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本书关注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
|
內容簡介: |
《上海教师》是在上海市jiaowei指导下,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办的综合性中文学术集刊,讲述上海教师的成长故事,总结教师发展的上海经验,书写上海教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辑精心设计了论坛、理论前沿、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行走纪事、国际比较等专题,关注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其主要探讨教师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反映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成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迪。
|
關於作者: |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是上海市专门的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构,坚持着力于以上海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教师为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深入开展各级各类教师职业特征、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统一并规范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和健全”全口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目錄:
|
专题: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今天,如何做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 王荣华(8)
新中国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成长要素探究
——兼从新时代优秀教师探析教育家精神 董少校 向玉青(14)
当代名师成长的“于漪元素” 兰保民(21)
教师学科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区域探索 孙 立 邵 丽 彭 洁(28)
特稿
全球教师评价改革研究与发展的新趋势:OECD 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徐瑾劼(37)
理论前沿
何种教师可以称之为优秀教师
——对“全球教师奖”获奖者的观察 王 洁 刘润锌(44)
指向学校变革的学习共同体建构 刘 琴 陈得军(53)
教师发展
迈向自觉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教师现场学习的意蕴与提升进路 李 凯(61)
指向“胜任”的教育科研培训 张美云(68)
课堂教学
近代教科书里的“童年”
——基于《开明国语课本》中儿童主题插图的阐释 屈 博 马金红(77)
实际问题设计研究:内涵、形式与展望 孙建良(82)
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
——以篮球教学为例 欧阳诗文(88)
国际比较
语文教科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东京书籍小学《国语》为例 高 博(95)
未来教师
“空中课堂”视频课应用方式的创新探析 颜欣玮(103)
线上线下教学环境下作业完成品质对比研究 刘太如(109)
调查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领导力调查研究 张舒平 童姚瑞(117)
|
內容試閱:
|
向往着,做一个带头学习的人
陈 军
我读书少,才识浅薄,视野局限。为了尽可能少一些自以为是、误人子弟,自我警告的办法,只能是读书。
读书难在理绪求通。虽然读书、教书,甚至学着写书,四十年了,理“绪”求“通”,还未入门,常以为憾。
当然,也有一些成体系、融合的快乐。例如,与中国思想史相联系的以“质疑思想与语文表达”为专题的学习与思考。
读《论语》,开篇的“学”,卒章的“知”,渐渐地长在我的心里。编撰者未必有此心,但我是一名教师,易生这样的职业敏感。学而知之的思想是重视人的成长可能性的,有了这个前提才有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还有“疑思问”,疑、思、问、学、知一体地看,也许,“学”的内涵在我心里就更加饱满一些了。读《孟子》,可以看到更多的新生的思想,比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者,盲从、迷信也。如此,“无书”也就罢了,关键是失“人”,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这多可怕!孟子还说“ 心之官则思”,意思是“心”这个器官意味着人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条件与功能。孔孟联系起来看,分量就更重了。有时也担心自己这样“读”是不是过于沉浸在“太旧”的话语体系,一读到新书,顾虑也就顿然消逝。读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他关于人类“心智”的阐述,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意识”的独特性的期待,如同闪电照亮我的思考天地。与孔孟打通,更加懂得倘要避免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从而伤害人类自身这样的悲剧,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提升人所宝贵的质疑与批判的“意识”。
我是语文教师,当然爱读《史记》,特别关注司马迁对秦汉转换百年史的叙述。这是因为受到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的点拨:这部分记录的史学价值也。高在哪里呢?周著引而不发,未作具体展开,后来读翦伯赞《史料与史学》才豁然开朗。翦伯赞说,《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是富有灵魂的著作。如此,终于明白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与意义。在这样的史识指导下,我教《鸿门宴》的立意就有些不一样了。针对高中生“人生第二次诞生”——青春期思想拔节——的需要,我提出了“教出《史记》之魂”的思路,在《鸿门宴》故事的“批判性”上,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促进高中生固有的质疑与批判思维的健康发展。
大凡经典,内涵都立体丰富,不同情境,不同需求,可以常读常“新”。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既可故里求新,也可故外迁移。比如从质疑与批判的角度读韩愈的《师说》,别有机趣。在《师说》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我试着突出了三点:,“惑”是全篇焦点。“传道授业解惑”不是三件并列的事,而是在“传”“授”两面一体的教育中以“解惑”为主线,即“传道”要“解惑”,“授业”也要“解惑”。第二,“道”是质疑与批判的目的。周振甫先生说得好,“师道”固然是“学习道理”,如作“向(他)学习(他所懂得的)道理”,则更加出神入化。第三,“相”是质疑与批判的开放特征。“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都强调了知识尺度,人人都是求学者,也可转化为师。再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充分体现了宋人好疑的特点。不说全文,单是开篇的“问题的提出”,就极为简明扼要,焕发理趣。先引郦道元注《水经》遭到“人常疑之”这一事实;又引李渤之说,既肯定他的探索,更指出了“尤疑之”的疑点;这些认识都从考察中来,又都被新的事实考察所推翻,可见疑中有解、解又生疑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认识—探索—再认识”的求真过程。有了这个“开头”,继之考察与求证,再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势如破竹,自成必然。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本是文学散文,读出“质疑观”,翻作“教学论”,也未尝不可吧?
至于像朱熹提出的“四面皆疑”,主动把自己引入思想被动,那更是一个高境界。总之,质疑与批判,在中国是有其思想传统的,明清时期,就更见动人华章,更加风起云涌了。
沿着这条线索思考,我就多想了一些问题:一部民族发展史,未尝不可以说是一部民族质疑史,因为这个民族是进取着的;一部记录民族质疑思想活动的发展史,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语文表达史,因为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表达,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强健的思想心跳。后来,我就开了“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写了《质疑思想与语文表达》一书,初步完成了一个“长期作业”。
我从教四十年了,当教师,也当校长。教师是身份,校长不过是分工。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校长?可以说很多话,依我的肤浅体会:不过是向往着做一个带头学习的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