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全书分为三篇共 15 章。上篇为运动心脏病学概述,从历史视角回顾了运动心脏病学的发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同时解释了运动适应与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的关系,即“运动员心脏”的产生,并从“运动悖论”的角度阐明了体力活动、运动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引出心脏安全的理念,又从运动剂量的角度论证了运动“剂量”与心脏安全之间的量效关系。中篇为运动与临床心脏病学,着重关注运动相关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搏骤停与猝死、晕厥的病因及预防措施,详细介绍了心血管筛查的重要性及各种常用的手段。下篇则聚焦于运动心脏病学的两大难题,即运动员心脏与心肌病的鉴别,以及中老年运动员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
內容簡介: |
在过去 20 年中,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大幅提升。心血管病理生理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临床心脏病学专家和运动医学专家快速、不断地更新本领域的知识。著者从运动心脏病学概述、运动与临床心脏病学、运动心脏病学的难题等角度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了心脏对运动锻炼的适应、运动的获益及可能导致的心脏风险,以及如何评估运动的心脏安全性。本书思路清晰、阐释简洁,填补了我国运动心脏病学学术著作的空白,可作为心脏科医生、全科医生和运动医学相关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实践的宝贵参考资料。
|
關於作者: |
董吁钢
主任医师,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力衰竭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副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 8 种国内核心期刊编委。从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 40 年,在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及心律失常等领域,尤其是心血管危重病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三等奖(2002)、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先后参与起草及制订了《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和 2018)》《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专家共识(201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2014 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等。
黄慧玲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心脏预防评
估中心负责人。2017 年赴美国 Mayo Clinic 医学中心访学,同年入选第一届“科技部中法杰出青年交流项目”并赴法交流。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心排大会。作为中国无创动态心排临床应用的领头人,于 2018 年组织创建了国内首家关注心脏病预防与评估的专科中心——心脏预防评估中心,并于 2019 年牵头开设了心脏安全评估门诊,致力于医疗模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主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主转变,2021 年参与负责的“5G 远程智能虚拟心脏康复师项目”获批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 5G 医疗健康应用试点。此外,率先推动“奔跑者”项目(针对马拉松跑者的心脏安全评估)、“心动力520”活动(关注职业高危人群,如警察、医务人员、媒体人,通过 5 周的时间,帮助他们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安”校园行活动(建立青少年儿童心脏安全监测数据库,针对高危个体建立“心安”档案并制订个体化运动建议,确保其运动的心脏安全性)等极具特色的公益及科普活动,得到国家级和省级等媒体的报道。获批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取得 1 项CPES 心脏预防评估系统软件著作权和多项作品著作权。主编出版《无创血流动力学实践手册》。
|
目錄:
|
目 录
上篇? ? 运动心脏病学概述
第 1 章 运动心脏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 2 章 心脏的基本功能和心血管反应
第 3 章 运动员的定义和运动的分类
第 4 章 运动员心脏:对运动锻炼的适应
第 5 章 流行病学:体力活动、运动和死亡率
中篇? ? 运动与临床心脏病学
第 6 章 运动相关性心搏骤停与猝死
第 7 章 运动相关性晕厥
第 8 章 运动的心血管筛查:病史和体格检查
第 9 章 运动的心血管筛查:心电图
第 10 章 运动的心血管筛查:超声心动图
第 11 章 运动的心血管筛查:结合血流动力学的运动负荷试验
第 12 章 耐力运动与心房颤动
第 13 章 运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下篇? ? 运动心脏病学的难题
第 14 章 左心室肥厚的鉴别诊断: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第 15 章 中老年运动员心血管疾病筛查\
|
內容試閱:
|
第 1 章? 运动心脏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运动心脏病学的历史
公元前 490 年,希腊人在马拉松镇击败了入侵的波斯军队。为了把胜利的消息送到雅典,一位名叫 Pheidippides 的战士从马拉松一路跑回雅典,传达完胜利的消息后不幸死去。这一事件是历史上首次报道的与运动相关的死亡,也是运动心脏病学的渊源。
19 世纪末,随着现代医学的出现,医生们开始对运动生理学充满兴趣。William Osler 爵士(图 1-1)在接受过运动训练的个体身上观察到“心脏的能力逐渐增强”,并推测“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可能是由于肌肉的长期使用,但如果天生就没有能力(如果不是心脏可以变大的话),那么运动员就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跑步者或划桨手”[1]。第一份描述运 动员心脏尺寸增大的系统性报告是基于在瑞典和美国进行的体检,并于 1899 年发表。乌普萨拉大学的 Henschen(图 1-2)对北欧滑雪者和久坐不动的个体分别进行胸部叩诊,得出结论 [1]:滑雪会导致心脏增大,而这颗增大的心脏可以比正常心脏做更多的工作。他由此首次定义了“运动员的心脏”,说明运动和运动训练可能会导致功能增强的心脏生理性增大,这与功能减弱的心肌病导致的心脏增大形成对比。哈佛大学的 Dietlen 在哈佛赛艇运动员中也有类似的观察 [1] 。
放射技术的引入使运动员心脏的可视化成为可能,但支持锻炼有益的观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考虑到运动员心脏的大小、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很容易产生将其等同于心脏病的观点。例如,生理学家在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中观察到心脏增大,并将其视为心脏超负荷的表现;内科医生的工作场景主要是诊治伴有心脏增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Moritz 是第一个使用 X 线来研究运动员心脏的人,他拒绝承认运动员心脏可能的生理意义,并于1902年正式提出对此类情况的担忧,即运动员心脏增大可能是一种心脏过度使用而导致的病理形式,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心脏早衰 [2] 。
人们普遍认为职业运动员不长寿,也是基于这种观念。根据Roskamm 等的调查,这种观点在 19 世纪的英国文学中很普遍。最令人震惊的误解出现在 Friedberg 编著的《标准心脏病学》教科书中,运动员心脏竟然被描述为是梅毒性心脏病的后果。随后,这些关于运动员心脏的旧观念被更现代的论点所取代,如 Keren 提出,“猝死……在运动员中似乎更为频繁”[2]。这些发现曾经引起很多争议,医生不止一次建议运动员停止他们的运动生涯。
然而,这些数据不能被认为是健康运动员群体的代表,因为缺乏与心血管系统无关的运动员死亡数据。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依赖于Kirch 关于运动员的解剖学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他那个时代的顶级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中一些结论至今仍然有效。Kirch 解剖了 35 名猝死的运动员,他们部分死于体育活动期间,但更多死于交通意外。随后 Kirch 在演讲中提出,体育锻炼可以导致心脏显著肥大,但这些心脏是健康的,并且在停止训练后,肥大可以自动消失 [2] 。
因此,Linzbach 引入术语“和谐性肥大”,意味着生理性肥厚的心肌和正常心脏之间的确切对应关系;而病理性肥大是由“结构扩张”引起,这是心力衰竭的先决条件。如果心脏超过 500g 的“临界重量”,将发生这种结构扩张,而这在运动员心脏中从未发生过 [2] 。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理性肥大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目前体育活动的发展似乎证实了心脏增大存在着生理极限;多年来,尽管训练量和强度有所增加,但放射学研究表明,当今运动员的心脏并不比 20 世纪 50 年代 Reindell 等观察到的心脏更大。
值得欣慰的是,学者们对于运动员心脏的探究从未终止。为了定量评估运动员心脏以进一步区分心脏增大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Reindell 将放射学研究与最大摄氧量(VO2max)的肺活量测量(由Hollmann 引入运动医学)相结合,比较了心脏的大小及其功能。他提出假设,只有当心脏能够输送充足的氧气时(与心脏增大的比例相适应),心脏才能被认为是健康的,这证实了 Henschen 的观点 [3] 。
现阶段,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已被普遍认可,并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适应。然而,摆在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休闲运动者[每周锻炼 4h 以上、从事娱乐性运动锻炼(如自发的跑步、游泳等)的个体]的参与,心脏科医生经常要面对大众关于运动的询问,如他们是否可以继续进行喜爱的运动,或者老年患者是否仍然有希望参与运动锻炼。我们还需要对于这一现象做出鉴别诊断:究竟心脏的变化是由于剧烈的运动锻炼所引起的正常变异,还是剧烈的运动锻炼导致的异常变异,抑或患者本身就存在着病理情况?
运动除了引起心脏增大之外,还会引发其他的临床情况 [4] 。1901 年,Collier W 医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青少年突然、长时间的剧烈肌肉运动的影响》的论文 [5],这篇早期的论文为我们展示了医生在处理疑似或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员时所面临的困境。Collier W 医生描述了一名牛津大学长跑运动员的案例,这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不佳,需要接受医疗咨询。在静息状态下的体格检查是正常的,但在轻度运动时,这名运动员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收缩期杂音。Collier W 医生表示,他“非常笃定这是右心室过度扩张的表现”,并取消了该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尽管在 Collier W 医生提出初步见解后的100 年里,医学学术和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从事心血管参与前筛查的运动医学医生可能认为,在诊断出遗传性心脏病后,对运动员进行充分的风险分层并提供循证运动建议和取消资格标准的能力有限,这表明我们的管理仍然不充分和不准确,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虽然体育运动可以带来健康获益,但也存在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心脏不良事件(如猝死)。它影响所有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人们,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巨大的损失。关于运动性猝死,有两点必须强调:① 35 岁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35 岁以下年轻运动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HCM);而在 35 岁以上的运动者中,最常见的死因是冠心病。②运动性猝死并非只见于经常运动的锻炼者,更常见于未经训练的个体。在所有与体育相关的心脏性猝死(SCD)中,只有6% 发生在年轻的竞技运动员身上,而 94% 发生在休闲运动群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