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连接在一起,不仅实现了组织知识资源的均匀分布,同时还能有降低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组织运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有研究指出由于成员之间未能实现充分的知识分享,接近一半的虚拟团队终以失败告终(Zakaria et al., 2004)。因此,发现促进和阻碍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知识分享行为对虚拟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书首先分析了虚拟环境与传统环境中知识分享(隐藏)行为的差异,然后从社会交换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四个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六个虚拟团队下的知识分享(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本研究分析了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内涵,从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构建了知识分享(隐藏)行为对虚拟团队有效性的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文献对虚拟团队和知识分享(隐藏)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时,本书的成果也为虚拟团队的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分享以及提升团队成员和团队整
內容簡介:
虚拟团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连接在一起,不仅实现了组织知识资源的均匀分布,同时还能有降低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组织运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有研究指出由于成员之间未能实现充分的知识分享,接近一半的虚拟团队终以失败告终(Zakaria et al., 2004)。因此,发现促进和阻碍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知识分享行为对虚拟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首先分析了虚拟环境与传统环境中知识分享(隐藏)行为的差异,然后从社会交换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四个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六个虚拟团队下的知识分享(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本研究分析了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内涵,从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构建了知识分享(隐藏)行为对虚拟团队有效性的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文献对虚拟团队和知识分享(隐藏)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时,本书的成果也为虚拟团队的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分享以及提升团队成员和团队整体绩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關於作者:
郝琦,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信息行为、档案利用服务等。以主要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担任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国际期刊匿名审稿人。