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編輯推薦: |
★发现浩如烟海的传统色名,品读东方审美与色彩命名智慧
从药书、史书、诗词、字书等古代典籍中溯源传统色彩的表达,广泛搜集古代汉语色彩词汇,尽可能贴近传统色彩的真实意涵。
★习得大师级的染色经验,窥见中国传统色彩真实面貌
以无数次“试误”重回传统染色时代,寻求天然染色材料与传统技法的完美融合,抵御时间对物质的消磨与损坏,真实触摸中国传统色彩之繁复与美。
★理解传统色的文化意涵与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找回色彩文化自信
梳理染色技术与历史、文化及色彩表达之间的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视野下,联结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制度、历史、文化等诸多面向,展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流变与发展,增强色彩文化自信。
锁线裸背,全彩印刷
|
內容簡介: |
著名传统色彩研究学者曾启雄教授,潜心钻研古代东方色彩,毕三十年之功,将世代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娓娓道来。爬梳古籍整理古代色彩名称,寻访山野中的天然染色材料,亲自试染印证传统色彩,以清新平和的写作风格、丰富的图文勾连古今,回复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传统。
|
關於作者: |
曾启雄,1953年生人。常年居住山野,痴迷植物染色。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名誉教授,台湾中华色彩学
会理事、台湾设计学会理事,曾任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及所长。
|
內容試閱:
|
①
“大自然的植物均有色素存在,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只留下有价值的部分,古代文献便扮演了犹如银行贮存资产的角色,静静地跨越时空,等候后人去提取利用。”
晒了整整一年阳光的手球花,储存了许多能量,当冬日结束,春天的脚步来临,手球花便蓄势待发地冒出芽。趁此时机,修剪枝叶,进行试染。将细剪后的枝叶放入热锅里,水煮30分钟,煮到叶片、水都变成褐黄色,没想到叶片有颇多蜡质,热锅边粘了一圈的焦黑。事后刷洗锅物,费了不少力气。再将去年购买的丝巾,先用明矾水泡过媒染后,放入过滤好的手球花枝叶的褐黄色染液,搅拌15—20分钟,即可取出。手球花染出的色相,就是一般的植物里常出现的褐黄色,甚为平常的色彩。采收染色的时间还是以深秋,初春的色素已无太大惊喜了,于是染后便将成品放置房间一角,一放就是一个多月。
某日清晨起床,稍坐回神,见到角落里放置的褐黄色围巾,意外发现,颜色还挺耐看的,但仍旧是没有惊喜的、甚为平淡的、褐黄色的手球花染色色相。褐黄色是植物里多的色素,大部分是使用枝叶染得,不过石榴皮、核桃果皮、洋葱皮等是较偏暗的褐黄色。如果使用明矾媒染,大致上会趋向稍稍明亮的褐黄色。如果使用铁媒染的话,就会往深黑的褐黄色变化。
现代染料里,还有一些以外来品种著称的黄色染料,如福木。福木的叶片可以煮染,以明矾媒染,染成鲜黄色。更奇妙的是万寿菊的花、桑树的叶片,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染成黄色。只是各自的黄色,各有不同的美妙。在色名的使用上,近代出现的咖啡色、可可色、奶茶色,算是咖啡色系异军突起的色彩,展现出语言文化的新生命,真是此起彼伏。
②
“于近代消失的千年色彩,并不全然是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只是在现代化进程里,这些古老的色彩,来不及经过反省或咀嚼,被暂时遗忘了而已。”
甲骨文中并没有“红”字,大约在金文时期才出现“红”字,大抵晚于赤、朱、丹字。而从字的结构上来说,“红”的部首为“纟”,此部首之字通常与染织有关,由此推断,红字的出现与染色活动有关。
在《说文解字》的分类中,红字属于形声字,指“赤白色也”。在红色染料中,有朱砂、苏芳、红花、茜草、紫矿等,均可以表现红色。由这些材料染出的色相,综合构成了汉字“红”的概念色相群。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解释红字时,称其为“赤中有白,盖今所谓粉红”。而段玉裁又加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东汉王逸在《章句》中,对红字对应于粉红色相,有如下解释:“红,赤白色。”赤白色就是现在的粉红色,如此的色相解释似乎难以被现代人所接受,但也代表着王逸所生活的时代,对于红这个字所表示的色相的理解吧。
红字对应大红色相,大约是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这时的红字所对应的色相是与赤字接近的,开始产生混用的情形。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就出现:“红杳渺以眩湣兮,猋风涌而云浮。”绯骃《集解》中,引晋灼解释为:“红,赤色貌。”红和赤成为相互解释的字,意义也彼此融合了。
早期古代文献里的红色表现字,均以赤和朱为主,较少见到红字。一直到了唐代,红字的出现才比较频繁,尤其是在唐诗里。唐诗或许是因为韵脚,让属于平声、较为柔和的红字,取代去声的赤字,而更容易烘托诗的意境。基本上唐代是赤字与红字出现频率的交叉时代。到了现代,赤字已较少使用,除非是比较特殊的专有名词,如台湾话以赤肉表达瘦肉。
在色彩词汇的演变过程中,红字的色相,本是指很浅的粉红色,并且是布料染色行业的专门色彩用语。在当时许多表达红色色系的字词里,按照色相深浅变化,依次为朱(絑)、绛、赤、绯、、赫、丹、红。朱和絑为通假字,在红的色相表现里,朱字代表着彩度或浓深的色相;其次是赤、绯、、赫四字,其中赤和赫字,都带有辉亮的意涵;绯和则与染色有关,属于反射性色彩。接下来的丹字,则是受到炼丹影响,带有些微黄色色相之红色感觉;红字,则其实是浅、亮的粉红色,偶尔也包含带有荧光效果在内的红色色相。
现今使用普遍的红字,是从汉代以后开始扩张,超越了行业的局限,并在色相上取代了赤、朱、绯、绛等表现红色的汉字。红字不仅取代了作为正色的赤、朱二字,并且成为非指单一特定的红色色相,而是涵盖了广大范围的红色感觉。浅一点儿的红、深一点儿的红、黄一点儿的红、蓝一点儿的红,这四个方向变化的红,均会被认知为红的色相,这时的红已经只是一种感觉。而单一个红字扩大到不足以涵盖或表达的程度时,便会在其前面加上另一字词来区别彼此的色相,所以产生了殷红、砖红、水红、桃红、血红、火红、洋红、品红等复合词,也由于这些词汇的加入,红色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与多样化,亦表现出从历史里所累积的人们对红的喜爱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