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注重传承、联接基层、面向知音;影响生活、促成兴趣、变为实用
|
內容簡介: |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为集刊名誉主编。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为顾问。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
關於作者: |
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为现代英语语法、跨文化交际学。出版著作或作为主编的著述、辞书、教材9本,代表作有《跨文化交际随笔》、《新编英语语法词典》、《当代大学英语实用语法》、《当代研究生英语教程》等。参与编写并出版其他辞书和教材等9本。发表论文50余篇,随笔、散文等100余篇。
|
目錄:
|
卷首语 Preface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的意义 黄景春 ??1
法律法规 Laws & Regulations
越南非遗保护的法律实践、特征及价值
——解读越南《文化遗产法》 杨程程 ? ? 4
调查与报告 Surveys & Reports
新时代背景下金华市民俗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调查
黄 欢 赖雪芳 ? ? 8
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Study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
中国实践(续) 高丙中 13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融合
发展策略研究 王月月 16
传统漆艺与玉雕融合沿“一带一路”国家创新
传播战略研究
——以广东漆艺与玉雕为例 余文星 21
视域下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实践研究 彭晓宁 贺少雅 25
云南洞经音乐功能谱系的建构及相关问题分析
胡 拓 31
传承项目 Heritage Projects
历史变迁下的音乐建构与文化传承
——以武家鼓吹乐棚为个案 杜 洋 36
上海绒绣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困境 袁 玥 42
娄塘塌饼的生活化传承 郑雅婷 45
传承人风采 Inheritors’Profile
玉石有情 心随玉走
——访谈非遗项目“北京玉雕”第三代传承人苏然
受访人:苏 然 采访人:王 秀 49
非遗进校园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onCampus
以“新”焕新:新时代少儿农民画孵化的路径
杨月萍 54
非遗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本课程“青春太极拳”为例
秦明珠 赵亚杰 王丽萍 57
非遗在社区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mmunity
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活态保护与跨界实践
——以南汇新城为例 唐 媖 60
新场古镇非遗传承的意义与原则 蒋 薇 63
轶闻口述 Oral Anecdotes
复活的仡佬印染 口述人:赵运祥 整理人:王小梅 67
刘健和崇明土布贴画 封二
朝阳中学“打花棍”校本课程喜结硕果 封三
|
內容試閱:
|
黄景春
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用语,如“非遗文化”“世界非遗”等。“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其全称本就包含“文化”,后面再缀上“文化”二字,纯属多余,属于不规范名词。把“人类非遗”称作“世界非遗”也是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保护对象是名胜古迹等。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作“世界非遗”,是混淆了“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非遗”,造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名词。而我们发现,在一些学者的论文中,或在一些非遗保护单位的文件中,也会出现这类似是而非的名词。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不同人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偏误,另一方面是因为非遗保护理念本来就是“舶来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的专家经过反复磋商提出的文化理念,有些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修订,其理论也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教科文组织是生产非遗保护理念和政策的发动机,很多名词初都以英文和法文的形式出现,需要被翻译成中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就曾经被翻译成“无形文化遗产”。在教科文组织的早期文件中还曾使用“民间创作”“民间文化”与“民俗”等术语,还使用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后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基本术语也是专家讨论后达成的共识。同时还应注意,各国的非遗保护虽都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展开,但具体的保护政策、措施和行动不尽相同,大家都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探索本国的非遗保护道路。有些国家注重发挥非政府机构、社区、民间团体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有些国家以政府提倡、基金会(或企业)组织实施的方式推进保护工作,中国则是以政府主导、以项目申报带动非遗保护工作。迄今,我国已形成非遗保护的国家、省(市)、地区、县“四级名录”体系,共有十多万个项目进入这个名录。
各国对非遗项目的分类方法不尽一致。有些国家严格按照教科文组织的“五分法”,有些国家根据自身的文化特性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中国大体是依照高校的学科,批非遗项目共划分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类。在项目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实践中,有些概念和术语会有所调整。譬如,从第二批非遗项目开始,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分别更名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杂技与竞技更名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手工技艺更名为“传统技艺”。第四批非遗项目申报,作为总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对标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改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还都是大类、总名上的改变。事实上,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自己的专名,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扎根的社区,自己的文化特性。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这些原本属于民间“小传统”的东西涌现出来,生成大量的新名词。教科文组织及各国学者在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也提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术语,生产出一批新名词。这些名词需要统一书写,形成稳定的内涵,避免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现象泛滥,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给非遗保护工作造成麻烦。
因此,对非遗名词展开遴选、释义,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非遗名词词汇表,是推进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2021 年 12 月,经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大学成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对我国的非遗名词展开审定。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到词条遴选阶段。按照规划,2026 年将出版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收入 3000 条以上非遗名词。我们相信,经过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的共同努力,非遗名词会得到精确解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会得到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也将朝着更加规范的道路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