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为第3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内容丰富,结合现代动画创作理念,方法也更加科学。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对相关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七章组成,章细致讲解了动画分镜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功能。第二章着重讲解了从剧本到动画文字剧本的重要过程,以及动画分镜头的制作流程和步骤。第三章讲解了动画分镜头中的各种透视变化规律与操作方法。第四章通过典型的视听案例,讲解了镜头、景别、场面调度、蒙太奇、轴线等视听知识。第五章通过典型的视听案例进一步讲解了视听语言具体分镜头的应用。第六章主要讲解了动画分镜头的画面构图规律、技巧与方法。第七章讲解了动画分镜头中人物动作 与表情的设计方法及提高表演技巧的建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动画、漫画、游戏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爱好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姚桂萍: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从事教学30年以来,不断钻研进取,厚积薄发,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授课。2018年获得山西省模范教师称号。2019年主持申报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
基于教学实践,近年来公开发表核心学术论文8篇,分别发表在《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期刊。主持并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1项。
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3项。编写规划教材9部,其中《动画艺术概论》《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获得第九届、第十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中获得著作类教材三等奖。《动画概论》高职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出版专著《动画创作与民间美术》1部。
|
目錄:
|
章动画分镜头基础 1
节动画分镜头概述 1
一、动画分镜头台本的早期历史 1
二、动画分镜头的基本概念 3
三、动画分镜头的制作分类 4
四、动画分镜头的作用 8
第二节 对动画分镜头的认识 11
一、分镜头表 11
二、镜号、规格、秒数和背景的填写 13
三、动画分镜头内容的具体要求 14
四、动画分镜头中人物形体与表情设计的关键提示 18
五、动画分镜头人员的基本素质 24
第三节 动画分镜头的分类 24
一、以创作工艺分类 25
二、以传播媒介分类 28
第四节 动画分镜头与电影分镜头及漫画的异同 32
一、动画分镜头与电影分镜头的异同 32
二、分镜头设计中漫画与动画分镜头的异同 34
思考和练习 37
第二章 动画分镜头创作 38
节 把剧本转化为文字分镜头 38
一、导演阐述与文字分镜头 38
二、剧情结构的分析和掌握 50
三、前期概念设计 50
四、影片风格的分析和掌握 52
五、人物、场景造型的分析 53
六、镜头风格和叙事风格 56
七、分镜头绘制案例 57
第二节 动画分镜头创作流程 64
一、构思阶段 64
二、草图设计阶段 64
三、镜头画面设计阶段 67
四、审定和细化设计阶段 71
五、动态故事板和三维动画预演 71
第三节 动态分镜头 74
思考和练习 74
第三章 分镜头中的透视应用 75
节 掌握镜头画面的透视 75
一、分镜头画面中透视的重要性 75
二、透视的要素 76
三、透视的类型 76
四、视平线的高度 81
五、掌握空间构图能力 84
第二节 不同镜头类型中的透视变形 84
一、景深 85
二、镜头的类型 85
思考和练习 90
第四章 视听语言的分镜头应用 91
节 景别的运用与作用 92
一、常用的景别 92
二、景别的划分 96
第二节 镜头角度 97
一、主角度 98
二、平拍角度 99
三、俯视角度 101
四、仰视角度 102
五、仰、俯角度 103
第三节 镜头的表现手法 106
一、快慢镜头 106
二、长镜头 107
三、关系镜头 107
四、动作镜头 108
五、渲染镜头 108
六、主观镜头 109
七、客观镜头 110
第四节 对运动镜头的认识和运用 110
一、推镜头 110
二、拉镜头 112
三、跟镜头 113
四、移动镜头 113
五、摇镜头 117
六、升降镜头 118
七、旋转镜头 119
第五节 机位的运用与轴线 121
一、镜头的构成 121
二、轴线的运用 123
三、越轴的处理 130
四、越轴中应注意的问题 134
第六节 镜头中的光线与声音 135
一、光线在动画中的意义 135
二、光线的特性 135
三、光线在动画中的作用 139
四、分镜头实例中的光线 143
五、分镜头设计中的声音要素 145
第七节 场面调度与借用镜头的运用 146
一、场面调度的概念 146
二、动画场面调度 147
三、场面调度的类型 149
四、借用镜头 155
第八节 镜头中的蒙太奇 155
一、蒙太奇概述 155
二、蒙太奇的类型 157
思考和练习 169
第五章 如何使分镜头合理流畅 170
节 景别变化的运用 170
一、景别的组合效果和运用 170
二、在绘制分镜头时对景别的运用要注意的事项 175
第二节 镜头的组接技巧 175
一、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176
二、无技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 178
第三节 正确掌握画面的方向 184
一、视线方向 184
二、事物运动的方向 186
三、自然现象的方向 188
四、背景的方向 189
第四节 镜头的节奏控制 190
一、节奏与造型手段 191
二、节奏的时间控制 196
三、经典镜头实例分析 197
思考和练习 199
第六章 镜头画面构图 200
节 画面构图的规律 200
一、固定的宽高比 200
二、画面几何中心 202
三、画面视觉中心 203
四、画框的无形力量 203
五、构图处理中的五种基本画面形式 204
六、构图平衡 205
七、构图对比与调和 207
八、构图空间的预留 208
第二节 画面构图的视觉元素分析 208
一、画面视线流畅 208
二、画面构图的组合 211
三、地平线位置 219
四、透视关系 220
五、画面幅式 221
六、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 221
第三节 画面构图应注意的问题 224
思考和练习 225
第七章 分镜头中的人物表演 226
节 人物动作设计 226
一、角色小传 226
二、规定情境 227
三、动作设计 227
第二节 人物表情设计 233
一、表情设计方法 234
二、人物表情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36
思考和练习 237
参考文献 238
|
內容試閱: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本书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指导方针,立德强技,致力于成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动画教材。
在一部动画片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过程中,动画分镜头设计就是体现动画片叙事语言风格、构架故事的逻辑、控制节奏的重要环节。动画分镜头设计实际上是导演对一部动画片的理解和表现的周密思考,同时也是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设计和施工蓝图。动画分镜头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艺术形象和情节结构,运用电影手法把它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按电影逻辑把它分切成连接的镜头。画面分镜头是把文学分镜头加以形象化,画出每个镜头的画面。动画片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绘画形式来体现它的艺术效果并感染观众的。
《动画分镜头绘制技法(第3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结合现代动画创作理念,方法更加科学。结合编著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相信能给读者带来实际的帮助。本书由七章组成,章细致讲解了动画分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功能,对动画分镜头的类型进行了分析。第二章着重讲解了从剧本到动画文字剧本的重要过程,同时对动画分镜的绘制步骤也进行了详细讲解。第三章通过典型的范例,生动地讲解分镜头中的各种透视变化规律与操作方法。第四章通过典型的视听案例,讲解了镜头、景别、场面调度、蒙太奇、轴线等视听知识。第五章通过典型的视听案例进一步讲解视听语言的具体分镜应用。第六章主要讲解了动画分镜的画面构图规律、技巧与方法。第七章主要讲解了动画分镜头中人物动作与表情的设计方法及提高表演技巧的建议。
本书从各个角度为读者勾画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动画分镜头核心内容的整体框架,旨在使学习者能掌握动画镜头语言及绘制技法规律。本书注重选用国内外优秀的动画分镜头实例,适合动画设计的创作人才,对于从事其他类型的动画专业教学和业余动漫爱好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探索还是比较浅显的,对动画分镜头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编著者在写第3版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参阅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与音像资料,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多提意见给予批评、指正。在此,对本书中引用的所有优秀动画分镜头范例的原创作者或单位、中外著名动画公司、动画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感谢上海美影厂著名动画导演、教授陆成法先生给予本书的专业支持和认真审阅!书中引用的所有作品、图片只作为教学研讨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著者
2023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