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该成果的学术创新价值在于,从艺术学学科门类宽阔视角对艺术史学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在梳理前人各艺术门类史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跨越各个艺术门类史的一般艺术史学问题,回答了有关艺术史学的定义、属性、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对艺术史学理论、方法、进路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还将上述艺术史学原理探索沉落到有关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和艺术形式思潮研究的实践之中,实现了艺术史学原理与艺术史学实践的相互贯通,并首次提出艺术史学是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这一新史学主张。
其社会影响在于,以有关艺术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论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发展对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价值,可以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及各门类艺术学研究提供来自史学界的有力支持。
其社会效益在于,通过分享艺术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激励艺术学同行充满自信地开展艺术学研究,还可以召唤年轻艺术学人果断地继续开拓艺术史学的开阔前景。
|
內容簡介: |
《艺术史学要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后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
關於作者: |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等。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跨文化学的要素》等。
|
目錄:
|
引 言
上编 艺术史学原理
章 认识艺术史学
一、艺术史与艺术史学
二、艺术史学的含义
三、艺术史学的属性
四、艺术史学的对象
五、艺术史学的层面
第二章 艺术史学在西方
一、瓦萨里的美术史著作雏形
二、温克尔曼的美术史开创
三、施莱格尔兄弟的艺术史科学构想
四、黑格尔的艺术史学模型
五、法国学者的文学史书写
六、艺术史学科的动力
七、艺术史学科与意识形态领导权战略
第三章 艺术史学在中国
一、古代中国学术传统与历史书写传统
二、艺术史学在古代中国
三、“美的艺术”观念传入后的艺术史书写转型
四、现代中国的艺术史学
五、现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特点
六、中国现代艺术门类史书写的动力
第四章 艺术史学理论
一、艺术史学合法性原理
二、艺术史学间性原理
三、艺术史学通变性原理
四、艺术史学科学性原理
五、艺术史学思想性原理
六、艺术史学理论维度之间
中编 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
第五章 艺术史学方法(上):实证型方法
一、艺术史史料学方法
二、艺术史文献学方法
三、艺术史考古学方法
四、艺术史数据学方法
第六章 艺术史学方法(下):范式型方法
一、艺术史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
二、艺术史时代精神分析范式
三、艺术史社会语境分析范式
四、艺术史深层结构分析范式
第七章 艺术史学进路
一、观念式艺术史
二、专题式艺术史
三、文化式艺术史
四、朝代式艺术史
五、年代式艺术史
六、运动式艺术史
七、风格式艺术史
八、流派式艺术史
下编 艺术史学实践:改革开放时代初期中国艺术史论略
第八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主义
一、美术:复苏与分化
二、文学:面对现代主义思潮
三、戏剧:在实验戏剧潮的冲击中
四、电影:吸纳“意识流”等现代思潮
五、通向现实主义的中国品格
第九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形式思潮
一、美术创作与理论中的形式潮
二、电影创作与理论中的语言现代化声浪
三、由创作牵引的文学语言变革
四、通向“戏剧现代化”
五、“新潮音乐”中的形式热
六、在“舞蹈观念更新”中发现形式
七、艺术形式思潮、可分离错觉和跨门共振
八、反思艺术形式思潮
九、通向艺术形式的合理道路
结 语 艺术史学: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艺术史学要略
引 言
读者从一开始想必就会问:有为数众多的艺术史论著就行了,方便我们概览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各种故事、甚至故事下面包含的那些更细小的逸闻和掌故,还需要搞什么艺术史学吗?这其实相当于问:本来已经有了艺术史,还需要对艺术史本身的编撰来历及其背后的究竟进行总结和反思吗?就好比说,本来已有“艺术的故事”了,还需要问它们是谁编撰的或和讲述出来的吗?难怪贡布里希在其的享誉世界的“艺术发展史”著作——《艺术的故事》中提出到:“用朴素的语言重新讲述美术发展史”,明确说“本书意在让人当作一个故事来欣赏,而非用作教材,更不打算成为一部参考著作。”[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12、2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但是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只供一般读者“欣赏”而非“用作教材”或“成为一部参考著作”的“故事”叙述新尝试,居然导致了一种新的艺术史学模式的诞生,在西方艺术史学书写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这实际上等于提出了艺术史究竟应当怎样讲述或书写的问题。每当尝试回答艺术史是由谁编撰或和讲述的之类问题时,对“艺术史”何以成立的追问也即艺术史学,实际上就已经出现开始了。
确实,人类的各种艺术门类史进程各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画卷。而有关这些艺术门类史的中外著述更是林林总总,既有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美术史等艺术门类史著述,又有诗歌史、小说史、佛教绘画史、基督教绘画史等艺术门类中的专题史著述,还有诸如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史等断代史著述,可谓令人目不暇接。
历来史家在著史时,总是强调要秉持实证或科学的原则。司马迁倡导“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并立下宏伟抱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第九册,27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这种著史方式被总结为“实录”(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第九册,27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原则。不过,历史上那些所谓依据实录、客观、可信、甚至科学等原则著成的艺术史,其实都是有主体性的,也就是由艺术史家人为编撰而成的。既然并非出于纯客观或纯科学而是人为地编撰而成,那就有着一定的研究前提设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以及其研究结果是否客观、可信或科学等问题。而对这些艺术史著述加以深入的反思或研究,恰是艺术史学需要承担的任务。
艺术史学,同艺术史一样,都是目前缺少研究却急需加强的一个学科领域。而要了解这个背景,需要适当联系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发展历程。艺术学自从于2011年2月起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相并列的独立学科门类以来,其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宏阔视野和汇通平台终于实现了学科制度上的合理化。这种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宏阔视野和汇通平台中,必然包含有艺术史学科的位置,因为艺术史学科的内涵应当是与艺术学学科的内涵相一致的,甚至就是比照着它才建立起来的。
不过,尽管拥有如此的重要性,艺术学和艺术史的学科内涵至今仍然是不确定的和容易引起混淆的。德国学者在近期集体合撰的《艺术史导论》一书已经认识到,艺术学一词在德语领域长期以来有着“双重指涉”:一重指向19世纪早期,当时的美学家追随弗里德里希·谢林的理论而使用了艺术学概念;另一重指的是更为宽泛的概念,是由哲学家、心理学家马克斯·德索提倡的“一般艺术学”概念,它“不仅归纳造型艺术,也解释音乐、文学和表演艺术”。[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导论》,贺询译,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同理,艺术学在我国也历来有着双重语义:一重是指狭义的美术学,也就是相当于有关造型艺术的学问;另一重是指广义的有关所有艺术门类的学问。鉴于艺术史的含义应当是与艺术学的含义大体一致的,那么,我国2011年以来通行的艺术学学科基本沿用了上述马克斯·德索的“一般艺术学”概念,也就是属于一种涵盖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学(但文学和建筑除外),同理,我国现行的艺术史学科也相应地就是一门指向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史的学科。
考虑到迄今为止,这种涵盖所有艺术门类艺术史的艺术史学科缺乏深入而合理的界定和了解,不仅如此,而且还常常充溢着混淆和误解,特别是有时被完全等同于美术史学科,因而更有必要予以专门的探讨和阐述。
艺术学既然以研究所有艺术门类的普遍规律为己任,那么就需要建立起面向所有艺术门类历史发展的学科即艺术史。这就是说,艺术学这门学科下面需要建立起包括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戏剧史、电影史、电视艺术史、美术史、设计史等在内的一般艺术史学科,着重处理各个艺术门类史之间的带有共通性或普遍性特点的问题。
而这种面向各个艺术门类史之间共通性或普遍性问题的艺术史著述,在目前还处在相当缺乏的状态。这是因为,此前的绝大多数艺术史著述(只有极少数除外)都是艺术门类史著述。如今要发展这种艺术史学科,就需要同时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梳理、总结此前各种艺术门类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其艺术史研究方法或路径,从中吸取从事艺术史工作的史学素养;另一方面是果断从事新的艺术史学实践。
本书拟同时在这两方面作初步尝试:一方面简要梳理和总结此前各种艺术门类史研究成果,形成有关艺术史的反思即艺术史学,包括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和进路;另一方面从事艺术史学实践,即运用跨门类艺术史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史书写的相关实践性问题进行探讨透过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史而探讨流溯的现代性问题。这里之所以在艺术史学实践方面选择与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艺术门类有关的跨门类艺术史学问题为案例,不是出于胸有成竹或瓜熟蒂落,而是由于此前艺术史中相关研究尚处于匮乏状态而迫切需要开拓的缘故。正像前述《艺术史导论》一书承认的那样,尽管艺术史学科已先后经历过两次拓展,即次19世纪面向工艺美术的拓展,第二次20世纪以来与“图像转向”相应的面向日常艺术、新媒体艺术和摄影史的拓展,但是,“艺术史还从未涉及过电影和电视的领域,所以也没有相应的反对意见出现。然而我们可以预见到,艺术史不可能将这些媒介完全排除在外。因为关于艺术家的电影已经成为艺术史的一手材料,并且从20世纪60年代起已经有艺术家利用录影带做记录或进行艺术创作。”[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导论》,贺询译,1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该书提及的这些理由或许不一定恰当,但在艺术史中纳入影视艺术确实不仅变得必要和重要而且也十分迫切了,这是因为考虑到另一个更加合理而又充分的事实:电影和电视艺术已经是当前中国艺术活动中公共影响力的两大艺术门类,因而要想认知当前中国艺术史的总体面貌,就不得不正面应对影视艺术的急切呼唤,即便是对其暂时知之甚少从而带有某种筚路蓝缕的或摸索的性质。
为方便论述,本书设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艺术史学原理,涉及艺术史学、艺术史学在西方、艺术史学在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中编论述艺术史学方法和进路,分论艺术史学方法之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方法之范式型方法、艺术史学进路;下编为艺术史学书写实践,选择两个具体的艺术史案例,即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和21世纪初期中国艺术现代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跨门类艺术史交融问题,作一点书写尝试围绕流溯的现代性这个核心点而考察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史,探讨其斑驳状貌、六重景观、溯游式风格和溯洄式风格。在艺术史学的理论旅行中,艺术史学原理是无法绕开的必经之道。正像经济史学、政治史学、社会史学、民族史学等任何一门史学一样,艺术史学有着自身的史学原理。艺术史学,作为对于艺术史本身的反思,有着自身的基本概念、范畴或思考前提及其知识型基础,这些就大体构成艺术史学原理。
艺术史学原理涉及方面众多,这里拟涉猎其中的以下内容:艺术史学的含义,艺术史学在西方的发展状况,艺术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艺术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