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內容簡介: |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点研究问题。本书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货币、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积累过程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理论阐释和模型研究。
整体而言,本书强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数理模型;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指出马克思货币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资本循环和周转模型,并以此研究了固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化问题;对生产价格和地租问题进行了新的说明;从资本循环视角出发讨论积累问题,并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辨析;并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了阐释。
|
關於作者: |
裴宏,1983年生,2012年获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如《有货币的剩余价值模型:一个资本循环视角及其应用》《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新探——兼论部分常见模型中的数理缺陷》;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
目錄:
|
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
二复杂劳动还原
三市场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价值
第三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数学表达
一内禀价值
二社会价值和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
三剩余价值
四复杂劳动
第四节对剩余价值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相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非生产部门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三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五节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线性模型的再思考
一“标准模型”及其困境
二“后标准模型”的形式及缺陷
三中国学者对线性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货币
节劳动价值论中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内涵
二价值尺度
三流通手段
四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第二节抽象货币的价值
一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
二货币的“价值形式”
第三节抽象货币的流通
一抽象货币的流通模型
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规律的进一步展开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
节资本循环
一资本循环模型的结构
二《资本论》卷中的资本循环
三包含银行和信贷的资本循环
四资本循环建模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一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内涵
二资本循环模型中对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分析
三经济均衡及稳态增长
第三节资本周转:固定资本的建模研究
一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
二基于联合生产的固定资本模型及其局限性
三基于资本循环的固定资本动态周转模型
四对固定资本理论的细节补充
五对马克思固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第四节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
一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金融资产外生情况下的模型
三金融资产的再次派生
四工资支出的金融化
第五节商业资本和一般商品的金融化
一商业资本
二一般商品的金融化
第六节生产价格和地租
一生产价格理论的内涵及其争议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三地租和金融资本的关系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积累过程
节资本积累过程
一资本循环中的资本积累过程
二资本循环视角下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再思考
第二节资本积累视角下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一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理论:一个资本积累理论
二对置盐定理的再研究
|
內容試閱:
|
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数理研究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特征。一是以矩阵分析为工具。这意味着模型往往是线性的和静态的。虽然矩阵分析并非不能研究时间序列上的动态问题,但对于当前经济学者的知识体系而言非常困难,常见的动态分析也主要体现为一些相对简单的迭代过程。
二是忽视交换价值和货币。这造成了在目前的数理模型中,往往只见“价值生产”,难见“价值实现”。因为传统模型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模型,当它谈及价值和剩余价值时,其实谈的都是二者在“车间”里的形成过程。当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时,就默认已经分配完成,并顺理成章地转化为积累。笔者在和国外学者的讨论中发现,缺乏货币意识这一问题在国外研究者的观念中也很牢固。
但是,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不是一个只在车间里得到确定的概念,它必须在交换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才能为人所把握。价值和交换价值——或者说货币——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体现,由此进一步蕴含、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些是传统数理研究方法所无法反映的。
而要想真正理解货币和交换价值的意义,就必须等到理解资本循环后回过头加以琢磨。在一些讨论中,笔者感受到,如何认识“货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意义,并将之吸收进数理研究框架这一话题,引起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兴趣。(尽管也遭到了很多严厉的批评。)马克思不是一个货币数量论者,货币不可能是面纱,它对经济增长具有真实的效应;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不能像某些西方经济学体系那样,不是唯物主义地探求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而是将货币流通与价值生产相等同。
就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传统而言,人们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系统探讨很少。第二卷仅限于固定资本更新和社会再生产即两部类平衡问题(还抛去了其中的货币平衡问题),第三卷仅限于价值转形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问题。而资本周转、商业资本和流通、货币银行等重要问题仍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