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
關於作者: |
臧运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教研领域为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中华民国史与中共党史。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卷等;共同主编《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之二·战略与历次战役》、《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全46册)等。
|
目錄:
|
一 近代早期的侵华行动与认识
琉球事件与近代日本侵华之肇始 徐一鸣/3
汉口乐善堂的成立及其对华情报调查活动 王雪驹/20
“二十一条”交涉前后日本对“满蒙问题”的认识 林晓萍/44
奉天满铁兽疫研究所与日本的侵华行动 陈敬瑞/57
二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行动与决策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关税自主政策的干涉(1927~1931) 张弘毅/77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治外法权交涉的夭折 吴文浩/119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代表遴派的外交折冲研究 陈海懿/135
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前关东军对苏战略概述 郭循春/15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战略抉择与增兵企图 郭鑫/172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入侵华北的战事演变与中日外交折冲 左春梅/19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尊孔活动与国民政府的因应——以儒道大会为中心 孔明/214
石原莞尔“满洲国”设想述论 马晓娟/244
1933~1935年美国在华报刊视野下的华北危局——以《密勒氏评论报》为中心 刘畅/26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台湾的经济统制政策(1931~1945) 冯健伦/300
三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其决策
昭和天皇与卢沟桥事变再考察——着重于《昭和天皇实录》的解读 龚娜/327
战乎和乎:全面侵华战争初期近卫内阁的战略抉择 殷志强/343
贺屋兴宣与日本全面侵华初期的战时经济运营 崔金柱/374
全面侵华时期日本在内蒙古地区的情报搜集和调查活动研究 赵秀宁/38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华外交决策的变化 张展/413
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思考 徐志民/444
|
內容試閱:
|
前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中国奉天(今沈阳)北郊的柳条湖,设计炸坏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轨道,随后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奉天城,发动了侵略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和东北当局奉行“不抵抗主义”,到1932年2月5日,日军在4个月零18天的时间里,侵占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一个特区,其面积达110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的3倍左右。日本不久又扶植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并于9月15日予以承认。是为日本历史上的所谓“满洲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近代日本为实现其侵华的大陆政策之“满蒙政策”的必然产物。以此为开端,日本又在“华北事变”之后,于1937年7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1941年12月发动了珍珠港事变,开始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史学界一般将这段历史称为“十五年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从九一八事变之时开始了从局部到全面、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不但是中国近代史、日本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也是近百年中日关系、东亚世界与百年变局的重大事件,值得后世与学界继续深入研究。2021年适值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9月17~18日,我们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支持与资助下,举办了一次“九一八事变与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博士生学术会议,优选论文近20余篇。10月23~24日,我们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的支持与资助下,又举办了一次主题为“九一八事变与东亚世界及百年变局”的人文论坛,邀请国内青年学者进行专题研讨,收到论文30余篇。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两次学术会议,均改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大家以文会友、切磋研讨的学术热情,因而也成为我们对于那个秋季的独特怀念。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侵华战争的事件。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