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平凉路2767弄,一个独特的上海建筑与社群样本,位于上海东北角,杨浦区定海路街道。
1921年,日商公大纱厂在此创建。1922年,其配套职员和工人宿舍竣工,定名“公大南北工房”,内含英式别墅、日式排屋、新式里弄简屋等楼群。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1946年1月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九纺织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1日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社区随之更名为上棉十九厂工房。
2021年旧区改造,十九棉工房,划上句号。
我们用新闻采访、写作与生产的基本训练、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意识,记录城市版图剧变的上海,特别是快速消失、永远回不来的那个里弄上海。这种田野作业,有点像“考古”,在都市的“遗迹”或废墟中游走、驻扎,走门串户,挖掘那些值得留住的史迹和永恒记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张力奋
到2022年底,我们定海已经全部完成了成片及零星二级以下旧里的旧区改造任务,2 万多户居民家庭搬离了棚户旧里,居住这一困扰定海多年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彻底改善。我很高兴见证了这个老工业基地居民区的变迁与改造。
——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张力奋教授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项目组撰,采用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调查并记录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是一部关于“都市考古”的社会学著作。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1921年创建,2021年完成旧区改造,恰好一百年。本书通过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档案大事记和各阶段图片140余幅,不仅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发掘与保存了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更记录了该社区进行旧区改造过程中,为回应居民关切、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更新机制、程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是一份难得的反映上海推动城市更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样本。
|
關於作者: |
张力奋,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校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英国莱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任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曾获亚洲新闻奖(SOPA)等多项国际新闻奖项。著有《世纪末的流浪》(合著)、《黑白灰》(纪实摄影集)、《牛津笔记》、《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项目组共15人,张力奋教授为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吴亦阳、陈杨、钟佳琳、魏之然、欧柯男、吴昊、张艺严、莫迦淇、李昂、余洋、陈至、李大武12人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学生;于晴、马晓洁为助教。
|
目錄:
|
目录
序言 〈熊月之〉
自序 〈张力奋〉
导读:十九棉与平凉路 2767 弄〈张力奋〉
*“田野”教学记录 (节选)〈张力奋〉
解放前后的十九棉里弄 〈应长生 口述〉〈李昂 采访〉
“拾间头” 半生缘 〈吕成锁 口述〉〈余洋 采访〉
* 田野手记:1921-2021:再见,十九棉工房 〈余 洋〉
搬了五次家,却从未远离 〈陆锦云 口述〉〈陈杨 采访〉
* 田野手记:关于相遇和唤醒〈陈 杨〉
十九棉民兵连战备往事 〈张国鑫 口述〉〈李大武 采访〉
纺织女工到幼儿园 〈孙敏华 口述〉〈张艺严 采访〉
* 田野手记:记录的价值 〈张艺严〉
“妈妈鼓励女孩子踢足球” 〈常协五 口述〉〈张力奋 采访〉
“我生在一号英式洋房” 〈陈宝龙 口述〉〈李大武 采访〉
* 田野手记:让我印象深刻的声音 〈李大武〉
“我欢喜看阿尔巴尼亚画报” 〈刘必芳 口述〉〈张力奋 采访〉
十九棉职弄里的家庭生活 〈陆建民 口述〉〈李昂 采访〉
* 田野手记:在十九棉做“街溜子” 〈李 昂〉
从少先队“大队长”到弄堂摆摊 〈达世德 口述〉〈吴亦阳 采访〉
* 田野手记:一年后,做新闻的我想起十九棉 〈吴亦阳〉
60 年代十九棉少年 〈仇家新 口述〉〈钟佳琳 采访〉
* 田野手记:档案中追索记忆〈钟佳琳〉
十口人,二十平米,五十年 〈周筛罩 口述〉〈陈至 采访〉
* 田野手记:行走田野 〈陈 至〉
职弄的日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气 〈章迎红 口述〉〈魏之然 采访〉
* 田野手记:十九棉弄堂的一天 〈魏之然〉
“没啥特殊记忆好讲的” 〈宋世凤 口述〉〈莫迦淇 采访〉
* 田野手记:田野:从介入、进入到参与 〈莫迦淇〉
“我是新上海人” 〈朱晓琴 口述〉〈欧柯男 采访〉
* 田野手记:大都市中的田野一隅 〈欧柯男〉
我的“旧区改造”经历 〈杨建元 口述〉〈张力奋 采访〉
* 田野手记:记录,在记忆消散之前 〈吴 昊〉
* 田野手记:保持敬畏 好好生活 〈马晓洁〉
* 田野手记:关于“记录”的记录 〈于 晴〉
附录 平凉路 2767 弄大事记 〈钟佳琳 张艺严〉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熊月之
这部《平凉路 2767 弄》,是对一个自成单元的百年社区人文历史的深度发掘,是对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素描,是对一个行将消逝的社区带有抢救性质的人文考古(读者看到本书时这一社区已不复存在),是一群具有社会学意识、历史学素养、新闻学专业的学者所做的都市口述史的典范之作。
一
平凉路 2767 弄是实名,而不是社会学者做社会调查时惯常使用的代名。此弄在上海市中心区的东北角,平凉路到底,与军工路交汇处,现属杨浦区定海路街道。
此地原为濒江农村,清同治年间划入英美公共租界,在租界东端,1919 年日商在此购地,并于 1921 年创建公大纱厂,并建筑宿舍,供厂内职工居住。1922年竣工启用,至 2021 年关闭拆迁,存世恰好一百年。其间工厂隶属与功能屡有变更,但纺织一直是其专业。1945 年抗战胜利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九纺织厂。1949 年上海解放后,改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
这个小区厂舍合一,是企业办社会的典型,自建造伊始,便自成独立社区。到 1946 年,占地六百余亩,除了厂房,还有工友食堂、职员宿舍、工友宿舍、职员浴室、工友浴室、子弟小学、医院及药房、托儿所、哺乳室、花园、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消费合作社、康乐室、工会办公室、消防队、职工足球队、理发室、阅报室等。在杨树浦众多纺织厂中,厂舍合一,并非公大纱厂一家,裕丰纱厂(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结构亦与此类似,但公大纱厂“设备的完善,环境的优美,是无可比拟的”(逸芳《本厂职员宿舍剪影》)。职工来源,以苏北人为多。据 1946 年统计,苏北籍(以扬州、阜宁、泰兴为主)超过 41%,其次为上海籍贯,近 33%,再次为苏南籍、浙江籍。
这个小区所在的定海路区域,是上海有名的工业区。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日商、英商在这一带兴建了很多纺织厂,十二棉厂、十七棉厂、十七毛厂、十九棉厂等,都是千人大厂,有的后来发展为万人大厂。很多纺织厂,为了便于企业管理,也为了增强职工对工厂的认同感,均采取与公大纱厂类似的路径,即厂舍合一,建造成批宿舍供职工居住。这些厂建住宅,规划较好,质量也好。纺织厂日夜开工,三班倒,需要大量女工,职业门槛又很低。苏北地区比较贫困,常闹水灾,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其时,工厂招工多采用工头制,靠熟人介绍,如张三介绍李四,李四介绍王二。于是,大批苏北女工(童)进入纺织厂工作。厂区边上有不少无主荒地,一些难民便在那里搭建简棚,安顿下来。于是,私房集中、房屋质量低劣、环境脏乱的问题日益突出(杨建元《我的“旧区改造”经历》)。20 世纪 50 年代,鼓励生育,人口骤增,住房问题更趋严重,很多原先条件较好的小区,也乱搭乱建。
自 2008 年起,政府着手对这一带逐步进行改造。平凉路 2767 弄的改造,正式启动于 2021 年 3 月,同年 12 月 3 日,小区封门,居民陆续搬出,小区历史划上句号。
获悉这一小区即将改造的信息后,张力奋教授出于其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认为对于 2767 弄这一类小区,作为有别于法租界政商名人故居“巨富长”的所谓“下只角”,作为与上海工业区相关联的重要地段,将其人文历史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记录下来,极有意义,极有必要。于是,启动了这一田野调查项目,有了这部口述史。
实施这一项目的访谈主体凡 15 人,张力奋教授为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12人是选修这门课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学生,另 2 人是学生助教。访谈对象凡16 人,其中 15 位是久居平凉路 2767 弄的居民,另一位是长期从事定海路街道旧区改造工作的负责人。他们中,年龄的 90 岁,小的 54 岁,对小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历史都有所了解,对动迁项目的启动、动迁政策的制订、动迁工程的实施都比较清楚。访谈持续一个学期。口述史全面、系统、翔实地梳理、记述了这一小区的历史,包括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对此厂此地的影响,小区居民来源、社会结构、社区管理,特别是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