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內容簡介: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共同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但以“中国梦”这样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极具传播力的语言表达伟大复兴的梦想,尚属首次。研究《人民日报》“中国梦”报道,源于其是提升政治传播能力的时代诉求、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需求以及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民日报》9675篇“中国梦”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整体图景,并试图探寻议程设置的策略、偏颇及原因,终提出议程设置的优化路径。
|
關於作者: |
刘亚,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新闻实务。曾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多次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JYB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目錄:
|
目录
章?绪?论 001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002
一、研究背景 002
二、研究意义 004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007
一、中国梦研究综述 007
二、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014
三、议程设置理论视角下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综述 032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039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039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 040
三、研究内容的确立 041
四、研究方法的选择 044
第四节?相关理论依据 049
一、议程设置 049
二、政治传播 050
第二章?研究方案设计 052
节?相关问题的说明 054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054
二、新闻报道与媒介议程设置 057
三、《人民日报》的版面沿革 060
四、中国梦相关报道的界定 063
第二节?研究方案设计 066
一、内容分析框架的确立 066
二、分析单位 070
三、类目建构与编码 070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078
第三章?《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概述 080
节?《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整体图景 081
第二节?关于中国梦报道的类目统计 081
一、报道形式 081
二、报道内容 085
第三节?《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要素的年度变化 088
一、报道频数的年度变化 089
二、报道版面的年度变化 090
三、报道来源的年度变化 093
四、报道标题构成的年度变化 094
五、报道体裁的年度变化 095
六、报道主题的年度变化 096
七、报道题材的年度变化 097
第四节?本章小结 099
第四章?《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策略 101
节?从宏观上看,政策议程主导下的媒介议程体系 102
一、中国梦的政策议程 103
二、中国梦的媒介议程 110
三、政策议程主导下《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体系 115
第二节?从中观上看,多元并举的议程结构共同发力 119
一、报道来源广泛,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120
二、报道体裁多样,拓展议题内涵外延 121
三、报道题材丰富,融合互通增强共振 122
四、报道主题鲜明,回归政治传播权威 123
第三节?从微观上看,共鸣效应实现多议程融合 125
一、标签化表达 126
二、专题化建构 127
第四节?本章小结 130
第五章?《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优化路径 132
节?转变思维逻辑从外显议程到内隐认知 133
一、突出新闻性,避免泛政治化 133
二、选题多样性,避免议程单一 135
三、保障连续性,避免议程断裂 137
第二节?注重精细加工优化议程规划 139
一、重点突出烘托鲜明主题 139
二、组合编排建构深层内涵 141
三、关注热点强化传播效果 143
第三节?促进报网融合增强议程引导力 144
一、提升基础技术水平 145
二、建立竞争合作机制 147
三、打造品牌媒体栏目 149
第四节?发挥联动效应多级议程设置 151
一、展开平台合作 152
二、增强受众黏性 153
第五节?本章小结 155
第六章?结?语 157
节?研究总结 157
第二节?研究不足与展望 160
参考文献 162
|
內容試閱:
|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共同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但以中国梦这样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极具传播力的语言表达伟大复兴的梦想,尚属首次。研究《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源于其是提升政治传播能力的时代诉求、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需求以及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展开该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层面凸显出议程设置在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从关于中国梦的报道实践中可以认清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尚存的问题。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新闻传播领域以专业理论为研究视角对中国梦报道进行解读和分析文章并不多。本书以《人民日报》9675篇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整体图景,并试图探寻议程设置的策略,终提出议程设置的优化路径。依据研究逻辑和思路,本书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论述。
部分,《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概述。从报道的整体数量来看,自中国梦提出之后,《人民日报》便对其保持高度的关切,每年报道数量维持在千篇上下,不同年份随着政策议程的不同而上下浮动从报道形式来看,中国梦相关报道大多分布于重要版面,稿件来源广泛且间接建构议题多于直接建构议题从报道内容上来看,中国梦相关报道体裁丰富、主题鲜明且题材分布领域广泛从报道要素的年度变化来看,得出了中国梦是非常重要议题的结论,具体呈现在版面、题材、来源等相关数据中。
第二部分,《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策略。数据是直观的、理性的,但将数据置于理论框架中考察,置于相应的政策背景下考量,同时与《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话语相结合,则可以探究《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中优于其他媒介的策略和特点。《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新闻战线的排头兵,在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设置上凸显自身特征,彰显较高的议程设置策略与技巧,呈现政策议程主导下的媒介议程体系、多元并举的议程结构共同发力、共鸣效应实现多议程融合的特征。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对《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概况的全景呈现,深入分析了议程设置的策略和优化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成为中国梦这一传播符号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是研究《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目的所在。因此,本书认为《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设置可以从转变思维逻辑、注重精细加工、促进报网融合、发挥联动效应四个方面付诸努力,完成从外显议程到内隐认知、优化议程规划、增强议程引导力、多级议程设置的转变,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梦报道人民日报议程设置
章?绪?论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理想和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会议、重要活动中多次深刻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这一词汇兼具政治诉求具体化和民族精神符号化的双重特征,它不仅关乎现实的行政治理,也兼具国家精神和民族认同。随着主流媒体以中国梦为主题进行广泛传播,中国梦作为“政治符号和文化代码”被纳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议程之一。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有利于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民族认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动越发频繁,各国民众在归属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身份认同中处于游离混乱状态,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与“认同焦虑”出现。[1]与此同时,在全面开放的国家格局中,西方主义及民族主义思潮同样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身份意识认同产生影响,原本固守的文化价值理念面临被消解的风险,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纽带出现断裂,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对于稳定和谐的发展至关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理想,中国梦不仅凝聚着人民的憧憬与期待,而且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民众中极具影响力。作为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文化色彩的传播主题,中国梦要担负起观念塑造、价值引领和指导实践的使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要实现中国梦的强大能量,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梦的传播效果。
第二,《人民日报》对中国梦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报道数量多、涉及领域广,但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进行的全景式、动态性、历时性分析较少。中国梦的意义是宏大而抽象的,但大众媒介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是形象而具体的,新闻报道是大众媒介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主流话语策略和话语实践的呈现形式。大众媒介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传递着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社会的发展方向。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意在表达大众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我们呈现虚拟的现实环境,并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继而作出判断的参照和依据。[2]中国语境下有关中国梦的新闻报道是以一种信息和符号的形式而存在的,公众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文本获取中国梦相关概念、意义的认知和理解。《人民日报》对中国梦保持高度的关切和持续的报道,在报道数量、篇幅、版面、题材和主题上均呈现较高的议程设置策略与技巧,也存在改进之处。国内学界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进行的全景式分析研究较少,这也是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之一。
第三,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梦传播提供全新视野,优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设置是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的题中之义。中国梦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每一个个体的梦想纳入集体的梦想之中,将家国情怀与民族振兴融为一体,建构了一幅共同参与、全民共享的盛大图景。在这个盛大图景中,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渠道将受众集聚在一起,以文本、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传播着中国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内核,从而加深公众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认知,使中国梦完成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议程设置是新闻传播学界大部分学者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它出现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对其价值意义的讨论都离不开其在打破传播学依赖其他学科研究范式,同时确立以媒介研究为核心在研究传统层面的贡献。[3]进一步说,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明确了传播学研究的学术边界,树立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专业权威[4],也因此成为研究《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好的理论工具。随着时代场景的不断变化,研究者不断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假设、实验和论述,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拓展。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来看,关于中国梦的报道将为之提供适宜的实证研究模型,开辟全新的研究视野,优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设置能力是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的题中之义。
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始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从国际层面看,许多国家对中国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除了褒赞之音,也不乏质疑和批评从国内层面看,多元文化对国家的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在如此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在国内层面凝聚共识,在国际层面传递中国声音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5]中国梦是描述中国道路、展现中国精神、反映中国力量高度凝练的话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原创性和时代性,本研究关注议程设置视角下《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既意在为中国梦传播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域、开辟新的路径,又试图找到中国梦传播实践目前尚存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其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6]这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具体地说,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
,增强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的理论深度。目前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内涵的探讨、新媒介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多见于对中国梦相关政策内容的解读、对中国梦传播途径的关注、对中国梦传播载体的分析等。从各学科专业理论视角解读的文献并不多,即使有相关研究,也是将中国梦置于政治学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框架下或者社会学领域的现象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用具体理论解读关于中国梦报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中引入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增强了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的理论深度,建构了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的深层次内涵,为深化关于中国梦报道的理论研究探索了新的路径。
第二,丰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议程设置为理论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并进一步建构研究框架,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去解读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概况、策略,从而探索《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优化路径。这无疑是全新历史条件下对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案例补充,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进入中国之后结合国内案例的本土化研究,有助于拓展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践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议程设置理论的学术生命力。
(二)实践意义
,有助于优化议程设置,提升《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传播效果。中国梦需要有效的传播,才能传递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夙愿,才能集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十分重要,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限度地凝聚共识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获取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石。但在媒介生态发生变化的当下,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效能面临挑战。第二级、第三级议程设置理论中关于“属性”“网络”“导向”“联系”等观点是传统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的发展,为《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启发。本书基于议程设置理论在当下的新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方案,为提升《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传播效果创造新的手段。
第二,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对关于中国梦报道的研究可以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优化中国梦传播效果可以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当个人的梦想、集体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达成思想共识的时候,梦想就会变成助推国家进步的强大原动力,引领民族进步的方向。中国梦的提出,肩负重大使命,它是亿万中国人民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大精神纽带。主流媒体在国家重大问题上发挥议程设置作用,通过不断、持续反复的报道呈现突出某个话题的重要性,以达到特定的传播效果,中国梦媒介议程设置则是以凝聚社会共识为目标,终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公众的行动指南。研究《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议程设置,提升中国梦传播效果,有助于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梦研究综述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随后,中国梦作为主流话语和前沿话题被纳入主流研究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学科,掀起了研究中国梦的热潮。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开了对中国梦的研究,涌现诸多研究成果,整体呈现研究成果繁多、研究领域广泛、研究人员量多质高且研究学科交叉频密等特点。综观大量文献、专著及评论等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中国梦是什么,即中国梦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有学者以不同学科为出发点来界定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例如,王南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目的论来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目的王国的一种现代重建,是现今中国的终极价值理想;[7]韩丽华在哲学视域下解读,认为“修身齐家,为政以德”“德治为主,明德慎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贵和守中,仁爱和平”共同构筑了中国梦的德治思想、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和贵和思想;[8]于建福、宫旭从历史文化研究视角提出中国梦实则与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天下为公、道洽大同”蓝图有异曲同工之妙;[9]韩喜平、巩瑞波认为中国梦不仅包含着“民族复兴”之梦,还是“小康之梦”和“现代化强国”之梦,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和模式,构建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显示出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10]
也有学者从中国梦的基本特征入手,提出中国梦可以从范围、维度和层次等方面进行内涵的界定。从涵盖范围来看,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还与“个人梦”息息相关,它应当代表国家富强之梦和个人幸福之梦的统一;[11]从不同维度来看,世界维度之下的中国梦关乎国家强盛与和平发展,国家或民族维度下的中国梦与民族和人民梦想相关,民众维度下的中国梦则多与公平正义、机会机遇等密不可分;[12]从不同层次来看,中国梦不仅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层面进行划分[13],而且可以从内容层面划分为民族复兴之梦、小康之梦和现代化强国之梦。[14]
综合来看,由于诸位学者站位不同、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中国梦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学者对于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并无分歧,对于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也无异议。多数学者只是从各自的学科视角运用不同的话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研究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梦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我们更加精准地界定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即中国梦的意义建构。
一方面,以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研究对象。各学科学者将中国梦引入相关研究领域,通过学科理论与中国梦的联系,抑或中国梦对相关领域的问题指导来完成其意义建构。例如,薛秀军等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认为中国梦是对中国精神的重塑,它既为中国现代化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又赋予中国精神全新的价值本质,在塑造现代化时间逻辑层面意义重大;[15]姜伟军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中国梦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6]范映渊、詹小美提出中国梦认同培育“媒介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情感的价值归属,是民族团结奋斗的公约数,且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7]
另一方面,将中国梦的意义置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国际层面看,苏阳探讨了中国梦所传达出的和平发展意蕴,认为其国际意义在于驳斥“中国威胁论”。[18]刘德定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视角,提出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新型现代化模式,而在于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立场及其对现代化内涵的改造,同时它是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历史必然性统一的相关呈现。[19]从国内层面看,赵雪、李丽丽认为中国梦为广大中国青年指明了人生前进和奋斗的方向,带来了强劲的精神力量。[20]李传兵、余乾申认为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与长征精神有同源性、同向性、同义性和同质性,指引着国家前进的方向。[21]
总的来说,作为一项重要思想概念,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需要建构一定的价值意义,方可被公众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信仰,影响日常行为实践。中国梦的意义建构集中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尤其在中国梦提出的前五年,相关研究为后续中国梦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本研究所关注的中国梦报道文本内容的意义理解及主题框架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
第三,如何实现中国梦,即中国梦目前面临的困难及实现路径研究。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探索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一些学者从微观处着眼,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出部分可行性方案。例如,陈春会将研究视角聚焦新时代文化自信,认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国梦实现的理论意义;[22]杨虹、马豫蓉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公众对于中国梦认同的群体性特征入手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众认同群体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和问题,并根据差异性的呈现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助力中国梦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23]
部分学者站在更加宏观的立场上,进行中国梦实现路径的分析。例如,崔明浩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从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认识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等宏观角度,全面展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24]谢霄男通过挖掘合力研究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从不同合力辩证统一关系中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回答了实现中国梦合力“怎样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操作层面上更具有针对性。[25]
总之,当前学界对于中国梦实现路径的探索,有深有浅,有微观有宏观,诸多学者共同构筑了中国梦实现路径的探索宏图,其中不乏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泉,提升中国梦的传播效果应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的研究也是对中国梦实现路径的探索,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加深了对关于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必要性的理解。
[1] 刘燕. 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 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 郗艺鹏,罗海娇.媒介议程与公众外显议程的网络关联性研究——基于第三级议程设置理论[J]. 新闻界.2018(12):74-82.
[4] 张军芳. “议程设置”:内涵、衍变与反思[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0):111-118.
[5] 冯俊.讲清“大国之道”的可贵尝试——《中国梦·中国道路丛书》读后[N]. 人民日报,2018-05-01(8).
[6] 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1-25(1).
[7] 王南湜.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纲”、“极”[J]. 江汉论坛,2018(8):5-9.
[8] 韩丽华. 中国梦的中国哲学基础探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8,384(12):104-109.
[9] 于建福,宫旭. 天下为公 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J]. 齐鲁学刊,2019,269(2):36-41.
[10] 韩喜平,巩瑞波. 中国梦: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94-103.
[11] 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 人民日报,2013-04-26(8).
[12] 韩庆祥. 解释方位 思维方向 实现方式——中国梦背景、实质与内涵[J]. 人民论坛,2013(11):31-33.
[13] 孙来斌,谢成宇.中国梦的文化意蕴[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159-164.
[14] 韩喜平,巩瑞波. 中国梦: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94-103.
[15] 薛秀军,常培文.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J]. 道德与文明,2018(3):159-160.
[16] 姜伟军.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
[17] 范映渊,詹小美. 媒介化生存场域中的中国梦认同培育[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2(4):22-26.
[18] 苏阳.中国梦的和平发展意蕴[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9] 刘德定. 论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视角[J]. 社会主义研究,2017(6):36-41.
[20] 赵雪,李丽丽.以中国梦带动青年梦[J]. 人民论坛,2019(12):134-135.
[21] 李传兵,余乾申. 试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的契合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7(12):88-89.
[22] 陈春会. 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J]. 学术前沿,2019(4):70-75.
[23] 杨虹,马豫蓉.中国梦大众认同群体性特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50-53.
[24] 崔明浩,郑文范. 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D]. 沈阳:东北大学,2016.
[25] 谢霄男. 实现中国梦的合力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