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在过去的这一百多年里,实用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全面复兴的曲折历程。当初的一种地域性哲学流派,已演变为一场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运动。在全面总结和评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试图从“问题史”和“思想史”两个视角出发,对实用主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理研究,在“方法-体系-世界观”的整体视域中探讨实用主义的思想特征和多维面向,同时提出关于实用主义的一些创新见解。
|
內容簡介: |
《古典实用主义的线索与视域》为学术著作,该项目得到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后期资助。在全面总结和评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问题史”和“思想史”两个视角出发,对实用主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理研究,在“方法—体系—世界观”的整体视域中探讨实用主义的思想特征和多维面向,同时提出作者本人关于实用主义的一些创新见解。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感知与实在:古典实用主义的内在线索》从问题史的视角提炼出一条能够深度刻画实用主义学理特征的总体线索。这条围绕“感知与实在”展开的线索不仅能够清晰地揭示出实用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建筑形态,还能通过对实用主义“史前史”的回溯和“当代史”的考察完整地梳理实用主义的谱系和源流。下编《观念的合生与互释: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展开的思想史研究》收入作者在研究实用主义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思想史考察。这些研究试图呈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形态,实用主义如何在与其他思想的合生和互释中获得自身的丰富性和立体性。
|
關於作者: |
孙宁,1983年生,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为古典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英美分析哲学和美国思想史研究。担任的主要工作和学术兼职包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点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杜威中心研究员、美国哲学促进会会员、欧洲实用主义协会会员等。
|
目錄:
|
序一
序二
上编 感知与实在:古典实用主义的内在线索
章 导论3
第二章 清教传统中的感知与实在:以爱德华兹为例35
第三章 超验主义语境中的感知与实在:以爱默生为例54
第四章 自然主义语境中的感知与实在:以梭罗和伯格比为例76
第五章 观念论语境中的感知与实在:以罗伊斯为例95
第六章 不可通约的两条道路:作为怀疑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的桑塔亚那113
第七章 皮尔士论感知与实在138
节 从二元表征到三元解释:广义符号学对显象学的转译与更新138
第二节 多态的实在与连续的演化:广义符号学视域下的实在观162
第八章 詹姆士论感知与实在184
节 从感知者到纯粹经验:彻底经验主义语境中的分析、训练与沉浸184
第二节 从哲学立场到生命洞见:人本主义与彻底经验主义视角下的实在观223
第九章 米德论感知与实在:感知的二重维度和实在的双层构造256
第十章 杜威论感知与实在282
节 感知、审美与共识:交互论语境中的分析与推进282
第二节 超越实在论和观念论:经验形而上学与自由自然主义语境中的实在观309
下编 观念的合生与互释: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展开的思想史研究
第十一章 从康德到皮尔士:继承与超越341
第十二章 “像”和“纯粹经验”:柏格森与詹姆士360
第十三章 杜威的探究逻辑:定位与考察378
第十四章 过程与事件:杜威的形而上学397
第十五章 古典实用主义与古希腊415
第十六章 古典实用主义的宗教维度437
节 引论: 世界与者437
第二节 通向上帝的三条道路:皮尔士的宗教观448
第三节 在尘俗与神圣之间:詹姆士的宗教观466
第四节 作为共同信仰的“宗教性”:杜威的宗教观487
结语:一种可能的世界观509
参考文献515
|
內容試閱:
|
序一
孙宁将他新近完成的书稿《古典实用主义的线索与视域》交给我,让我提些意见。我乐见中青年学者在实用主义研究上的长进,也乐于阅读他们的研究成果。拿到这部书稿后,我本想尽快看,不想突发眼疾,只好暂时放下。近些天眼疾好转,我选择性地翻看了书稿的重要部分(包括导论和结语,以及对爱德华兹、爱默生、罗伊斯、皮尔士、詹姆士、米德、杜威等人的阐释)。对全面地评价这部书稿来说,这当然是不完备的,但我毕竟大体上能对这部书稿说些看法了。
我国学界对实用主义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抛弃以往流行的简单化批判模式,更自觉地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求实态度。许多专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性研究。孙宁的书稿延续和发展了这种潮流,但有更多的创新。特别是他大量引用所论及的哲学家及相关人士的原著,联系思想和时代背景做出分析,大概很少有人能及,足见作者在由易到难上所下的充分功夫。在一定意义上,这部书稿可以说是新时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部论著。
孙宁的书稿之所以具有标志性意义,主要在于他研究实用主义的独特视野。这突出表现在他在像其他研究者那样将“经验”概念视为实用主义的核心概念时,还对这一概念做了独特的解释: 经验是在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心灵和实在的基本方法。借助这种方法,部分和整体、方法和体系、理论和实践、感知和实在等得到了统一,实用主义的各种不同意义、实用主义和其他各种哲学思潮、哲学和非哲学的各种文化也得到了统一。关于这些,孙宁在书稿的导论和结语中都有简明扼要的阐释。他明确指出,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方法—体系—世界观”的整体视域中探讨实用主义的思想特征和多维面向。正是由于把方法、体系和世界观统一起来,他才能够从多维的角度探讨实用主义,克服了以往研究实用主义的种种片面性,还原了实用主义的本来面貌。除此之外,我还发觉这部书稿已经超越了对实用主义的一般性介绍和评价,沿着美国建国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潮流来理解和阐释实用主义,认为它是一种能从整体上体现美国的生活和实践精神,也能体现美国社会独特的发展和走向的哲学。
还要指出的是,尽管书稿的基本视角是从整体着眼,但它没有忽视方法和体系的各个具体层面,反而是从这些具体层面展开的,并且后者占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编“感知与实在: 古典实用主义的内在线索”从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清教传统开始,搜索了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史上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几位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下编为“观念的合生与互释: 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展开的思想史研究”,这部分研究试图阐明,思想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无限地互指、互文和互释,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对思想的研究必须和思想史相结合。孙宁认为,我们必须在思想史背景中推进对问题的研究,因此不但要探讨思想在某个特殊时代所处的特殊位置,还要探讨思想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他在下编中正是这样做的。他讨论了皮尔士对康德的超越,詹姆士与柏格森的关联,杜威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实用主义的宗教观。这些考察不但揭示了实用主义与其他思想家的思想关联,还在一个更加丰满的语境中落实了实用主义的特殊内涵。总之,上编和下编的研究证明孙宁的实用主义研究在关注整体视域的同时也关注思想的各个细节,很好地做到了整体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如何评价孙宁的这部新著,专家和读者们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我作为早看到这部书稿的读者之一,对之有非常好的印象,甚至为该研究中的突破感到振奋。我真诚地向各位推荐这部书稿,并希望大家对此提出批评。
刘放桐
2021年6月
序二
早在20世纪末,哈贝马斯便说过,“实用主义”在西方已经从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相比之下,在中国,这一转变似乎还很遥远,关于实用主义的各种误解、偏见仍在学术圈内外不胫而走。如何正本清源,公正地对待实用主义,展现实用主义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仍是中国学者所面临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首要的,也是为急迫的,是从学理层面着力开掘实用主义的内涵。道理很简单: 没有学理上的内涵深厚,实用主义的价值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彰显;没有学理上的启人深思,实用主义就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实用主义之所以在西方已经变为褒义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众多西方学者在实用主义那里重新找到了走出学理困境的路径。因此,能不能在学理上站得住,是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的关键。孙宁的这部大作之所以引起我的浓厚兴趣,原因就在于,它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学理层面深入探究实用主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孙宁的大作以“感知”与“实在”为轴心,带动对于整个古典实用主义的阐释,视角十分独特。“实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它的终极关怀。长期以来,一种看法颇为盛行: 传统实在论以二元分离的表象主义为前提,实用主义既然反对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自然对实在论话题并无兴趣。当代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布兰顿等人都曾对此直言不讳。然而孙宁的研究使我们看到,古典实用主义者们对于“实在”有着别具一格的阐发,既立意新颖,又可为挽救实在论开辟一条新路,为实在论的重建提供新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实用主义的实在论学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孙宁的研究充分展示了实用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别出机杼,难能可贵。
与传统实在论相比,当代实在论的探究更多地落在对“感知”的追问上。“感知”曾一度消失在西方哲学家的视域之外,语言转向使感知问题彻底边缘化。“感知”似乎已被哲学家们遗忘。但语言转向并没有真正克服原先的困难,心灵与世界的分离被语言与世界的分离所承继,依然顽固地伫立在那里。哲学家们终于意识到,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重新回到感知那里,感知问题的解决才是兑现实在论承诺的关键。孙宁的研究使我们看到: 实用主义者的感知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经验主义的继承,而且充分汲取了德国观念论的思想养料;它为推进实在论的提升,帮助实在论走出困境,在学理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孙宁的研究是对古典实用主义的再诠释,它将古典实用主义的源头推至清教主义者爱德华兹和超验主义者爱默生那里,将实用主义与美国精神传统结合在一起,对于理解实用主义的文化基因很有启发。从爱默生那里寻找实用主义的起源,这个工作不是没有人做过,新实用主义者韦斯特的《美国人对哲学的逃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叙事。孙宁这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仅将更早的爱德华兹纳入眼底,而且从“感知”与“实在”这两个主题入手,凸显了实用主义的学理深度;它关注的不是美国人对哲学的“逃避”,而是美国人对哲学的“贡献”。孙宁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贡献的细节。他对“感知”与“实在”在古典实用主义者那里的复杂论述做了耐心的勘查和整理,对皮尔士、詹姆士、杜威这些经典代表人物的相关思想做了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所能做到的深入的发掘,对国内学界所轻视的一些“边缘实用主义者”,如罗伊斯、桑塔亚那、米德等,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同时还在开阔的视野下考察了一些实用主义者的思想史意义,所有这些都弥补了过去实用主义研究的缺失。孙宁的这项研究在对原始文献的参照、对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利用等方面,均走在国内学术界的前沿,令人赞佩。
实用主义研究在中国曾经有过一段空白,出现了断层。令人欣喜的是,以孙宁等人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学者已经崭露头角,正在成为我国实用主义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横跨新老实用主义,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更加深入,学理上更加纯粹。我相信,“咬住”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实用主义研究局面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实用主义由一个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定将成为现实。对此,我充满期待。
是为序。
陈亚军
2021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