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
內容簡介: |
“江南文化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遍邀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
《何以江南——江南文化讲堂(第二辑)》,精选“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的精彩内容,作者包括熊月之、倪兴祥、唐力行、胡建君、张经纬等社科及文博专家,主题包括锦绣江南与红色文化、大运河与江南文化、咖啡文化和上海印象、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等。内容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
關於作者: |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上海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
|
目錄:
|
讲 锦绣江南与红色文化
熊月之:江南地区红色文化特有光彩 .......................................... 002
倪兴祥:石库门与建党伟业 .......................................................... 019
第二讲 大运河与江南文化
王 战:大运河与江南经济
—— 江南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
“第三个高地” .......................................................... 040
郑 晶: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 .............................................. 053
第三讲 古代“江南才子”与江南人文
骆玉明:江南文化与明代江南才子 .............................................. 072
凌利中:江南文化中的水墨写意精神
——从上海“吴门前渊/ 先驱”到徐渭 ..................... 090
第四讲 文人雅集和江南曲艺
唐力行: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 ...................................................... 120
胡建君: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从江南文人雅集说起 ............................................. 138
高博文:心目中的江南 ................................................................... 157
第五讲 咖啡文化和上海印象
徐 剑:咖啡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 .............................................. 168
陈丹燕:“上海三部曲”和陈丹燕眼中的上海 ........................... 177
第六讲 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
仲富兰:乡村民俗美学与江南古镇建设 ...................................... 192
张经纬:上海清末年画中的民俗与历史 ...................................... 201
第七讲 江南的方言
陶 寰:吴侬软语与江南文化 ...................................................... 226
钱 程:传神的方言 ....................................................................... 249
第八讲 江南水乡
胡晓明:水乡:华夏文明千年修行的善果 ................................. 264
张立行:现当代美术视觉图像中的“江南水乡” ....................... 276
第九讲 江南的电影
任仲伦:江南文化:上海电影的重要根脉 ................................. 296
胡雪桦:上海电影与江南文化 ...................................................... 307
第十讲 江南文化与海派旗袍
刘 瑜:相互成全的江南
——从海派旗袍看江南文化 ......................................... 316
于 颖:海派旗袍中的摩登韵味 .................................................. 326
|
內容試閱:
|
序言
汤世芬
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文化之根,上海作为江南文化圈的核心代表之一,拥有极其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为积极响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市委宣传部关于推进江南文化研究传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精神,2019年初,上海博物馆加入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组织的“江南文化研究联盟”。2020年5月起,上海博物馆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借由人气爆棚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共同推出了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江南文化讲堂”,每季(1季周期为1年)举办10期活动,努力把“江南文化讲堂”打造成为江南文化研究联盟的常设交流平台和培养江南文化研究宣传后续力量的成长平台。
“江南文化讲堂”正式开讲以来,来自社科和文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江南文化的重要价值,深度交流江南文化创新发展,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市民加深了对江南文化的认识。“江南文化讲堂”深入发掘江南文化精神特质,广泛传播江南文化发展理念,在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上发挥了应有作用。“江南文化讲堂”经过季的努力,目前已经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点项目,“江南文化讲堂”研究系列丛书《何以江南》(辑)也于2022年秋季正式出版发行。
“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继续立足国家战略与上海城市发展需要,搭建好江南文化研究交流的平台,不断扩大“讲堂”专家团队的范围,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努力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持续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为每一位观众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江南文化盛宴。
近代以来,上海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锦绣江南的土壤里是如何诞生出红色文化?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是什么样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党的诞生,并从这里走向了全中国?讲堂第二季首讲邀请到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倪兴祥共话“锦绣江南与红色文化”。熊月之指出,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的地区,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的先行地区。近代以来,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革命思潮,都率先在这里滋生或传播,影响全国,红色文化便是在此基础上酝酿、发展起来的。倪兴祥指出我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不能忘记在党的创建历史上,老渔阳里、树德里和辅德里三栋普普通通的上海石库门房子在建党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石库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建党伟业,它是我们党的初心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满怀信心地迎接更加辉煌的下个一百周年。
“江南运河贯千里,清波一脉通古今。”凿于先秦的江南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的强大作用,孕育了沿岸各个城市的文化,成就了江南千年繁盛。中国到了明代以后商品经济很发达,而这个发达主要是以大运河作为载体,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的经济走廊,同时也是中国南北的文化走廊。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从杭州到北京,船运快都要跑两个星期,也就构成了慢文化。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将这样一种慢文化界定为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它带来的文化,甚至促成了文言文转向白话文。因为一路上你得聊天,聊天的时候不能‘之乎者也’这样文绉绉的,而必须侃故事,四大名著就是老百姓这样侃出来的。此外,慢文化还造就了中国的餐饮文化的‘四大名菜’与‘八大菜系’。”
大运河给江南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运河就是江南的路,在这条路上,船只南来北往,市镇错落其间,明清以来,评弹艺人背包囊、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达江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说水乡是华夏文明五千年修行的善果,水乡因为水网、水路,是戏曲之路与故事之乡与人性自由之乡,如果没有水路,弹词和昆曲根本没有办法发展起来。评弹艺术在江南百年来的扎根和浸润,影响了江南人的性格、社会风尚和价值理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和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为我们共同演绎了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现代作家郁达夫是江南的才子,他也永远忘不了水乡,水乡带给人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环境,而且是一种心灵的精神上的超脱,是一种意境。讲堂特邀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讲述了现当代美术视觉图像中的“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宜居概念,不仅是一个宜居概念,更是古典中国的文化符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一个现代方向转化的过程里,江南文化起了一种独特的作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像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渭这样的艺术家。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认为诗性的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是中国文人大写意花鸟画得以孕育、生长与别开生面的主要地区。在江南文人画家笔下雅集活动也多有表现,营造出独特价值原则与独立图式系统以及自成格局的人文气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认为,无论纵情山水之间,还是畅怀居室一隅,近代江南文人雅集既是旧时文人为缓解科举压力而进行宴饮酬唱的风习,也是一种轻松的音韵学训练,更是感时抒怀、同气相求的交流范式。
在江南文人雅集的过程中,自然离开不了江南的方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寰,从江南吴越之地的核心区属谈到吴语吴歌和明清山歌,结合上海地名的流变和人口来源,讲述上海方言的来历与变革。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钱程表示,上海这座城市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国际大城市中交融,显示生动、鲜活的人间烟火,只有让各地的方言口口相传,记住乡音、乡愁,才能延续所在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
上海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人们来到上海,开始是为了生存,伴随城市发展的奇迹,个人价值得到了实现。正是生活在上海的居民向世界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我们来到这个城市,不是生存,而是为了更美好地生活”。上海交通大学徐剑教授指出,“咖啡在上海已经成为品质生活重要的代表,喝咖啡不仅仅是喝咖啡,而是去感知这个城市生活的品质。”上海市人大代表、专业作家陈丹燕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爱这个上海,上海充满了力量和魔幻感,整个城市充满向上的力量。她说到“上海其实一直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比我好,我向你学习,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我要像你一样好,然后有一天我要比你还要好。”
海派旗袍是上海“海纳百川”精神的体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瑜认为海派旗袍是多元、多地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创新的例证。从海派旗袍,我们可以看到江南文化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互相借鉴又互相对照,终相互成全、成就,于是有了美的江南。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于颖博士认为摩登社会赋予了旗袍独特的精神,旗袍反映了女性对新社会、新思想、新平等意识的追求,旗袍中摩登的内涵就是开放、独立、自尊和平等。
“江南文化讲堂”从2020年诞生至今,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追捧,几乎场场爆满。来自社科、文化与文博领域的专家们,在“江南文化讲堂”的平台上,持续挖掘江南文化背后的精神文脉,探秘长三角城市群的成长基因,传播了江南文化的创新理念,打响了“上海文化”品牌,书写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美好华章。
“江南文化讲堂”是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旅游局指导下,由市社联与上博联合创办的江南文化示范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服务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积极举措。上海博物馆未来将携手各界,继续推出江南文化研究的系列创新内容,向海外博物馆推介“江南文化艺术展”,在上博东馆策划举办“江南造物展”等,持续赋予江南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在传承创新中提升江南文化品牌传播力,高水平推进江南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应用转化和社会普及,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和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注: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