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立足于在“真理的彼岸世界”(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喻示的道德,在“必然王国”之“从属于劳动的交往”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自由王国”之“超越于劳动的交往”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理意涵和行动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何以重塑道德?本书对此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重构、整合现有虽然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碎片化状态的有关道德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在梳理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几种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情感性,情感的结构约束性,将情感作为结构与道德之间联接、转换的枢纽,并以此重新解释、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情况。本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具有的事实性和规范性双重意涵,特别揭示其道德意涵。
|
關於作者: |
王小章,1966年生于浙江德清。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91~2017年任教于浙江大学,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曾在《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潜意识的诠释》《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积极的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走向承认》《中国社会心理学》《公民权研究手册》等著作十余部。
|
目錄:
|
引言重新思量那被遗忘的“穆姑娘”/001
章道德现象的社会学探索/005
节“道德事实”的确定/005
第二节现代性变迁的道德效应/009
第三节重塑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道德基础/020
第四节延续的思考/035
第五节中国学者的思考/048
附录1现代政治与道德: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殊与交叠/055
第二章结构、情感与道德/088
节道德的情感性:从道德哲学到道德社会学/089
第二节敬重感与社会结构/095
第三节人性情感与社会结构/100
第四节道德舆论与社会结构/105
附录2“民主社会”与道德——托克维尔之情感进路的道德社会学/111
第三章道德形式的转型(1):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131
节道德相对主义站得住脚吗?/132
第二节“差序格局”还能继续吗?/139
第三节迈向普遍主义的道德/147
第四章道德形式的转型(2):从“道德代替法律”到道德的正式化/154
节“无讼”:道德代替法律/156
第二节道德的正式化/161
第三节让社会无意识浮上水面:走向反思性的道德/167
第五章道德主体身份认同的重塑:“新人”与“新民”/175
节身份认同之参考框架的转换/175
第二节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构性动力/183
第三节身份认同转变的道德意涵/189
第六章道德内容的转型:义务与责任/195
节作为基本道德内涵的义务与责任/195
第二节义务的变化/201
第三节责任的困惑/208
附录3从“乡规民约”到公民道德——从国家-地方社群一个人关系看道德的现代转型/213
附录4以村规民约“接引”现代公民道德——基于浙江省Q市的考察/227
第七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公民”/241
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意涵:马克思的启迪/241
第二节从事实到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247
第三节从国家到公民:激活“世界公民”精神/255
|
內容試閱:
|
引言 重新思量那被遗忘的“穆姑娘”
1923年,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吴稚晖曾经说:
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赛先生”、“台(德)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少私德的迎受。……这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可以迎他来做我们孔圣人续弦的周婆的,叫做“穆勒尔”(Moral)姑娘的便是。……迎受了穆姑娘治内,赛先生请他兴学理财,台(德)先生请他经国惠民,如此,庶几全盘承受。如此,专心在路上,向前进,开步走,是为正理。
吴稚晖的意思很明白:为了中国的进步或者说现代化,除了需要请来“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我们还需要请来并拥抱“穆姑娘”(道德)。如果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民主的意识,因而需要外请“赛先生”“德先生”这两位“洋先生”,那么“道德”无疑是中国古已有之,且是许多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心目中的骄傲,何以也要外请“穆姑娘”这位“洋小姐”?答案只能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新世界的需要。
实际上,在“五四”之前,与“穆姑娘”相关的道德伦理革命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核心主题。但是,在后来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记忆和书写中,主角似乎只剩下了“赛先生”和“德先生”这两位先生,至于这位“穆姑娘”,则连配角都算不上,几乎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和视野。为什么?
道德伦理革命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或者说,弘扬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有人就从这个主题出发,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来分析“穆姑娘”之所以淡出、消亡的原因。比如历史学者杨念群就指出,“穆姑娘”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她带来了“个人主义”,而“穆姑娘”之所以被淡忘,也在于她带来了“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五四以后的舆论场中遭遇冷落并慢慢销声匿迹,大致不出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古典认知体系本身就不具备以个人为本位的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