮的言辞,更取决于每个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自己”。
此外,严绍璗先生的日本中国学(汉学)研究,之所以可以引领改革开放之后国际中国学研究之潮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国际中国学研究定位为一门涉及双边甚至多边文化领域的跨文化的学术。而且,也如严绍璗先生教示,无论从文化生成的原理上,还是从已然被证明的事实上,在当下可以称为文化抑或文明的事物,必然是多元而混合的,纯种文化的建构面临着必然失败的命运。因此,面向人类未来的文化,也一定是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而国际中国学及对其展开的逆向研究——国际中国学研究之核心任务,就是寻求和探讨“中国文化”在未来人类社会文化中所处的位置。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纵观数千年的文明史,能够为工具理性盛行、一味追求技术高效而致人类已然踏上危途的当下(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淡水、空气和土地悉数遭受污染,缺乏新时代哲学和伦理学基础的人工智能以及气候恶化、核威胁、核污染等),提供独特性、开创性的中国思想者,依然是先秦的诸子百家,然后是汉化的佛教思想,特别是老庄对人类文明的深刻质疑与深情忧虑,其“反者道之动”的保守思想及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也唯有将“中国文化”放入当下日趋复杂的人类整体生存境遇、面向扑朔迷离的人类整体之未来,在与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的思想、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展开对话中,才能厘清自己的文化结构与逻辑,并找到在人类未来文化多元结构中“中国文化”的位置。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融入世界的某种文化形态,最终会以自身相对否定的形态进入人类文化的整体,即以“多元文化内共生”而非“多元文化共生”的场域与方式生成、运行着一种超越了简单的“和而不同”的人类整体文化样态,或许,那时正是人类“大同”之时。
而关于文化与文明的本体,迄今为止尚未有多少人认识到如下事实:人类作为自然之子,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也是自然衍生之物。如农业文明的诞生与人类额叶前皮层之进化关系、十四种主要家禽在不同地域的分布与其生物习性的联系等,无不揭示出人类文化与文明,是一种自然选择而非人类自主选择与设计的结果。与此相对,工商业文明则是打破原有农耕文明之固定地域获取能量与信息的跨区域生存方式。因此,东西方文化对话之深入,还需要在历史还原与现象阐释的基础上,加上更为深入的视野(如生物社会学),面向人类文化之本质,面向人类之历史与未来。自然,以上超越狭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宏大思路非鄙书所能承载,但我们愿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为中国学术之真正觉醒与崛起而努力。
在学术分化的今天,《国际中国学论丛》以辑刊的形式运营,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至少它还有一个优点——相对自由。我们不以跻身核心期刊为目标,也不以权威和热点而规训,我们只是尽力而为、自省而忠于自身。
春节在即,谨祝有缘的读者安康、好运!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编者谨记
壬寅年冬月廿四
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